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A型花岗岩对研究天山造山带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东天山哈尔里克地区的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旨在阐明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其中碱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0.7±2.0 Ma和351.8±2.0 Ma,表明该花岗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早期.岩石含大量碱性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见钠铁闪石等碱性暗色矿物.岩石高硅、富碱、贫钙镁,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而强烈亏损元素Ba、Sr、Eu,具弱右倾“Ⅴ”字型的稀土分配曲线((La/Yb)N=3.23~5.55,δEu=0.19~0.28).这些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哈尔里克早石炭世花岗岩属高钾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花岗岩正的εNd(t)值(+4.2~+4.8)和新元古代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tDM2=0.71~0.75 Ga),表明其源区可能为新生年轻地壳,源岩可能是亏损地幔来源的下地壳中基性岩和少量大洋沉积物.结合前人对东天山岩浆活动和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早石炭世哈尔里克与博格达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早石炭世早期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博格达弧后裂谷的伸展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82.
秦岭造山带南缘存在大片的早古生代基性火山岩,荞麦冲金矿的正长斑岩脉体呈北西向侵入基性火山岩地层中。本文通过对该正长斑岩脉体中的岩浆岩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探讨正长斑岩脉体的侵入时代、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正长斑岩脉体的侵入时代可以分为2期,相对应的2件正长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5±7)Ma、(477±6)Ma,前者属于晚志留世时期,后者为寒武纪到早奥陶世时期。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具较高的Si O2含量(75%),里特曼指数δ=1.59,高Al低Ti的特点,Eu和Sr具有明显负异常,为钙碱性脉体。正长斑岩的Hf同位素检测结果得到εHf(t)全部为正值,其变化范围较大(3.4~11.8),说明岩浆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个别εHf(t)异常,推断岩浆上侵过程中混入少量地壳物质,从而显示壳幔混合特征。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表现为稀土总量很高(∑REE=149.62×10-6~321.55×10-6),轻稀土强烈富集型,呈现出高度分异的特点。研究表明,在早古生代时期,区域上为板内裂解的构造环境,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冷凝形成基性岩地层,正长斑岩脉体在侵入基性岩形成过程,从地壳深部的Au带入地壳表层,为地层Au的预富集,后期剪切成矿作用提供了Au的物质来源;正长斑岩脉体形成时代的厘定,确定了该区金源层形成时代,对后期金的富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在扬子陆块核部黄陵地区发现具球状构造的花岗闪长岩。岩石产于新元古代斑状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之间,出露面积极小。球状花岗闪长岩岩体由主岩、球状体及球间基质三部分组成,球状体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由球核和同心球壳组成,球体大小多为5~12cm。依据球壳及球核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具有多壳层同心结构、具单壳层结构、无明显壳层结构3种类型的球状体。单壳层球壳由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含量高的暗色层组成,具放射状构造;多壳层球壳由含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的暗色层和基本不含或含少量暗色矿物、以斜长石为主的浅色层组成韵律层,具梳状、放射状构造;球核成分可以是同源岩浆组分,也可以是异源捕虏体。单壳层球体,球核、球壳、基质的斜长石牌号依次为36、32、26,酸性程度不断增加,内部呈放射状生长,反映其可能由内向外经岩浆结晶作用形成。初步认为多壳层球体球壳富韵律的变化为富含气水热液的岩浆在动荡的环境下结晶形成,球壳中矿物结晶顺序可能由外向内,核部结晶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84.
南秦岭竹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基性岩-粗面岩带,主要赋存于志留纪地层中。竹山地区粗面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粗面质火山岩全碱Na_2O+K_2O含量较高,为碱性岩系列;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和高场强元素(Nb、Ta等)相对富集,Sr、Ti、Yb等元素相对亏损;稀土元素总量(∑REE)较高,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结合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分析认为,该区粗面质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采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区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430.6±2.7Ma,该年龄应代表粗面质火山岩主体的结晶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竹山地区在早志留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解活动,并形成一富硅质和炭质岩组合的深水盆地,该洋盆可能为南秦岭勉略洋向东的延伸。南秦岭竹山地区粗面质火山岩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为了解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5.
利用区域重力资料,通过位场分离、转换技术,揭示了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正的线状重磁异常带及各阶小波细节,清晰地反映了桐柏—大别及东秦岭造山带南缘缝合带的位置,特别是重力异常小波四阶逼近,深部构造特征更加醒目。在鄂西北地区岩石圈所呈现出的"立交桥式"双层结构中,自由空间、均衡重力、剩余重力异常及小波各阶细节明显地反映出相对浅部的造山带近东西向延伸的构造特征;各阶逼近结果则反映了相对深部的地壳-岩石圈地幔南北向伸展的构造特征。应用地球物理资料来研究地球岩石圈结构、构造,除深层地震外,区域重力也是最有效方法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二维小波变换技术日趋成熟,为应用区域重力资料解决诸如造山带深部构造等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6.
丹江口水库土壤-底积物镉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2013—2015年组织实施,旨在查明测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分配特征,开展国土资源环境评价与基础地质研究,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发现了丹江口水库底积物及沿汉江土壤镉富集现象。为保护丹江口水源地及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系统研究了丹江口库区不同生态区土壤、底积物中镉含量特点,计算了镉含量背景值和富集因子,为水库镉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了依据。镉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显示,调查的样点中,100%消落区土壤、100%汉江底积物,99.45%深层土壤和92.41%的表层土壤属于农用地镉污染风险低土壤。水库底积物样点中低、中、高潜在生态风险比例分别占15.52%、20.69%、63.79%。分析了土壤和底积物中镉含量与pH值、Corg、常量元素含量的关系;建议通过切断上游污染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治土壤酸化,开展生态修复等措施来防治库区底积物的镉污染、降低其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7.
正花岗伟晶岩是Li、Nb、Ta、Be和Cs等战略性关键金属的重要成矿岩石类型之一~([1]),其成矿作用也是当前矿床学研究热点之一。国内花岗伟晶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产分布广泛,包括新疆阿尔泰、松潘-甘孜、江南造山带、滇西-藏南等伟晶岩成矿带~([2])。江南造山带中段的幕阜山地区已发现仁里~([3])、传梓源~([4])及断峰山~([5-7])等超大型-大型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图1-a)。近期又在复式岩基南端黄柏山及仁里外围分别发现了良好的Nb-Ta和Li矿化~([9-10])。由于这些重要Li-Nb-Ta矿床的发现,使该地区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铌钽等稀有金属资源基地~([3])。南端的仁里等伟晶岩型矿床中铌钽矿化发育于富钠长石的微斜长石-钠长石伟晶岩和钠长石伟晶岩中~([3,8,11]),其成矿与钠长石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2,4])。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研究区10818个土壤地球化学数据的处理,获得了Au,Ag等值线图、异常图及不同元素间的比值图。Au高值分布于叶家小湾-擂鼓台-带Ag高值分布于陈家寨-擂鼓台一带。Au异常主要受岩浆岩和NE向断裂控制;Ag异常主要受SN向断裂带控制,且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擂鼓台-叶家小湾一带具有良好的银矿、金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9.
通过综合分析随(州)应(山)地区加里东期火山-沉积、侵入、变质和变形事件,总结出5期地质事件,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地质事件序列,该序列反映出裂谷发生、发展到消亡的一个过程。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事件是随(州)应(山)地区最后一次区域变质事件。  相似文献   
90.
早三叠世是鱼龙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阶段,Chaohusaurus则是该时期化石材料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鱼龙类群之一,但其标本几乎全部产自华南下扬子区的安徽巢湖,此外仅在中扬子区北部的湖北远安曾有少量发现和报道。本次对一件曾初步研究的远安Chaohusaurus zhangjiawanensis标本开展进一步修复和观察,对该属种形态信息缺失较多的头骨进行描述并重点与Ch zhangjiawanensis最早报道的两件标本及安徽研究程度较高的其他Chaohusaurus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补充完善对Ch zhangjiawanensis比较解剖和形态功能特征的认识并加强对Chaohusaurus内群演化、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等方面的了解。发现Ch zhangjiawanensis与Ch chaoxianensis、Ch brevifemoralis等安徽分子的骨骼整体比例和头骨各孔构成等特征相似,但较Ch chaoxianensis和Ch brevifemoralis上颌骨更长、附着牙齿更多且更密集强壮,外鼻孔的后置不明显,骨架更粗壮,躯干更僵硬。研究认为Ch zhangjiawanensis与安徽Chaohusaurus的骨骼形态差异可能是不同环境导致,推测其多而强壮的后部上颌牙和僵硬的躯干可能是因其以高度骨化的湖北鳄等脊椎动物为食和生活在局限、高盐度的浅海环境而发生的适应性演化,但也不能排除是继承自更古老的类群,或是其活动范围更大、食物来源更广等原因。据此分析,由于早三叠世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碎片化分布的小生态地理区可能广泛存在,使典型的游泳型生物鱼龙在起源和辐射后又在这些缺乏交流的“避难所”中分别演化并形成不同的形态属,但这也导致从特殊骨骼形态探讨早期鱼龙各类之间的演化关联及追索其共同祖先变得困难,因此尚需继续加强对已知早三叠世鱼龙化石层下部层位及相应化石产区附近同时期不同环境海相化石的追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