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884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地震影响场的灰色系统分析及模糊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极震区面积、等震线所围面积作为地震影响场场量因子,分别对地震影响场的六个子系统进行了关联分析,计算了各子系统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排出关联序。结果揭示出地震影响场这个灰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震影响场灰色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完成了震级、震源深度、等震线所围面积对震中烈度的模糊识别,实现了地震影响场的模糊划分。  相似文献   
22.
江苏射阳5.1级地震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2月17日11时3分27秒,江苏省射阳县(北纬33°55′,东经120°32′)发生了M_s5.1地震,震源深度约18km。根据图1,该地震序列似应为前—主—余震型。但该序列中最大前震震级为M_s2.4,最大余震震级为M_s1.8,分别和主震震级相差2.7级和3.3级,主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9.99%。因此,我们主张称其为“接近孤立型的前—主—余震型序列。 从2月6日至2月17日主震发生前,位于震中区西南约35km处的大丰深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23.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特别是全新世时期的活动性。发现其活动在时空上呈不均一性,现今活动方式在宿迁以北以蠕滑为主,以南则可能以粘滑为主。  相似文献   
24.
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已经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但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本文综合概述了现阶段这一新理论在地震研究中应用的情况,包括:灰色系统简介、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把灰色系统引入地震研究中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25.
贺楚儒 《地震》1993,(2):77-77
在分析预报实用化攻关研究中,对我国20多年来的地震前兆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前兆的时空分布特征,前兆的时空演变过程与震中距的关系,前兆的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特征随地震类型不同而有差别,场兆与源兆的概念,以及一些非线性方法的应用等;并将这些成果在地震预报实践中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研究前兆的  相似文献   
26.
给出了判断断裂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的力学判据.为了研究断裂间相互作用对地球物理场的影响,对若干类常见断裂系的扩展过程及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 值和波速变化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断裂系由于相互作用的不同,扩展过程,声发射b 值和波速度化均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7.
江苏宿迁发现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瑞征  丁政 《地震地质》1990,12(4):378-379
1987年秋,作者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宿迁县井头乡元庄至塘湖农机站一带的砂坑中,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地震剖面。该剖面中保存着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初期地震活动遗迹,是上新世宿迁组和更新世沉积层中的永久变形和位移。由于本区历史上无大震记载,因此,上述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对本区地震区划、小区划及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的判定和最高震级的确定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8.
1604年泉州大地震通常被列为我国有名的8级大震之一,是东南沿海地震带最重要的强震。本文通过对该震的史料研究,并与1918年南澳7.3级地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级定为7 1/2级较合适。  相似文献   
29.
自1979年以来,江苏地磁垂直分量台网已进行了十年的连续观测和试验。在上述时间内发生的三次M_s>5.0级地震前都观测到地磁垂直分量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在平时是不出现的。 作者认为,在中低纬度地区,用较密集的连续观测垂直分量台网能更有效地捕捉到地震磁异常信息,以改善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
徐学思  胡连英 《江苏地质》1991,15(3):135-136
本文扼要介绍茅山山脉北段地层、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在茅山西侧发现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在茅山腹地发现下白恶统葛村组并被古生界不同层位所推覆;发现接山墩一带由石炭二叠系构成构造窗,为研究茅山推覆构造及其下伏地层中找隐伏煤田,提供了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