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9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东北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二叠系分布广泛,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半深海相、滨浅海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等。早二叠世-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面积大,沉积中心位于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东西向条带区。晚二叠世东北地区为大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各缝合线均已闭合,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出,大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局部有残留海相沉积,总体上具有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转变的规律。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对晚古生代沉积起控制作用,在二叠纪整个缝合带由西向东逐渐拼合,直至晚二叠世,两板块拼合完成,闭合时间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2.
以美国亨德森斑岩钼矿为例,从地球化学、矿物学等多角度剖析了斑岩矿床体系中流体演化的过程。成矿流体随时间从高温向低温演化,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矿物组合发育形成,不同的元素在流体地球化学演化途径中的化学行为也不尽一致。体系中不同部位的流体地球化学演化途径遵循一个大的方向和规律,但某些阶段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流体的不同成分和侵位深度、流动方向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3.
本文对塔西北震旦系中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玄武质岩墙以及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辉绿岩脉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锆石的微区 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前者为顺层侵入、包裹了中酸性的捕虏体, 发育了枕状构造、球形风化和柱状节理等玄武岩喷发等特征;后者穿插于韧性剪切带中碳酸盐质糜棱岩化中。 它们的常量组分变化较大:不包括 SiO2 外其它 9 种常量组分的含量为 36.3%~45.3%, 全碱 (Na2O+K2O)为 3.83%~7.16%;TiO2 含量较低, 为 0.63%~1.89%;MgO 为 3.72%~6.74%;前者中的常量组分、微量元素 Sr 、Ta、Nb、Ti、Yb、Ni、Cu、Zn、Y 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对应值, 但大离子亲石、造岩元素中 Cs、Rb 等元素、La/Nb、K/T 元素比相对较低。 相比于原始地幔, 两者均相对富集造岩元素 Li、Rb、Ba、Ga、Sr 和稀有元素 Nb、Ta, 轻稀土中等富集;相对亏损铁族元素 Cr、Co 及 Mo、Pb、Bi、U 等;前者 ΣREE 为 227.72×10-6~426.32×10-6 、L/H = 2.51~2.61、δEu = 0.48~0.52、δCe = 0.56;后者的 ΣREE 为 142.37×10-6 ~187.92×10-6 、L/H = 2.34~3.99、δEu = 0.63~0.84、δCe = 0.52~0.54;综合判识表明, 前者主要来自于未混染或较弱混染的幔源、发育于新元古(878~808.6 Ma)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 变质和残留核锆石谐和年龄为 2 090 Ma, 记录了早元古的联合大陆的形成时代, 蚀变锆石 455.4±10.8 Ma 代表了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热事件;后者岩浆锆石的 U-Pb 年龄为晚奥陶世 478±48 Ma, 发育于弧后盆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加里东中晚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4.
海相页岩二次生烃潜力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热压模拟实验的方法,选取自然演化不同起始成熟度的海相页岩,系统研究了海相页岩二次生烃规律。研究表明,海相页岩二次生烃过程不是一次生烃的直接延续,生烃特征与一次连续生烃也有差异。随着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的增加,二次生油产率存在比一次连续生烃滞后的生油高峰,并且随起始成熟度增加位置更加向后推移,已经处于高演化阶段的海相页岩不再有二次生油高峰。起始成熟度控制二次生烃潜力,起始成熟度处于生油窗之前的海相页岩具有较高的二次生油和生气潜力,起始成熟度处于生油窗的海相页岩具有较高的二次生气潜力和一定的二次生油潜力;起始成熟度高于传统生油窗的海相页岩,二次生油能力已经很低,但是演化到一定程度还具有相当的生气潜力;已经达到过成熟的海相页岩基本上不具备二次生烃潜力。此研究完善了二次生烃的理论研究,对中国叠合盆地海相烃源岩的评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5.
自“七五”以来,为配合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川西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化探工作,对该区油气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川西坳陷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微渗漏烃类以较高浓度赋存于土壤中,从而有利于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的使用。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型气田——新场气田进行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与石油地质关系解剖,结果表明气田上方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是客观存在的,与本区独特的地质环境相对应,并优选出勘探天然气的有效指标组合。这些有效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川西天然气富集区的预测中同样效果显著,以川西新都-金堂地区油气化探详查为例,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上述研究表明,油气化探技术在川西坳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 ischer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 ischer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67.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灰岩微相分析与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象山石浦灰岩剖面系统的岩相学研究,总结出4种基本灰岩微相类型,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或鲕粒泥晶灰岩、叠层石泥灰岩、薄层—条带状泥灰岩,其形成于潮坪、鲕粒滩和浅海等三种沉积环境。结合整个剖面岩性变化规律,划分出4个沉积旋回,反映了3次主要海侵过程。并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获得了该剖面下部凝灰岩夹层中锆石U-Pb年龄为114±2 Ma,确定了该剖面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成果对于深化我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从普光气田及邻近地区二叠系和下三叠统15个含沥青碳酸盐储集岩样品分步提取了自由态油气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组分,并且应用限定体系(金管)热解实验获取了固体沥青热解组分.各组分进一步做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获取了生物标志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从油气包裹体组分、自由态油气组分至固体沥青热解组分,伽马蜡烷/C31升藿烷比值依次增高.同时油气包裹体组分 C23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30藿烷)、C21/(C21+ΣC29)甾烷、C27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20S/(20R+20S) C29甾烷和αββ/(ααα+αββ) C29甾烷等成熟度指标与自由态组分相近,而明显高于固体沥青热解组分.根据分子指标,可以推断古油藏的原油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早期充注的原油来源于下志留统烃源岩,具有较低的伽马蜡烷含量和较高的成熟度;晚期充注的原油来源于上二叠统烃源岩,具有较高的伽马蜡烷含量和较低的成熟度.固体沥青主要为晚期充注、来源于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原油裂解生气的产物  相似文献   
69.
干酪根中不同结构和官能团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这种差异可以用有机质碳同位素热力学同位素因子(β因子)进行预测。煤岩模拟实验产物中,δ13CCO2相对烃类气体而言明显偏重,这与干酪根中羧基的β13C较大有关。含水实验产物的δ13CCO2轻于无水实验产物的δ13CCO2是由于含水实验中所增加CO2的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造成的,含水实验增加的CO2产率是由β13C相对较小的部分亚甲基碳通过断裂、氢转移、以及与水反应转变而来。模拟实验低温阶段(≤300℃),甲氧基中的甲基断裂可能的甲烷形成的主要方式。而甲氧基的β13C大于甲基,所以低温阶段出现了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先较重后变轻的现象。  相似文献   
70.
煤心损失气量计算方法在工程条件、煤心性质等方面均有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探讨该方法在页岩气中应用的适用性尤为重要。分析认为,该方法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煤层气赋存状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煤心损失气、解吸气和残余气占比的差异性。煤层气赋存受控于煤层演化程度及结构,损失气、解吸气和残余气占比与工程条件密切相关。页岩与煤相比,在岩石性质、组成、孔隙结构、比表面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之页岩岩心与煤心钻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煤心损失气量计算方法应用于页岩气的适用条件是:页岩中微孔占有明显优势;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气体吸附能力;页岩气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提心过程中逸散气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