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01.
中国陆相大型湖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区分布广泛,含油气盆地内新发现了多个油气田,特别是近年来在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方面获得了突破。根据沉积体系域演化和可容纳空间演变解释层序地层单元,建立层序演化模式,预测油气储集体,适合于研究有成因联系的异旋回地层序列。深水体系的沉积层序体系域研究进展表现为引入强制海退(湖退)的概念,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格架三分体系域发展为四分体系域和二分体系域,不同尺度的相对整合序列和体系域分布与命名具有紧密联系。强制海(湖)退条件下形成的下降期体系域(FSST)和强制海(湖)退楔体系域(FRW)有内涵细节上的差异。采用A-P-D(加积-进积-降积)准层序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体系域格架下薄层细粒沉积砂体的沉积搬运机理,提高了体系域识别和油气储集体预测的准确度。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和四川盆地侏罗系研究实例表明,湖侵体系域随湖平面上升,浅湖和半深湖范围扩大,沉积中心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薄层砂体和深水浊积扇及多旋回泥页岩—泥灰岩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储集体的发育,成为“甜点”勘探目标区。展望未来,与页岩油气勘探有关的沉积层序体系域领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取得重要进展: (1)咸化湖盆深水沉积体系的高频旋回体系域研究; (2)与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相关的湖侵体系域混积体系研究; (3)体系域级别的层序—古地理研究; (4)体系域格架下的源-汇系统及其古湖泊分布特征研究; (5)湖泊古水深、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6)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微纳米级孔—缝体系储集能力研究; (7)煤系环境纯湖相泥岩和沼泽相(湖沼或河沼)泥岩对规模天然气生烃贡献率的沉积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02.
针对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在物探测量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介绍物探测量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RTK技术原理及网络RTK技术原理进行了介绍,对应用网络RTK技术在物探测量施工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说明,分析了应用网络RTK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网络RTK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3.
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柴北缘中侏罗统46块岩心泥页岩样品和15块露头泥页岩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矿物成分中黏土矿物含量最高,介于33%~79.7%之间,平均54.3%;其次为石英,含量介于14.5%~57.8%之间,平均35.4%;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少,总量一般介于0~13%之间,个别样品大于15%,露头样品与岩心样品矿物成分有差别。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研究区进入中成岩阶段,对应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具有适宜页岩油气形成的成熟度条件。扫描电镜显示,研究区泥页岩发育3种孔隙类型。与海相页岩相比,柴北缘中侏罗统泥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但敏感性矿物含量低,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偏低但达到湖相泥页岩开发标准,脆性指数平均为42.6%,整体上具有较好的脆性和可压性,有利于该区湖相页岩的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404.
夯土长城墙体掏蚀失稳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基于明代夯土长城甘肃山丹段的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建立了夯土长城掏蚀墙体稳定性分析模型和动力时程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夯土墙体在自重和地震作用下墙体的稳定系数和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自重作用下掏蚀墙体稳定系数是掏蚀深度的二次函数,山丹段墙体在自重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墙体最大掏蚀深度为0.778 m;山丹段墙体掏蚀深度小于极限掏蚀深度,仍能抵御8度地震作用;夯土墙体峰值加速度最大值出现在墙体掏蚀部位顶侧,比墙根峰值加速度大1.28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河西地区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5.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等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模型.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绕中部刚性基底周边发育北部祁连山、南部东昆仑山及西部阿尔金山三大构造体系,每个构造体系都是由主要断裂及...  相似文献   
406.
雅丹地貌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研究较为薄弱.雅丹地貌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命名并开始研究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雅丹地貌的科学定义、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发育条件、形成发育过程、形成年代、与环境的关系和分类等8方面的进展和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407.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法,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红碱淖湖面面积,监测36 a来红碱淖湖面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73—2009年红碱淖湖面面积总体减小19.7 km2,变化率为-34%。20世纪70年代,湖面面积较大且变化率较小,1974年湖面面积最大,为59.97 km2;80年代湖面面积开始大幅减小,变化率为-12.4%;90年代湖面面积缩小变慢,变化率为-10.6%;21世纪初,湖面面积萎缩迅速加快,变化率达-16.6%,2009年湖面面积仅为38.33 km2。2001—2002年内湖面面积变化情况监测表明,3—5月湖面面积较大,6—11月湖面面积逐渐缩小。2001年11月到2002年3月,湖面面积处于增大期,变化率为+2.2%;2001年5—11月、2002年3—11月面积缩小,变化率分别为-4.4%、-4.1%。  相似文献   
408.
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具备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柴达木盆地大面积分布的中下侏罗统(J1+2)半深湖相泥岩、第三系下干柴沟组(E3)、上干柴沟组(N1)半深湖及深湖相烃源岩和与其互层或位于其附近的滨浅湖相砂体或碳酸盐岩构成了对致密油形成非常有利的源储共生关系。柴北缘侏罗系湖相烃源岩有机碳平均1.85%,有机质类型以Ⅰ-Ⅱ2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柴西第三系烃源岩有机碳一般在0.4%~1.2%,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RO分布在0.4%~1.2%范围内,处于生油窗内。与国内其它盆地相比,柴西第三系烃源岩具有烃转化率较高的特点。碎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为主,孔隙度3.8%~10.2%,渗透率0.1~2.0×10-3 μm2,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较薄、纵向上多层叠加、累计厚度较大、平面上多油层复合叠置分布的特点。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层间收缩缝为主,孔隙度5%~7%,渗透率0.2~0.7×10-3 μm2,储层层数较多,单层厚度薄,多沉积相带控制,具有横向广覆连片分布的特点。古构造斜坡区和生油凹陷中心是致密油分布集中区。致密油可能的成藏组合包括源内包裹组合、源上广覆组合、源下依伏组合和源侧披覆组合等四种。柴达木盆地致密油资源丰富、潜力大,初步估算资源量在8.16~10.46×108 t。通过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柴西扎哈泉-乌南、小梁山-南翼山、七个泉-跃进和柴北缘冷湖等四个有利勘探区带可作为近期致密油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409.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昆北构造带发现以古近系路乐河组陆源碎屑岩为储层的油田.根据昆北油田切16区探井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岩石铸体薄片观测、电子扫描显微镜镜下分析等结果,初步确定了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主要发育两期辫状三角洲体系;路乐河组储层岩石类型分布相对稳定,成分成熟度较低,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岩屑成份以花岗岩为主,骨架偏刚性,储层中杂基含量相对较高、胶结物含量较低;储集层孔隙较发育且分布相对较均匀,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分布,成岩作用以及杂基含量共同控制,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通过结合主力油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及层控地震振幅属性分析,认为昆北油田切16区、切15井与切169井的东部以及切20井的西南部的构造相对较高部位为今后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10.
通过野外调研发现,秦岭造山带山阳地区水沟口组黑色岩系主要由黑灰色微晶灰岩、炭质泥板岩、灰白色粘土岩、黑灰色含炭-钙质硅板岩、灰黑色含炭泥质硅板岩及浅红色硅质板岩组成;岩系中磷结核及重晶石纹层常见。采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方法对岩系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岩系中成矿物质含量丰富(如V、Mo、Ni、Ba、Pb、Zn、U、Ag、Cu、Cd、Tl、Bi和Cr等元素的平均含量是地壳丰度的几倍到几十倍),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磷质、炭质以及钡关系密切;稀土模式曲线基本平行显示其成因相同;泥质和硅质岩类是主要的含矿岩性;不同程度的δEu正异常、中到弱的δCe负异常及相应的稀土、微量元素比值如Ce/La、V/(V+Ni)等指示岩石形成于干燥缺氧环境并有热水物质加入,La/Yb-Ce/La图解及La/Yb-REE图解表明岩系与海相沉积及基性岩成因关系密切。结合岩系的地质特征认为:山阳地区水沟口组黑色岩系形成于被动陆缘的一种干燥缺氧的深水-半深水滞留断陷局限海盆,期间热液(水)活动频繁、低等浮游生物发育,对岩系中矿物质的富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