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具有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贫困现象普遍的显著特征。依据空间贫困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和TOPSIS模型,研究了和田地区空间贫困等级、致贫原因及其障碍度指数,并提出了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和田县(0.528 0)、民丰县(0.466 3);二级贫困区包括皮山县(0.387 1)、于田县(0.378 8)、和田市(0.371 5)、策勒县(0.348 3)、墨玉县(0.325 7);三级贫困区包括洛浦县(0.221 3)。(2)和田地区排序前五的减贫需求包括:生产资料(86.8%)、资金(85.5%)、住房(74.3%)、教育培训(67.0%)和饮水(64.7%)。针对研究区的空间贫困分异特征以及减贫需求,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转移就业行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空间贫困是通过研究贫困现象与地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研判致贫原因并制定反贫策略。以2015年新疆南疆三地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S技术、TOPSIS模型并结合熵值法,系统分析了新疆南疆三地州空间贫困分异特征,最后借助障碍度模型进行贫困与地理资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各县(市)与最优目标的贴近度,可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塔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和田县、喀什市、和田市、民丰县、叶城县、皮山县、阿克陶县;二级贫困区包括于田县、策勒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图什市、墨玉县、洛浦县;三级贫困区包括泽普县、麦盖提县、伽师县、英吉沙县、疏附县、岳普湖县、疏勒县。整体上,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位置偏远、生产资料匮乏,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偏低,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农村人口比重偏高等对研究区空间贫困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人口、资源、交通以及社会公益性综合层面评价县域民航需求与交通可达性水平空间差异,采用断裂点模型对现有干、支线机场布局进行评价,确定新疆通勤机场布局与功能。结论:(1)影响新疆县域民航发展需求的各类因素中,经济因子客观权重高于社会与环境因子。(2)民航发展需求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综合水平县域间差距较大,整体偏低。(3)民航发展需求指数与交通可达性综合指数组合为6类区域,且大部分为"低需求低可达性"。(4)机场吸引力有效断裂点为70个,集中分布在民航发展需求与综合交通可达性中低水平区域。(5)新疆民航机场布局可发展干-支-通勤三层轴-辐与南北疆环线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 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 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 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