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1.
王岩  李丽琴  张筱青 《地质论评》2016,62(2):375-380
惰质组是煤中一种常见的显微组分。它不仅能用来鉴别成煤前植物的木炭化程度,而且还是泥炭沼泽古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欧洲学者利用惰质组成功推算了地史时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的古火灾温度及类型,并重建了古植被类型及泥炭沼泽古生态环境变化。与其它方法相比,利用煤中惰质组含量及其反射率进行古环境恢复的工作对于植物种类繁多、沉积岩层中夹杂的煤层或煤炭、尤其对于古气候环境波动较大的地质转折时期最为理想。因此,利用惰质组的部分参数对我国含煤沉积盆地的古生态恢复以及成煤环境的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条带状铁建造(BIFs)主要发育于早前寒武纪时期(3.8~1.8Ga),记录了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且蕴含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本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BIF相关领域的研究认识及存在问题:1统计对比显示,BIF沉积事件与地幔柱、地壳增生等重大地质事件相关;2稀土元素及Nd同位素示踪表明,Fe来源于海水与海底高温热液的混合溶液,其中高温热液与海水比例为1:1000;3 BIFs缺乏负Ce异常且富集重Fe同位素,暗示沉积时古海洋整体处于缺氧环境以避免Fe~(2+)发生氧化;4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尚未解决,例如Si的主要来源、沉淀机制及条带成因等;5华北克拉通BIFs多形成于约2.54Ga,BIF类型、形成时代与富矿成因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加强国内外典型BIFs的对比研究并适当应用现代先进测试技术,有利于探索BIF沉积的精细过程及古老克拉通的早期演化。  相似文献   
13.
辽中凹陷发育多种样式的反转构造,其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的脉动式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最新的地震剖面、相干体切片等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恢复等方法,对辽中凹陷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演化过程和反转期次进行研究,并结合区域板块活动背景,分析反转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发育反转断裂、反转背斜、泥底辟、隐伏凸起等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且沿郯庐断裂带呈带状展布。辽中凹陷在新生代主要曾经历了三期构造反转,分别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三期构造反转均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压扭活动有关,从根本上受控于周边板块活动背景的变化:第一期反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率发生变化,导致郯庐断裂带由左旋走滑转为右旋走滑,由走滑张扭转为走滑压扭,形成反转构造的雏形;第二期反转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向西的推挤作用,导致渤海湾地区受到整体挤压以及郯庐断裂带发生走滑压扭,使反转构造定型;第三期反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促使郯庐断裂带晚期再次发生走滑压扭活动,对早期反转构造进行改造。其中沙三段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为局部反转,强度较弱,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为区域反转,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塔北的哈拉哈塘地区是东河砂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地区目前已发现并探明了东河塘和哈得4两个东河砂岩油气藏,油气储量丰富,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基于哈拉哈塘地区东河砂岩段和角砾岩段的岩性段穿时沉积现象异常明显,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哈拉哈塘地区东河砂岩段一角砾岩段进行了重新分层和对比,在层序分层等时地层框架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东河砂岩段一角砾岩段沉积模式研究,弄清该地区地层分布规律、演化规律、砂体分布及储层分布规律对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利福尼亚弧-盆-沟体系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利福尼亚中生代弧-盆-沟系的构造和演化模式一向为世人所重视。作者应邀有机会对加州内华达岛弧地块、弗兰西斯科杂岩和大谷弧前盆地进行了实地地质考察。本文仅就这3个岩性-构造单元的一些独特地质特征和地质景观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6.
有限元素法全倾角波动方程偏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提高波动方程偏移的效果:1.使用全方向波动方程进行偏移,使之适用于任意倾角界面的反射;2.使用有限元素法提高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20-200MHz频率范围内平行板电容法测量岩石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方法,指出常用的静电场公式的局限性,给出较精确的似稳场动态公式,并讨论20-50MHz频率范围内的岩石介电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指导盆地构造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上地幔结构,地壳结构、基底结构与盖层构造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伸展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构造样式分析是盆地构造分析的重要方面,直接与寻找油气圈闭有关,可以划分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和潜山-披覆构造等。断裂和不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构造要素,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叠合盆地多期成盆、多期改造造成的复杂构成图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展望21世纪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叠合盆地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山耦合过程的深部-浅部耦全过程分析;盆地三维构造精细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盐构造和天然气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19.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方程逆时偏移及其成像条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作者在本文中导出了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情况下,二维弹性波逆时传播的高阶差分格式,实现了弹性波在数值空间中的逆时延拓,从snell定量出发,采用插值法求取网格空间中各点的直达波旅行时,以此作为弹性波逆时偏移的成像条件,实现多波多分量资料的逆时偏移,数值试验表明,逆时偏移能够使地表接收到的波场准确归位,提高资料处理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杨军  陈俊湘  徐国强  戴世坤 《新疆地质》2002,20(Z1):121-124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甫沙-曲吕西地区电法勘探(CEMP),以电性剖面为主,综合地震、重力、地面地质等资料,运用前陆盆地构造分析学理论,对该区构造式样及局部构造进行了研究,摸索了一套研究复杂构造的方法,弥补了地震勘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