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24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9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分析山西L型煤层气水平井的技术难点,着重建立造斜着陆与水平段导向两大导向模型,形成了以标志层划分与对比、地层倾角推算、地质建模和实时轨迹控制四个方面为主的L型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流程,该技术在T-P05井的成功应用,不仅丰富了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的内容与方法,更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在现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2.
塔深1井钻遇的寒武系地层属于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和上寒武统丘里塔格下亚群。阿瓦塔格组以灰色-深灰色粉晶-细晶藻白云岩为主,丘里塔格下亚群以灰色-浅灰色晶粒结构白云岩与残余亮晶结构白云岩为主。藻白云岩在阴极发光下以明亮的中等强度砖红色-桔黄色为主要特点,具有相对偏重的δ18O值(-6.3‰~-4.5‰,平均为-5.3‰,VPDB)、相对较高的稀土总量以及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相似的稀土配分样式。晶粒白云岩与残余亮晶结构白云岩在阴极发光下以偏暗的中等强度蓝紫色-砖红色为主要特点,具有相对偏轻的δ18O值(-9.2‰~-5.7‰,平均为-7.5‰,VPDB)、相对偏低的稀土总量、Eu正异常与重稀土明显亏损为特点的稀土配分模式。阿瓦塔格组和丘里塔格下亚群白云岩在上述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表明储层发育的成岩-蚀变过程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埋藏较深的阿瓦塔格组优质储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准同生期大气淡水作用下石膏结核的溶解及非稳定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奠定了基础,后期成岩改造及流体作用进行了强化,局部遭充填破坏。  相似文献   
23.
罗振华 《地质与勘探》2018,54(1):174-182
为缓解能源紧张,页岩气作为储量丰富的非常规能源在我国正大力开发,而我国页岩气开发起步较晚,受管理与技术限制,页岩气开发造成的综合环境影响问题还得不到有效解决。针对页岩气开发存在的环境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借鉴美国页岩气开发的成功经验,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对页岩气开发综合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页岩气开发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降低评价过程主观因素的影响,简化评估过程,本文引入突变级数法建立了页岩气开发综合环境影响评估模型,运用数值替换方法区分页岩气开发综合环境影响等级。最后将评价体系与评估模型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为页岩气开发项目的综合环境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针对用二次多项式法去除轨道误差对InSAR相位影响时,须对干涉相位其他项分布性质作假设,且自身存在一定的模型缺陷的问题,该文提出用BP神经网络去除轨道误差对InSAR相位影响的方法。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法在使用时无须对干涉相位其他项分布性质作假设,模型更优。模拟实验中,轨道误差相位拟合残差更小;真实数据实验中,纠正后非形变区相位集中在零值附近,且波动趋势更为平稳。该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二次多项式法的应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5.
刘江斌 《地质与勘探》2021,57(1):231-240
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致密砂岩气生产的重要层段,目前对其流体赋存规律认识明显不足。因此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测试的基础上,分析该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2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溶蚀孔和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粒间溶孔显著发育。山2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4.74%~91.83%,平均为69.94%,T2谱多为双峰态,呈左低右高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胶结物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孔隙为可动流体提供主要空间,平均孔隙半径越大,平均喉道半径越大,孔喉比越小,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硅质含量越高,粒间孔保存越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铁方解石含量越高,孔隙破坏越明显,可动流体饱和越低。高岭石含量较高,长石溶孔及晶间孔发育较好,有利于流体流动,可动流体饱和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26.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3-67040013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7.
单井产气能力差异大,导致持续稳产困难是页岩气建产区面临的关键难题。围绕页岩气建产区特点,建立了考虑建产区产气能力影响的优质海相页岩岩相分类表征技术流程。首先,分析了建产区优质页岩产气能力差异主控因素,制定了建产区优质页岩岩相分类方案;然后,建立了TOC含量,孔隙度,泥质、硅质、钙质矿物含量等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模型,结合页岩成因类型,完成了建产区单井参数计算及岩相识别,在实例页岩气建产区识别出10类页岩岩相,揭示了页岩岩相类型与产气能力差异间的对应关系;最后,采用沉积微相约束岩相的策略,运用截断高斯模拟算法建立起实例页岩气建产区岩相三维模型,展示了每类岩相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区内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黑色页岩内部产气能力差异特征,与此同时,按照满足在三维空间中所占体积比例大、产气能力大的条件,确定区内产气能力最优的岩相类型为:富碳高孔含钙泥质硅质页岩、富碳富孔混合页岩和高碳中—高孔含钙含泥硅质页岩。上述成果有利于解释建产区不同空间位置产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本质原因,为页岩气建产区精细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8.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栖霞组的白云岩是该区主要储层,储层成因的主流观点是热液白云岩化。目前勘探实践发现,优质储渗体形成与早期相控岩溶作用有关。通过取芯及测录井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白云岩储层主要位于栖霞组中上部颗粒滩发育的地层中,按其宏微观产出状态可分为溶斑状云岩、溶洞充填云岩、针孔状基质云岩和致密基质云岩。储集岩物性以溶洞充填云岩最佳,储层类型属裂缝—孔洞型储层。进一步分析显示:研究区栖霞组滩相地层沉积后随即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整体抬升暴露,期间接受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形成了具相控特征的岩溶系统,早期淡水岩溶作用是优质孔洞型储层形成的关键。在中二叠沉积期后不久的东吴运动高峰期,热液流体上涌将岩溶系统及其部分围岩交代为白云岩。由于岩溶系统内部保留了较多的残余自由空间,经热液白云岩化调整后形成的白云石更为自形,且保存了较多的晶间孔隙。而相比之下,岩溶系统基岩已在早期埋藏中趋于致密,云化后形成的云岩物性较差。仅有部分颗粒岩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原始孔隙,云化后针孔较为发育。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具有相控性,规模性和继承性三大发育特点。提出优质储层分布受控于岩溶系统,为区内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该区储层分布预测及进一步的勘探部署也具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30.
低渗储层中启动压力梯度导致流体渗流规律呈现非线性特征,使得低渗储层的开发方式与中高渗储层不同。为了研究新立油田低渗储层中的非线性渗流现象,以新立油田天然低渗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密压力测试多孔介质渗流实验分析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对新立油田低渗岩心中单相及两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任何流体,新立油田低渗岩心均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存在着一定启动压力梯度;低渗岩心拟启动压力梯度的值高于启动压力梯度,且两者均随着渗透率的提高而降低且与渗透率之间均为幂关系;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可以明显地降低低渗岩心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拟启动压力梯度;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两相临界启动压力梯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两相临界启动压力梯度随着平均含水饱和度的上升先上升后降低;在不同渗透率下,对比水驱和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的临界压力梯度最高点,超低界面张力体系下的临界压力梯度最高点明显小于水驱,这表明界面张力的减小可以明显地降低驱油时产生的两相临界压力梯度,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改善了油藏的注入性。本研究对新立低渗储层水驱后开发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