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31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以美国西部地区某斜交公路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等高墩易损性差异以及斜交角的改变对桥墩地震易损性的影响。考虑桥梁结构参数和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选取100条地震动,沿纵桥向输入,生成"结构-地震动"样本库,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强度指标(IM),利用OpenSees软件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桥墩动力响应,而后以桥墩曲率延性比衡量桥梁破坏状态,在确定桥墩损伤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可靠度理论得到各桥墩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判断桥墩的损伤模式、损伤特点。在此基础上,改变桥梁斜交角度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斜交角变化对桥墩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桥最矮墩发生损伤的概率大于其他桥墩,桥墩最先进入塑性的是墩顶和墩底区域;不同斜交角对桥墩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各墩损伤破坏排序与斜交桥结构构造特点有关,同一排架墩的两侧墩柱易损性呈现与角度变化趋势相反的排列,损伤越严重,趋势越明显;对于此不等高的斜交刚构桥,最矮墩为其抗震薄弱环节,斜交角越大,越应该关注钝角处矮墩的损伤情况,并提高其设计标准,在进行斜交刚构桥抗震设计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2.
世界地质公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据调查,这一由28个洞室群,占地面积约16km2的大型古地下采石场的采石史可追溯到1500a前的南北朝。凌霄硐洞室群是上述28个洞室群之一。其主洞的高度、跨度分别达55m和28m。问题是这些巨型洞室何以千年不倒,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也为了为这些重要古洞室的保护和安全旅游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开展了以凌霄硐为例的有关长屿硐天大型古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观夕硐是古人地下采石活动形成的洞室群。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属于大型地下工程。为解答观夕硐长期稳定,千年不倒的原因,研究洞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此研究既为长屿洞天地质公园大型地下古采石场遗址的保护和旅游安全积累地质资料,也可为现代大型地下工程的选址和建设提供工程类比资料。  相似文献   
104.
魏焕卫  孙川  王建强  李瑜  刘聪  张伟 《岩土力学》2018,39(Z1):203-210
桩–地下墙组合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水平承载基础,具有水平承载力高、造价低的优点。通过进行新型组合基础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堆载作用下该组合基础内力及变形的规律,同时进行常规桩–承台基础的室内模型的比对试验,得到新型组合基础的变形控制机制,为进一步推广这种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 组合基础相对于桩承台基础具有较高的水平承载力;(2) 组合基础主要由前墙受力,且组合基础桩身下部受力较小;(3) 组合基础与桩承台基础的变形性状不同,前者由于受较大负摩阻力作用,基础向堆载侧倾斜且呈整体下沉趋势,后者向远离堆载侧位移;(4) 上部荷载对组合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较小但增加基础的倾斜。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确定的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系统构建的整体思路。根据系统目标和特点,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文章首先给出了系统数据库分类、存储、访问与功能设计的思路;然后针对抗震防灾规划常用的数学模型,基于数学建模技术提出了模型库设计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并探讨了数据库与模型库的链接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潘锐  程桦  王雷  王凤云  蔡毅  曹广勇  张朋  张皓杰 《岩土力学》2020,41(6):1887-1898
为明确巷道浅层破碎围岩锚注加固承载特性,开展了不同岩体粒径、岩性、锚杆数量等因素影响下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试件承载能力随粒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相同条件下无锚试件相比,含锚试件峰值应力平均提高了53.38%,峰值应变平均减小了46.43%。(2)含锚条件下,与支护面相对的自由面及附近为宏观破裂优先发展区域,支护面破坏一般均滞后于自由面,试件由拉伸破坏为主,逐渐过渡到拉剪混合式破坏;无锚条件下,试件以拉伸破坏为主。(3)锚杆数量增加,试件承载能力逐渐增大,但是增长速率逐渐变缓,峰值应变减缓与峰值应力增长拐点一致。(4)试件具有渐进再破坏的3个特征:一是应力峰值前产生的裂纹在峰后阶段继续扩展;二是支护面表面材料随着裂纹拉伸产生剥落;三是裂纹由表面逐渐向试件内部发展,先是岩块脱落,随后宏观破坏发展到锚杆区域,造成试件整体承载能力丧失。  相似文献   
107.
肖俊华  孙剑平 《岩土力学》2020,41(12):4073-4077
采用桩筏基础的高层建筑倾斜后,常采用竖向孔掏土进行地应力解除实现纠倾,工程设计与施工依据经验进行,缺乏理论指导。将一定深度处的竖向孔孔周应力重分布问题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采用摩尔?库仑强度条件推导了塑性区半径的解析解。该解析解表明,塑性半径随土体抗剪参数的降低而增大,随掏土孔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地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结合解析解的表达式,探讨了存在地下水、注水、抽水、循环掏土扰动等因素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最后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该解析解进行模拟验证,表明公式的正确性与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对纠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在一定程度上,桩长是影响桩-土-结构体系动力分析复杂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中对桩长进行适当简化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尤其对具有大量长桩基础的结构体系。基于Boulanger模型和OpenSees软件,分析了软粘土地基-单桩结构体系地震反应中桩身的位移、弯矩、剪力的分布特点以及桩顶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探讨了结构体系振型及振型周期随桩长的变化特点,进一步提出了等效计算桩长的桩-土-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当结构体系前3阶的振型周期的变化率控制到2.5%时,对应的等效计算桩长分析模型能实现较高的动力响应计算精度,其动力响应误差已降低至5%以内;等效计算桩长可以通过动力响应误差控制精度要求确定,对于软粘土地基中的单桩基础结构,建议将前3阶振型周期的变化率控制到2.5%时的计算桩长作为等效计算桩长。  相似文献   
109.
内支撑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预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将内支撑支护结构典型的变形和内力监测数据归纳为安全评价指标,以监测报警值为评价尺度对各指标进行量化,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风险分析方法,并依托实际工程验证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利用PLAXIS3D软件建立有限元三维仿真模型,分析了支撑拆除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取值是影响风险评价结果的关键,把桩体测斜作为主要控制指标能够起到较好的评价效果;为确保基坑处于安全状态,建议将风险度严格控制在0.6以下。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实现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快速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方法,设计低层、多层和小高层共3个典型RC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四川雅安地区为目标场地,基于条件均值谱选取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样本数据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以地震动强度信息和结构信息为输入预测结构响应,同时对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平均谱加速度具有最高的平均影响值,提出的方法为快速预测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