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9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结合9个野外剖面和17口井,对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在精细对比后发现,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可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5个四级层序(sq1—sq5),其中三级层序SQ1可分为3个四级层序,SQ2可分为2个四级层序。SQ1发生在寒武纪初期,海进速度较慢,影响范围相对局限,而SQ2的海进则相对迅速,影响范围较大。四级层序sq1发生在第一次海侵初期,水体浅,主要沉积紫红色白云岩、灰黑色砂屑白云岩,起填平补齐的作用;sq2、sq4发生在海侵—海退的转换时期,是两套深水的沉积,岩性以黑色泥岩、硅质泥岩和硅质岩为主,局部发育泥岩与条带状白云岩互层;sq3、sq5是海退过程中的浅水沉积,主要发育灰色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局部有泥质夹层。利用Mn、Fe、Ti、Rb、K、Sr、Ba、Cu、U、V、Mo等元素及其比值进行沉积环境分析表明,sq2时期,水体深度大、盐度低、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物发育,并且其硫化缺氧的环境极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sq4时期,水体深度较大,盐度相对较小,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较为适合生物生存,并且其硫化缺氧夹次氧化的环境,较为适合有机质保存。高频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化影响着玉尔吐斯组的烃源岩分布与品质,sq2时沉积的烃源岩品质优于sq4,但是其分布范围小于sq4。  相似文献   
12.
新疆若羌县红柳沟Ⅰ号剖面出露厚约300 m的新元古界成冰系冰沟南组的细粒沉积物和碳酸盐岩等,并发现有沥青油气显示。通过厚160 m左右硅质岩剖面实测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 红柳沟Ⅰ号剖面中的硅质岩主要由石英、黏土构成,有微量的含铁、锰、磷的独立矿物;具有隐晶质、微晶石英和粗-巨晶石英“镶嵌结构”3种结构类型;硅质岩中SiO2、Fe2O3、Ba和δEun值相对较高,Al2O3、MnO、MnO/TiO2、U/Th和Sr/Ba值较低,∑REE、Sr/Ba、MnO2/TiO2和δCen值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δ30Si值平均为-0.43‰(-0.8‰~0.3‰),$\delta^{18}O_{Snow}$值平均为20.42‰(16.0‰~26.0‰),估算的平均温度为90 ℃(52~127 ℃),指示了硅质岩具有多个沉积旋回,在海水与热水参与的大陆边缘盆地中沉积,并经历了早成岩期、浅埋藏期以及与多期走滑断裂活动有关的热流体与大气淡水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将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划分出8个超层序.其中寒武系包含3个超层序,奥陶系包含5个超层序,下奥陶统2个,中上奥陶统3个.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沉积相在纵向演化上,由下部的蒸发台地、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向上变为台地边缘相、浅水陆棚相、混积陆棚相及斜坡相,代表了海水向上持续增深过程.  相似文献   
14.
GasBench-IRMS在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在线连续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asBench-IRMS气体质谱分析技术,实现了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的在线连续分析。优化了色谱柱温、离子源参数等工作条件,排除了空气中N2O的干扰。结果表明,色谱柱柱温为40℃、65℃时,方法线性范围较宽,结果准确可靠。方法用于碳酸盐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中δ^13C和δ^18O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台兴油田下第三系阜宁组(Ef3)下亚段测井相与沉积微相的关系,研究了台兴油田的沉积微相类型及主要含油气单元———各砂体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Ef3下亚段主要砂体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河口砂坝以及席状砂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6.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来源和主导因素,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相似文献   
17.
凯里-麻江地区油苗与固体沥青的油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黔南坳陷典型古油藏、残余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及芳烃色质等技术,对黔东南地区二叠系—寒武系油苗与固体沥青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研究表明,凯里地区虎庄47井原油、洛棉志留系砂岩油苗和麻江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固体沥青三者同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优质烃源岩。而麻江地区早二叠世茅口组油苗与虎庄47井原油明显不同,主要源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一直是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焦点,对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主要成因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存在很大争议。通过自行设计模拟实验装置测量常温高压的水渗透人造岩芯速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的数值模拟结果、水化学方法勘探实例,认为除非地下具有很好的通道(大的裂隙、断层),否则微渗漏异常不可能通过盆地深部压实水和天然补给水穿过油气藏垂向流动而产生,即随水迁移机制不是油气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为油气化探异常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迭代法计算H2O-CO2-NaCl包裹体均一压力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宋玉财等于2007年提出的利用迭代法计算流体包裹体成分及均一压力的基础上,结合Duan等通过热力学模拟研究所获得的最新的热力学方程及H2O-CO2-NaCl包裹体pVtx计算程序,对宋玉财等所提出的H2O-CO2-NaCl包裹体成分及均一压力的迭代计算法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利用中-低温条件下求解CO2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及摩尔体积的方程,提高了原方法的计算精度,并将原方法的适用范围(均一温度≥300 ℃)扩展到中_低温(0~260 ℃)、中_低压力(0~1 000×105Pa)以及中等盐度的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求解CO2部分均一温度高于笼形物融化温度、不含石盐子矿物且完全均一到水溶液相的H2O-CO2-NaCl包裹体。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发准  孙长青 《西北地质》2010,43(1):98-106
通过对研究区化探指标组合关系、受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区域地球化学变化规律与油气的关系及油气化探效果分析,建立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寻找天然气的有效化探方法和指标组合系列,依此进行全区背景分析和异常优选。通过剖析杭锦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突出地球化学指标在空间上的展布规律,从而揭示异常与油气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油气化探指标丰度及变异特征属低背景非均匀场范畴;在烃类分异特征上,本区地球化学场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南侧烃类以微渗漏为主,北侧逐步向宏渗漏过渡,表明地球化学场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密切,证实了本区具有较充足的气源。在化探指标的浓度分布特征上,本区存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的伊深1井及其以北区域、泊尔江海子断裂及其以南区域两个高值带,展布受乌兰格尔隆起及泊尔江海子断裂控制。从异常的分布特征,指出伊21井—伊10井—伊17井—乌兰吉林庙以南为有利勘探区带,泊尔江海子断层以南的伊金霍洛旗—合同庙—小乌兰敖包—拉不仍为研究区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