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大山头岩体是北山地区黑山铜镍硫化物成矿带中一个较大的基性杂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时代、岩浆源区性质和成岩背景等问题是研究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过程必须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笔者首次获得大山头杂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为(359.3±5.7)Ma,确定了黑山成矿带超镁铁岩带的成岩期为泥盆纪末。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山头杂岩体的原生岩浆可能为高Mg玄武岩浆,其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并且受到强烈的洋壳俯冲流体交代和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构造背景研究显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早古生代古缝合带的俯冲作用可能持续到泥盆纪末。大约在359.3±5.7Ma大山头—黑山一带洋壳俯冲作用依然影响着大陆边缘初始裂谷近内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2.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及菲律宾海板块之间,但三大板块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三大板块及古南海演化的研究,可知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应力环境于晚白垩世发生改变。早白垩世处于挤压环境,晚白垩世以来转变为伸展环境并且不同时期的成因不同。晚白垩世-始新世,华南陆缘早期造山带的应力松弛、古南海向南俯冲及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滚动后退导致其处于张应力环境。始新世时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开始产生,伸展环境没有变,但因其是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速率的持续降低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引起的,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继续裂陷。渐新世-早中新世,地幔物质向南运动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导致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处于持续的张应力环境;渐新世早期南海海底扩张;中中新世开始,三大板块开始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93.
钻孔倾斜仪监测在塘角村1^#滑坡预警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塘角村1^#滑坡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Ⅲ期专业监测点。监测方法为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同时开展地表宏观变形调查。2007年4月滑坡开始出现变形;其中滑体深部位移由钻孔倾斜仪监测,最早发现滑体变形,随后地表位移GPS监测滑体出现变形,同时滑体地表出现裂缝,滑体局部产生溜滑现象;文章通过滑体深部位移实测监测数据纵向分析,结合与其它监测方法(GPS)监测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印证,判断钻孔倾斜仪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阐述钻孔倾斜仪监测在塘角村1号滑坡预警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西倾山地区横跨秦岭地槽和巴颜喀拉地槽两大构造单元,归属为秦祁昆地槽系(据黄汲清等)。以F1断层为界,其南、北各分跨二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北为西倾山隆起带和尕海—郎木寺沉陷带,其南为玛曲褶皱束及黑河沉降带。西倾山隆起带包括:忠格扎拉—巴列卜恰弧形断裂走滑...  相似文献   
95.
本文认为西坝复式岩体由第一期的石英二长闪长岩(Rb-Sr同位素年龄213.5Ma)和第二期的二长花岗岩(K-Ar同位索年龄198.3~202Ma)组成。两期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特征等表明,它们同属一个系列,由来源于上部地幔的岩浆经过演化而形成。从岩体的Au含量、岩体和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推测,岩体和双王金矿床之间无物质成分方面的联系。借助于传热学方法分析岩体的热影响,亦未发现有控制金矿床形成的迹象。总之,岩体与双王金矿床无关。  相似文献   
96.
李亚东 《地质与资源》1994,3(2):131-139
西倾山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岩溶-热泉式金矿成矿带,其形成是在未形成"硅帽"的情况下由突发涌入(出)的硅质热液沉淀结晶形成的。西倾山弧形构造机制所导致的次级构造(裂隙)以及沿其裂隙侵入的中酸性岩脉或沿裂隙发育的古岩溶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控矿构造。在剖面上由上向下具有热泉型-岩溶型-交代蚀变岩型"三层"式的成矿规律。西倾山及李卡如山弧形构造带具有进一步找矿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7.
摘 要  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的形态不规则‚粒度细‚成色低。黄铁矿的金含量和砷含量 分别为17∙93×10 —6 和5143×10 —6 (均为平均值)‚其 Au/Ag、Co/Ni、S/Se 和As/(Co+Ni)比 值分别为0∙195、1∙53、1∙45×10 4 和199∙34。同时‚矿区出现的黄铁矿都为单一 P 型黄铁 矿‚其热电动势 (V p ) 主要集中于30~50mV。所有这些资料都表明‚金鸡岩金矿床具有与 中—大型浅成低温火山热液型金矿床相似的特征‚现已发现的矿段可能属矿体的上部‚因此 在该金矿的深部有可能找到下部金矿体。  相似文献   
98.
邓格在高硫石英脉型金矿床产于胶东东部牟平—乳山金成矿区中部北北东向金牛山断裂的次一级平行断裂中,由四条黄铁矿—石英脉组成。笔者对该矿床金矿物的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石英等的产出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它特征进行了叙述。金主要呈金—银固溶体系列的独立矿物产出,包括银金矿、自然金和金银矿。黄铁矿为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与金关系非常密切,是主要的载金矿物,80%以上的金分配在黄铁矿中。含金石英脉与不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别,以此可以区分二者。金与砷(毒砂)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含有毒砂的矿石中几乎都能发现银金矿,所以毒砂可作为寻找此类金矿床的矿物学标志。载金脉石英为灰色透明,SiO_2含量较低,杂质含量较高,黄铁矿具有碎裂结构,热电系数为正值(P型),黄铜矿热电系数为高负值,它们为载金矿物的标型。  相似文献   
99.
白龙江复式背斜是个古泄水区,区内已知热液矿床(点)的分布与古泄水区(带)的展布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古构造和古水动力条件控制了地下水的运动,而古水文(热液)地球化学条件则决定了成矿物质的迁移与沉淀积聚.古水文地质条件是区域热液成矿作用中的重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00.
1 大地构造背景 陕西省陇宝一带位于北祁连构造带、北秦岭构造带和贺兰-六盘山断陷带三大构造单元,与华北板块相邻,是陆缘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地域呈三角地形,其大地构造位置十分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