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97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60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元素Al2O3,Fe2O3和K2O在红色粘土剖面中共迁移同沉淀,SiO2的变化却与它们相反,这揭示了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红色粘土层除了残积带红土化程度高外,总体上SiO2含量高,去硅作用不完全,红土化程度低;与地层,矿化蚀变岩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色粘土是在加勐嘎组泥岩基础上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色粘土的微量元素表现为Au,Hg,As,Sb,Cu,Pb,Zn和Mo等元素的共生,在红土化好的残积带明显富集;红色粘土的大离子元素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嘎组的相似,红色粘土的稀土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地层的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平缓曲线,稀土元素分蚀明显的地方金富集,以上分析揭示,此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化蚀变岩,红色粘土主要来源于勐嘎组和矿化蚀变岩。  相似文献   
12.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蚀变流体填图是一项区域流体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区域大面积的流体填图工作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填图要素、技术要求和规范等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在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司的“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项目中 ,探讨了流体填图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填图要素 ,对填图单位制定了 3级填图单元等级体制 ,即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在铜陵地区划分出 4个流体系统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  相似文献   
13.
冀北地区金矿床He、Ar、Pb同位素组成及其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焦点问题。选择了冀北地区3个幔枝构造金矿集中区11个金矿床黄铁矿及部分围岩进行了He、Ar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冀北地区主要金矿的3He/4He的值域为(0.93~7.30)×10-6,平均3.55×10-6;R/Ra=0.66~4.93,平均2.53;40Ar/36Ar=426~2073,40Ar平均为8.20×10-7cm3/g,4He/40Ar平均为2.17。矿区外围片麻岩和花岗岩的3He/4He值仅为(0.001~0.55)×10-6,反映来源上有明显差别。3He和4He在He同位素浓度图上落于地幔区附近。64个Pb同位素数据表现为矿质以幔源为主,确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研究认为,本区成矿物质应源于地球深部,随地幔柱多级演化,深部成矿流体由地球深部迁移到浅部,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壳幔流体的混合作用,故其值域往往界于地幔和地壳之间。  相似文献   
14.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秋杭  黄文胜 《铀矿地质》2004,20(3):188-192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内容及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认为应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 ,进行整体规划 ,注意开发和利用并重 ,使信息化适合企业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鲁西平邑地区磨坊沟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鲁西平邑磨坊沟和梨方沟两个矿区的矿化蚀变样品,对保存于石英、方解石和萤石中的原生包裹体及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二个矿区的包裹体大小、形态相似,类型一致,均为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20~450℃之间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120~260℃的范围内,可进一步分为110~150℃和170~250℃两个区间。结合显微镜下观测的载金矿物的特点,推测金矿的形成温度区间在170~250℃之间。冰点变化范围较大,在-2 8~-11 5℃之间,对应的盐度在4 65%~15 47%之间。矿体及围岩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 71‰~+2 99‰之间,方解石和石英的δDSMOW值为-63‰~-70‰,δ18OSMOW值为+18 4‰~+22 2‰。以上数据表明流体来源于地幔,成矿过程中与建造水发生了混合。  相似文献   
16.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陈守煜多级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提出了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级别特征值解决了多层多级多目标系统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的评价,给出了多个目标隶属函数的计算公式。经分析比较,方法可行,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新康风化淋滤型海泡石的热相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川新康风化淋滤型海泡石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海泡石的热相变过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四川新康风化淋滤型海泡石的相变过程与沉积型、热液型海泡石相变过程明显不同,其相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0℃以下保持海泡石相;800℃以上海泡石相转化为斜顽辉石相。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的实地调查和室内鉴定,该文分析了保护区内苔藓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统计了科、属、种的数目及其优势科、属;讨论了苔藓植物的10种区系成分及其区系特征,其中北温带成分居主导地位,针对苔藓植物资源的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中发育有多个燕山期酸性岩体,目前已发现的多金属及贵金属矿床与燕山期岩体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本文对分布于大河南岩体北西侧的高家庄多金属矿床采用硫化物Rb-Sr法进行了同位素定年,(144.5±1.4)Ma等时线测年结果与采用锆石U-Pb法确定的大河南岩体形成时代接近;此外,矿床硫化物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为0.7122~0.7123,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这与大河南岩体主要为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认识相一致,即高家庄多金属矿床在成矿物质来源上与大河南岩体的形成与演化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大河南岩体的形成时限与区内多金属矿床形成时限与中国东部第二次大规模成矿期一致,此时区内地球动力学环境正处于主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换到近东西向的构造体制大转折时期。在此独特的成矿背景下,深熔作用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沿NNE向与原EW向断裂交汇处侵位。花岗质岩浆高侵位但未发生喷发作用,使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得以保存,从而为大规模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须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