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9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油气化探的近期进展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玉平  赵克斌  吴传芝  蒋涛  王国建 《地质通报》2009,28(11):1614-1619
近10多年来,中国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了油气化探异常类型及成因机理研究,进行了烃类垂向微渗漏模拟试验,提出了“气相压驱裂隙渗透”理论;在酸解烃、蚀变碳酸盐、荧光、紫外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热释烃、高效液相色谱芳烃、物理吸附气、微生物专性烃菌等新方法;进行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无机成因气的油气化探应用研究;开展了复杂地表区如沙漠、戈壁、黄土塬、山区等化探技术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雪样地球化学方法试验;海上化探蓬勃发展,尤其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和台湾海峡开展了大量油气化探工作;研发了新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技术,如决策分析、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等得到应用,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油气化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2.
李志明  张长江  宋喜林 《地质通报》2009,28(11):1668-1673
TD-2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部,虽然地震和重力勘探证实其是一个基底隆起背斜构造,并且据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析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但因缺乏地球化学信息,进一步的勘探(如钻探)尚未进行。由此,开展了多参数地球化学勘探,所用参数为土壤游离烃(C1—C5)、酸解烃(C1—C5)、ΔC和Hg。结果的综合解释得出:对评价沙漠区TD-2构造的油气潜力来说,游离烃明显好于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态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TD-2构造是一个含干气的构造,处于低—中等的逸散阶段。因此,TD-2构造应当具有一定的油气潜力。多参数地球化学勘探结果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3.
常规测井方法识别碳酸盐岩储层裂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是非常常见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类储集空间类型。因此,裂缝的识别显得特别重要。利用低成本的常规测井方法识别裂缝是提高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新疆某油田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及成像资料与常规测井曲线对比,总结出了几种常规测井在裂缝发育层段的响应特征,并选取典型井段进行实际运用,识别效果良好,证明用常规测井方法来识别裂缝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84.
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中笔石生烃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南方海相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笔石与海相页岩气成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笔石是否具有页岩气生烃能力,一直未有可靠的、直接的相关实验证实。本文通过采集笔石含量丰富的黑色页岩,手工挑选纯笔石样品并进行热解生烃模拟实验研究,证实了笔石页岩中的笔石是一种较好的生烃母质。笔石样品的碳含量较高,贡献了笔石页岩的大部分碳来源。达到生油高峰后的笔石热解生烃产物主要为天然气-轻质油,这两部分生烃产物占总生烃产物的94%以上,且其中的气态烃占总烃比例达到了54%左右。分析认为,笔石的热解生烃特征介于Ⅲ型有机质和Ⅱ型有机质之间,近似于Ⅲ型有机质生烃特征,以气态烃产物为主。由此推论,在笔石热成熟演化过程中,其有机质生烃能力可能更高,与目前南方广泛发育页岩气的成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5.
席斌斌  余晓露  王杰  蒋宏  张隽 《地质学报》2017,91(9):2091-2104
川东北元坝气田是中国南方大型油气田之一,通过对元坝224井上二叠统储层溶洞石英及白云石中包裹体的岩相学、激光拉曼以及显微测温分析发现,溶洞石英中包裹体类型复杂,主要由气液两相包裹体、气体包裹体以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组成,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主要由CH4、H2S以及CO2组成,包裹体的子矿物为单质硫以及沥青,包裹体共生组合关系复杂,不同类型包裹体常叠加在一起,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含单质硫三相包裹体的气液均一温度范围相似,分别为161.5~220.6℃以及168.2~218.6℃,二者的盐度分布范围差别较大,分别为7.45%~10.36%NaCl以及8.68%~21.11%NaCl;溶洞白云石中包裹体类型单一,由气液两相包裹体组成,个别包裹体的气相中含有CH4,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2.4~132.1℃。包裹体的古温度古压力分析表明,溶洞石英中包裹体捕获于中—晚侏罗世,包裹体捕获时地层流体为超压,捕获于原油大量裂解生成天然气阶段。溶洞石英中不同类型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以及温压特征记录了储层中TSR反应的过程,即硫酸盐先与重烃反应生成H2S以及单质硫,然后硫酸盐以及生成的单质S再与CH4继续反应生成H2S以及CO2,随着TSR反应的进行,储层中的压力逐渐增大。TSR反应生成的H2S以及CO2流体可能与储层发生了较强烈的水-岩反应,造成了储层的硅化以及溶洞中石英、白云石的沉淀。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溶洞 (穴 )和裂隙充填的 31件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及因子和聚类分析表明 :①方解石中的CaCO3 、MgCO3 、FeCO3 、MnCO3 相对平均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98.38%、0.87%、0.6 8%和 0.0 7%,SiO2 、Al2O3 平均分别为 1.95 %、0.73%,Sr、BaO平均分别为 131.4× 10-6、5 16.5× 10-6,F和Cl 平均分别为 0.0 14 %和0.0 13%,而Mn +Fe/Mg、Mn/Fe平均分别为 0.87、0.10;②方解石中Sr/Ca =0.0 0 6 18Mg/Ca + 0.0 0 0 5 33( R2 =0.197),主要显示出无机成因特点;③方解石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均可由六个因子可代表组成,具有一定的沉积与成岩作用意义;④据聚类分析将样品划分出四组 :其中,以S6 9 W 0 37等代表的可能为潜流带中的淡水淋滤的产物,并可能经历了相当强烈的水 岩作用或埋藏溶蚀作用;以S6 9 W 0 38等为代表的则为大气淋滤的产物;以S80 W 0 6 4等代表显示出埋藏作用或海水成岩及混合带的产物特征,但不排除埋藏热水作用的影响;S85 W 0 0 5等样品推测为海水浓缩背景下埋藏成岩产物,可能出现酸性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87.
轻烃指纹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轻烃指纹分析包括对天然气、原油以及岩石轻烃的分析.利用轻烃分析技术获得的指纹特征参数,不仅可以反映油气的成因类型、演化程度,用于气-油-源岩的对比,而且还可用于同源油气形成后经水洗、生物降解、热蚀变等的影响而造成的细微化学差异的判别,反映油气的保存条件.在对天然气和原油轻烃分析先进技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岩石轻烃低沸点溶剂密封快速抽提分析技术,并对轻烃指纹分析方法的应用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8.
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的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了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从SE向NW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的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褶皱的空间配置和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89.
根据海面低层大气中烃类异常和海底沉积物中微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检测结果,结合区域地质及钻井资料,可以将北黄海盆地划分为东、中、西3个含油气远景区,其中,呈近南北向展布的中部区偏南部,低层大气中甲烷含量为连续高值,分布均匀且离散度较小,海底微生物异常强度最大,含油气远景最好;东部区低层大气中甲烷含量为中-高值,海底微生物异常强度次之,含油气远景较好;西部区低层大气中甲烷呈零星高值出现,海底微生物异常强度较弱,含油气远景较差。  相似文献   
90.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三维地层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充分利用地层沉积演化相关研究资料,以验证苏北东台坳陷目前存在争议的物源问题为目标,开展了物源位置单因素数值对比模拟,探讨不同物源观点下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以及以北部滨海隆起为物源的苏北盆地整体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央建湖隆起是否为阜宁组提供物源。最终,建立了北偏东、南西两支物源输入的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三维地层沉积演化数值模型,模拟了阜宁组二段-阜宁组四段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得出与地质模型匹配良好的地层岩相展布特征,并通过多口井岩性、地层厚度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综合多组模拟结果,分析讨论得出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阜宁期物源来自于中央建湖隆起和西南张八岭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