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海南岛发现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蒙蒙  胡娟  胡道功  刘晓春 《地质通报》2019,38(10):1591-1594
在海南木栏头地区首次发现了一套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组合。该岩石产出于沿海潮间带中,主要由石榴子石、绿辉石、角闪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含或不含黝帘石和(或)斜长石。由传统的地质温压计计算获得岩石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约为800~850℃、1.5GPa,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变质时代为340~300Ma。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组合的发现对于深入理解海南岛构造属性、古特提斯洋东域构造演化过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刘向冲  邢会林  张德会 《地质通报》2019,38(9):1556-1563
中国地质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已发现南岭地区许多石英脉型钨矿床的蚀变晕宽度随深度递减,然而这一蚀变特征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未得到较好的解释。通过模拟热液运移和硅从裂隙带向邻近围岩的扩散过程,发现流体温度和围岩孔隙度是影响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特征的重要变量。高温和高孔隙度会加速硅从裂隙向邻近围岩扩散,从而形成较宽的蚀变。在围岩孔隙度均一分布的情况下,由于深部温度高于浅部,深部围岩蚀变宽于浅部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会抵消温度对硅扩散速率的影响,使深部围岩形成较窄的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可能是形成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宽度随深度减小的有效机制。前人将钨矿蚀变特征归因于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不均一的物理性质,该研究为这一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3.
赛什腾山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斜交部位,属于柴北缘残山带的一部分,带内零星出露的花岗岩体一直被认为形成于早古生代,属于早古生代洋陆碰撞期的花岗岩。我们对小赛什腾山两个花岗岩体重新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岩体三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60±3Ma, 268±8Ma和263±8Ma,表明其形成于中二叠世,而非原先认为的早古生代。所有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分布在0.28294~0.28320之间,并具有极高的正ε_(Hf)(t)值(11~20),其平均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350Ma,稍高于其U-Pb年龄,反应其源区可能为具有亏损地幔特征的新生镁铁质物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宗务隆小洋盆向西可能延伸至小赛什腾山地区,中二叠世俯冲的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有极高的正ε_(Hf)值的花岗岩。该发现表明柴北缘地区存在二叠纪时期的洋壳俯冲,为深入理解柴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4.
华北克拉通由于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地质记录较少,制约了对其新元古代时期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对内蒙古中部固阳地区侵位于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中3个变辉长岩岩床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显示其侵位年龄为-925 Ma,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该岩床与同时期华北克拉通中部-925 Ma的基性岩墙群(大石沟岩墙)和东南部945-890 Ma的基性岩床群(徐淮-辽东-沙里院岩床)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重叠的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可能是新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发育的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事件在克拉通北缘的响应,但其规模相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明显较小。华北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发现,为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及其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5.
为了研究西秦岭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选择西秦岭凤县地区靠近商丹断裂带的龙王沟岩体的花岗岩和闪长岩、唐藏岩体闪长岩进行了地球化学测试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并对龙王沟岩体的花岗岩和闪长岩进行了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分析.龙王沟岩体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3±4 Ma和439±5 Ma,闪长岩年龄为453±3 Ma,早于花岗岩侵位.龙王沟岩体的闪长岩和唐藏花岗闪长岩ΣREE分别为(107~181)×10-6和(209~321)×10-6,稀土配分曲线特征相似,都明显右倾,轻、重稀土分馏强烈((La/Yb)N分别为7~13和31~57),都没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分别为0.88~1.00和0.79~0.87),唐藏花岗闪长岩相对于龙王沟闪长岩,具有高的SiO2和Na2O含量,较低的TiO2和CaO含量,较高的ΣREE,Ba和Th相对更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更强烈,负Eu异常稍明显.龙王沟闪长岩与唐藏岩体其侵位时代一致,认为他们都来源于下地壳,在上升过程中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唐藏花岗闪长岩经历的岩浆演化相对较为充分.龙王沟花岗岩的样品Hf同位素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虽然εHf(t)全部为正值,但峰值分别为0~3和7~10,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1~1.4 Ga和0.8~1.0 Ga,结合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们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的构造环境,来源于秦岭群的部分熔融,同时有俯冲作用带来大量的洋壳中的基性岩的加入,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较为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龙王沟岩体是一个由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岩浆侵位形成的复合杂岩体,经历了板块俯冲到碰撞挤压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记录了秦岭洋从俯冲到闭合各阶段的构造演化信息,秦岭洋在古生代的俯冲造山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伴随的岩浆活动从早古生代一直持续到中古生代.   相似文献   
106.
东秦岭鮸鱼咀韧性剪切带是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带武关杂岩和刘岭群的分界线,其变形作用的研究对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条剪切带进行了详细的几何学、运动学、锆石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几何学和运动学指示鮸鱼咀韧性剪切带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构造变形:早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变形和晚期左行走滑剪切变形.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构成剪切带主体的长英质糜棱岩中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年龄为448 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390 Ma,其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因此其原岩应该为一套沉积岩.眼球状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坪年龄为(263±2)Ma.结合前人的变质变形年代学数据,认为早期的逆冲推覆与石炭纪大洋俯冲有关,晚期左行走滑是秦岭造山带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07.
发育在东南极普里兹湾西南部哈姆峰地区麻粒岩相花岗质片麻岩中的假玄武玻璃沿着近东西向断裂带分布。显微构造特征表明,该地假玄武玻璃基质中普遍发育球粒结构及树枝状、放射状-针状等不同形状及组合的矿物微晶体,说明这些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快速滑移过程中摩擦熔融作用的产物。假玄武玻璃中的微晶体矿物组合大体分为两种,它们分布在构造带不同地段:一种是以"紫苏辉石+斜长石"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东北部地段;一种是以"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西南部地段,说明沿构造带不同部位构造环境及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微晶体中富铝紫苏辉石的存在,表明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结晶过程可能处于高温(麻粒岩相)的构造环境下。假玄武玻璃的基质全岩K-Ar年龄为878.1±16.8 Ma,全岩40Ar/39Ar年龄谱系中所记录的年龄值主要集中在925~626 Ma。结合区域对比看,假玄武玻璃应该形成于格林维尔期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08.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扬子南部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作用:第一期为印支期挤压作用造成褶皱变形和逆冲断层以及隆升剥蚀;第二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和正断层活动。皖泾地1井在二叠系页岩地层中获得页岩气显示,在下三叠统殷坑组灰岩中钻遇轻质油,表明下扬子南部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潜力。构造保存条件分析表明皖泾地1井位于褶皱冲断带内的向斜部位,印支期隆升剥蚀量小,晚白垩世以来伸展拉张幅度小,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成藏条件,是有利的构造保存部位。   相似文献   
109.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关注,相关的地质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也持续进行。总体看,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金矿床本身的描述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工作,但缺乏对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过程的全面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部资源勘查工作的方向及部署。作者根据2016-2019年间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石显微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辽东半岛金矿的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并就深部资源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化分属于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宏观及微观上,构造对区内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两个时期的金矿都经历了早期的韧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且金矿化都与晚期脆性构造环境下发育的超碎裂岩化及含矿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基于辽东半岛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和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本文认为辽东半岛的深部资源勘查应重点集中在3个方向:营口-宽甸台拱的南、北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营口-宽甸台拱的东、西两侧北东向(新华夏系)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低级别、低序次构造系统;关注在现有含矿构造带下部是否存在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化(床)。  相似文献   
110.
近20年的研究工作表明,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侵入到中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的大规模辉绿岩床群构成了一个1. 32 Ga的基性大火成岩省。该大火成岩省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白云鄂博矿区富稀土 铌火成碳酸岩相伴生。大火成岩省、沉积地层对比和古地磁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燕辽大火成岩省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代理姆 加里温库大火成岩省是被大陆裂解分割开来的同一个基性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显示1. 8~1. 3 Ga期间华北克拉通北 北东缘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在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长期相邻(连)。全球1. 4~1. 3 Ga大火成岩省及基性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显示,这些全球广泛分布的大火成岩省或基性岩浆活动主要形成于裂谷环境。结合1. 4 Ga左右哥伦比亚超大陆古地理重建结果,发现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存在沿劳伦(北美+格陵兰)克拉通西缘、西伯利亚克拉通西缘及北缘、波罗地克拉通东南缘、西非克拉通西缘及北缘、亚马逊克拉通西南缘、刚果/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南缘及东缘、卡拉哈里克拉通东缘、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分布,长度>15000 km的巨型裂谷系。该巨型裂谷系由一个主裂谷带和三个分支裂谷组成,其中主裂谷带和位于华北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之间的分支裂谷发展成了大洋,并导致了大陆分离;而位于西伯利亚东缘、格陵兰北缘和波罗地东缘的1. 38 Ga分支裂谷,以及位于北美北缘和西伯利亚西南缘的1. 35~1. 32 Ga分支裂谷则为夭折裂谷,未导致大陆裂离。这一巨型裂谷系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标志,并可能是其最终裂解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全球两个最大规模的火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即华北克拉通西北缘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和北美克拉通西缘的Mountain Pass超大型稀土矿床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并不相邻(相连),但却可以通过1. 4~1. 3 Ga巨型裂谷系相联系起来,显示这一巨型裂谷系控制了白云鄂博和Mountain Pass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并具有较好的稀土及金属成矿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燕辽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与岩浆补给系统,岩床侵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定量估算及其环境效应,哥伦比亚超大陆中1. 4~1. 3 Ga巨型裂谷系的形成机制、深部动力学背景、环境效应及资源能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