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东方百合“索蚌”鳞片繁殖小鳞茎过程中, 母鳞片、小鳞茎和新生根中4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鳞茎形成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中ZT和GA3在母鳞片中含量最高,IAA在新生根中含量最高,ABA在小鳞茎中含量最高。同时,母鳞片和小鳞茎中ZT、GA3、ABA和IAA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小鳞茎形成过程中,母鳞片中的4种激素中的ZT的净增长率最高为109%;小鳞茎的4种激素中IAA的净增长率最高,为102%;在新生根中,除了ABA其他3种激素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ZT的净增长率最高,为493%。  相似文献   
102.
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环境同位素及其Tamers、IAEA模型应用研究表明,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补给源属性和数量密切相关,具有非均一性;东部以山区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为主,西部冰川雪融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是主要补给源,下游区依赖中游区河水下泄状况,蒸发特征明显。东部同位素较新且地下水更新较快,西部同位素较老且地下水更新较慢;祁连山前戈壁带地下水同位素与山区河水相近,细土平原带地下水补给河水;高台一带受酒泉低氚值地下水补给影响而河水和地下水氚值都偏低;近河道带地下水年龄较新,远离河道则较老。因此,充分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化规律,联合优化调控,有利于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3.
正义峡径流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正义峡径流长观资料的距平差积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义峡径流量依上游来水和中游灌溉用水多少而定,存在分阶段及近些年衰减增大的多年变化,径流衰减主要是中游引用河水与开采地下水的消耗量增大,地下水补给萎缩与泉水基流减少所致。泉水是正义峡径流的主要成份,占径流总量63%,但年内不同时间径流组成有较大不同,集中用水期可占100%。因此减少中游消耗性用水,以涵养地下水,维持泉水存在对保持下游盆地河水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切实保护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省级保护区,属于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境内,位于北纬38°~42°,东经98°~101°之间,主要包括黑河流域中游干流分布的湿地。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  相似文献   
105.
张掖市地下水位上升区环境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大量的稳定环境同位素(2H、3H、18O、14C)测试数据和氟利昂(CFC)测年技术,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分析了张掖盆地及上游山区的大气降雨、冰雪融水、山区基岩裂隙水(泉水)、地表水、盆地内水位上升区泉水、地下水(潜水、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的环境同位素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并采用质量守恒定律和氚值含量衰减规律、氟利昂测年技术方法估算了地下水的水源组成和补给年代,初步探讨了水位上升区深层承压水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途径.研究结果对于重新认识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牛赟  刘贤德  李新  张学龙  赵维俊 《中国沙漠》2014,34(6):1685-1691
林分空间结构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关系一直是森林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我们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选取林分空间结构、林冠截留和河川径流等监测样地,采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多度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及其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祁连山大野口流域49块样地的2 819株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冠幅面积的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平缓,树龄、胸径断面的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剧烈;径级从1~5 cm到26~30 cm、高度级从2~4 m到18~20 m、冠长级从2~4 m到12~14 m、冠幅级从2~4 m到4~6 m,其多度分别为89.4%、94.4%、77.8%和82.7%.(2)林冠截留年总量和平均截留率分别为139.1 mm和35.28%;(3)从相关系数分析来看,海拔对树高影响较大,对冠长影响较小,与其他因子不相关;坡向对冠幅影响最大,对冠长、树高影响较小;坡度对这些因子几乎没有影响.径级与多度、冠长与多度均符合三次多项式关系;胸径与树高、冠长、冠幅、树龄符合线性多元回归函数;雨量级与林冠截留率呈反比.本文可为流域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7.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区苔藓层对流域水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祁连山苔藓层对流域水文的影响可以人为干扰和控制水文,还可以正确评价下垫面产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该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不仅在森林土壤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水文生态效应显著。利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合的办法对祁连山苔藓的持水能力、截留能力、保水能力以及一个生长季节的含水动态进行分析,获取第一手数据100 880个。研究表明:(1)苔藓季节含水量变化较大,5月含水量最高,7月最低,海拔3 300 m最高,2 700 m最低。(2)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截留量呈多项式关系,2006年6月降水量3.2 mm,截留量3.1 mm,5月和9月降水较高,分别为8.6 mm和7.4 mm,截留量为5.8 mm和4.6 mm。(3)有苔藓林地和无苔藓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体现苔藓保水性,有苔藓林地土壤水分蒸发较小,林内土壤水分变化不大且稳定;无苔藓林地土壤水分蒸发大,变化明显且不稳定,随着气温的升高慢慢趋向递减。(4)苔藓层越厚,最大持水量越大,厚度达到3.0 cm的最大持水率为519.44%。  相似文献   
108.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高度带气候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祁连山不同高度带的气候差异性规律,选择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建立气象站,气象站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带,进行长期定位监测。气象站分人工和自动两种,人工监测从1985年开始,自动监测从2003年开始。基于22 a气象监测数据,利用平均值法、Excel电子图表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有逐年升高趋势,降水有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荒漠、草原和森林带气温变化曲线一次性方程斜率都为正,分别为0.0182、0.0427和0.01167,3个带的年平均气温都是上升的;地温、日照和蒸发均为荒漠>草原>森林。  相似文献   
109.
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的赋存和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丁宏伟  张举 《西北地质》2009,42(3):109-119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勘探资料,将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划分为早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5个层状含水岩组,分别论述了不同含水层的地质构造、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埋藏特征、富水性、地热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重点研究了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层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自南而北将该含水层划分为山麓褶皱带、中央向斜带、单斜带三个贮水构造带.认为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上游祁连山区水文切割网基准面以下的基岩裂隙水,在地形和重力作用下,通过区域深大水资源循环系统,将山区地下水输送至盆地深部,但由于水循环深度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径流十分缓慢,深部地下水的补给年龄可能大于1000a,并在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形成地热,取水温度一般可达60~70℃,预计单井出水量500~800 m3/d.  相似文献   
110.
预报服务工作是气象部门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 ,是能在社会上反映气象形象、体现气象社会地位的工作之一。预报服务业务工作及预报人员怎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预报业务体制 ,结合张掖地区气象台新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 ,谈点体会。1 放眼市场 ,转变观念 ,适应新环境随着改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