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质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祁连山东、西部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部降水比西部稳定;祁连山西部常年以偏北风为主,东部以偏南风为主.700 hPa南、北风的年气候分界线位于37°N以南,基本呈"东-西"走向.从冬到夏,偏南风由南向北发展,11月-次年3月整个祁连山区以偏北风为主,4-9月逐渐向北移动,偏南风最北到达祁连山中部.祁连山干旱年与多雨年矢量风的差异较大.多(少)雨年矢量风辐合(散).  相似文献   
52.
张爱新 《矿产与地质》2002,16(3):191-192,F003
通过旋喷桩处理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个工程实例,介绍旋喷桩处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53.
高蓉  景怀玺 《干旱气象》2001,19(4):22-23,26
本文对白银市前一年秋季 ,当年春季、秋季大气干旱指数与秋粮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秋粮产量与当年伏旱关系最密切 ,其次是前一年的秋旱和当年的春旱。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 ,用这 3个旱段的干旱指数构造了服务指数 ,其与秋粮产量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54.
利用空气质量潜势预报方法和兰州市冬季空气质量浴势预报系统。通过2001年10—12月兰州市空气质量潜势预报结果的检验分析,表明该系统对首要污染物等级预报准确率78%以上,对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55.
杨文科  杨民 《干旱气象》2003,21(1):37-39
文中介绍了在SCO—UNIX操作系统上建设地市局办公业务网站的原理与方法,并结合本地实际,依托现有的X.25业务网络,初步建成白银市气象局办公业务内部网站,使之成为各科室、各县局传输资料、共享信息、交流技术的平台。  相似文献   
56.
论甘肃北山中部镍铜成矿系统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山地区总体属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 ,矿产丰富。北山中带属塔里木古大陆边缘向陆一方的伸展系统。红柳河弧后扩张盆地、黑山—花牛山及营毛沱—白湖一带属该伸展体制下的裂谷构造单元。本区基性、超基性杂岩共分两大类 ,一类是裂谷作用早期形成的基性、超基性杂岩 ,另一类是裂谷作用鼎盛时期抑或是弧后海盆 (洋盆 )阶段形成的基性—超基性杂岩 ,也称之蛇绿杂岩。前者除黑山岩体和柳园岩体之外 ,还有大山头、庙庙井复式岩体②、黑山北岩体⑤、马鬃山复式杂岩体⑨及营毛沱北岩体④ ;后者除红柳河、玉石山蛇绿杂岩①及牛圈子蛇绿杂岩⑧之外 ,还有独红山岩体③、锡林柯博岩体⑥、双井岩体⑦等。前者形成于中元古代 ,后者形成于早古生代 ,镍铜成矿系统与前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7.
基于数值模式的太阳辐射预报往往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AVT订正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预报偏差,本文利用该方法对甘肃河西地区两个光伏电站的太阳辐射预报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订正前预报偏差呈现明显的"先增加、后减小"日变化特征,订正后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并且订正前预报偏差与观测值线性关系显著,订正后线性关系减弱(相关系数降低、拟合优度降低);(2)太阳辐射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其预报偏差春季最高,其次为夏季,冬季最小,订正后不同季节的预报偏差均降低,春季和夏季降低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8.
杨振常  李玉霖  崔夺  陈静  赵学勇 《中国沙漠》2012,32(5):1384-1392
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常规气象资料计算和分析中国北方半干旱典型沙区(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50多年来主要气象要素和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方半干旱典型沙区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均呈波动变化特征,但年平均风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浑善达克沙地年潜在蒸散量随时间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科尔沁沙地年潜在蒸散量随时间呈现小幅的增加趋势,但毛乌素沙地年潜在蒸散量随时间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偏相关分析显示,毛乌素沙地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和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潜在蒸散量与年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但与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毛乌素沙地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降低有可能是区域潜在蒸散量近几十年呈现减少的主要原因,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潜在蒸散量变化可能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近46年来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季风区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6 a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平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淮河流域出现下降趋势;(2)夏季气温稳定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小;(3)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均增温率0.104℃/10 a,全区平均状况看,1970年代中期后开始表现明显上升趋势;(4)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首先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型,然后为南北反相变化型;(5)根据REOF分析将季风区夏季气温异常分6个气候空间类型,东北、华北、江南及华南均呈现上升增温趋势,西南地区增温缓慢,淮河流域则呈现与全球变暖不一致的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60.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近46 a秋季气候变暖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7,他引:4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37个测站,近46 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区秋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 a增温率0.36 ℃/10a. 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8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②秋季气温标准差在青海高原西部、新疆东部—北疆和内蒙古是一个高值区。③秋季区域平均气温单调增温而无明显转型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1990年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和22 a的周期,无论从年代际的变化来看,还是从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来看,振幅向高温增大,气温趋势仍在居高不下的位置。④秋季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新疆区和蒙陕甘宁青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和高原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的转折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由下降转为上升;各区秋季气温在1987—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