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 毫秒
81.
黄土湿陷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工程意义及价值。野外取得陕西泾阳地区黄土原状样,在天然含水率的基础上分别配置了含水率为12%、15%、18%与20%的5组原状黄土试样,采用单线法对研究地区黄土进行了湿陷性试验,获得了在不同法向应力下黄土的压缩特性及湿陷性系数,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以及不同压力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含水率的情况下,湿陷系数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较高含水率的情况下,湿陷系数随着压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湿陷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相对复杂,在相同压力下,湿陷系数均在某一含水率下达到峰值。根据湿陷系数与含水率及压力的曲线特征,建立了不同压力下黄土湿陷系数与含水率的回归关系式。最后,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以黄土的密度、含水率、压力等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建立了黄土湿陷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支持向量机所建立的模型来预测黄土湿陷性是可以满足工程要求的。  相似文献   
82.
周海  陈亮  孙勇 《地质学报》2018,92(5):928-945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主要由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体构成。在其宽缓的造山区内,零散地分布着前寒武纪岩石。由于古生代以来强烈的造山作用和随后的陆内造山作用的改造,造成北山内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古生代以来的造山带产物难以区分。因此,关于北山造山带内的前寒武系归属问题,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报道了位于北山造山带中部的马鬃山地块内前寒武纪副变质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该岩石较高的变质程度、岩石组合、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均显示其和北山造山带内古生代的残余被动大陆边缘产物不同,属于北山造山带内残余的前寒武纪基底,且沉积时代在中元古代约1.1~1.45Ga之间。结合前人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北山的前寒武纪物质在中元古(约1.0Ga)之后,显示出和塔里木克拉通、蒙古地块均相似的特征,表明三者均卷入了Rodina超大陆的聚散事件。在中元古代及其之前(约1.1Ga之前)则显示多源区的特征。本文中的北山造山带中元古代副变质岩显示了中元古代及其之前与塔里木克拉通不同,与蒙古地块相似的特征。锆石的Hf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副变质岩和敦煌地块均记录了古太古代中晚期的新生地壳加入事件,显示了与塔里木克拉通的差异。这也暗示了敦煌地块和北山造山带在中元古代(约1.45Ga)之前可能具有统一的前寒武纪基底。  相似文献   
83.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典型的古层间氧化带铀矿床,目前已发现的大营铀矿主要位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受层间氧化带和氧化带前锋线控制。笔者通过对大营砂岩型铀矿沉积特征、矿化特征以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矿过程中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及地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受成岩作用、水-岩作用和油气二次还原作用等的影响。大营砂岩型铀矿主要受沉积建造和古层间氧化带的控制,铀矿化主要位于辫状河道中-厚层砂体夹持的、相对薄的砂体中,以及曲流河道的边缘。绿色蚀变与正常灰色砂岩的接触线区域,也是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富集地带。  相似文献   
84.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藏南高喜马拉雅变质带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晚新生代超基性富铁火山岩,主要由铁橄榄石、氧化铁、及富钾玻璃基质组成,铁橄榄石中含有少量自形铁尖晶石,玻璃基质中含有少量铁石榴石雏晶。岩石具玻基斑状结构,气孔构造发育,具有典型鬣刺构造。全岩成分具有强烈硅不饱和(全岩SiO_2含量为18.8%~29.7%)和极端富铁(全岩Fe2OT3含量为56.2%~74.2%)的特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大离子亲石元素Th和U等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Nb和Ta及Ti元素相对亏损,Sr元素具有明显的负异常,显示与板块消减俯冲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该火山岩切割区域片麻理,说明其形成于碰撞后的陆内伸展环境,而其富铁和硅极不饱和的特征表示其有可能属于不混溶作用的产物,也可能属于后期热液蚀变作用,以及由富铁原岩在深部发生熔融并在伸展环境沿裂隙喷发而形成。该火山岩的K/Ar年龄介于4.76~7.25Ma,被熔浆包裹的围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结果是2.04±0.21Ma,指示该火山岩可能是上新世-更新世喷发的(2~4Ma)。这些超基性富铁火山岩首次提供了高喜马拉雅构造带在新生代经历碰撞后发生伸展作用的火山岩证据,为认识青藏高原南部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5.
李冰  李长政 《地下水》2013,(3):222-224
英旺地区储层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储层,油气富集规律复杂,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阴极发光和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方法对其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泛滥平原微相组成;同时三个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说明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决定着砂体的成因,及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规律和内部特征,也是决定地下油水运动和富集规律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86.
在综合分析忠曲金矿水文地质特征及巷道渗水与涌水水动力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组水样的水化学相关性分析结果,判定巷道渗水及涌水与大气降水、雪水、泉水、溪沟水、尕海湖水、黄河水等各种类型水的关系,从而判识巷道涌水的水源。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水源为矿区北侧的溪沟水、区域降水、表土层地下水、沟流水等,为忠曲金矿巷道涌水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金龙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复理石褶冲带中,赋矿围岩为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矿化明显受地层岩性与韧-脆性构造发育程度的控制。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地层岩石、矿石和热液矿物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和特征参数基本一致,表明成矿流体应主要来自于赋矿地层。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地层岩石、矿石和热液矿物均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成因的铅同位素组成,且均落入南秦岭造山带的泥盆系范围内,暗示铅也主要来自赋矿地层。对前人已有的碳-氧-硫-氢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数据综合分析表明,碳和氧应主要来自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硫主要来自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反应;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及δD值向大气降水线"漂移",指示成矿流体以盆地建造水和变质水为主,在晚阶段有大气降水加入。金龙山金矿床与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应属于卡林型金矿床,其形成于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作用过程中,多层次陆壳叠置加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陆内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古伦沟地区古仍格萨拉东花岗闪长斑岩体位于中天山构造带北缘。地球化学和锆石U-P年龄测定结果显示: 岩石高碱富Na、贫Fe和Mg、弱过铝质(ACNK=0.98~1.11), 稀土总量较低(∑REE=61.28×10-6~99.50×10-6)且分异明显(LaN/YbN=7.82~22.80)、铕弱负异常(δEu=0.72~0.97), 相对富集Rb、Ba、Th、U、K等, 亏损Nb、Ta、P、Ti等, 具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岩体具有较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 (87Sr/86Sr)i=0.70677~0.70685, εSr(t)=40.10~41.21, (143Nd/144Nd)i=0.51190~0.51191, εNd(t)= –2.62 ~ –2.30, tDM=1.31~1.38 Ga。其锆石U-Pb年龄为(488.9±1.7)~(470.5±3.1) Ma。表明古仍格萨拉东岩体形成于早奥陶世陆缘弧环境, 可能是先存的中元古代幔源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其形成与古准噶尔洋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 标志着中天山北缘于早奥陶世时期已进入与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陆缘演化阶段。此次岩浆活动导致区内发生斑岩型铜矿化。  相似文献   
89.
<正>铜峪铜矿床是迄今在北秦岭西部认定的少数具有工业价值的VHMS型铜矿床,但该矿床研究程度较低(戴文晗,1982;宁晰春,1984;Lee et al.,2010;朱赖民等,2010)。铜峪铜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带中段斜峪关群中,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商丹缝合带北侧,秦岭与祁连造山带的交汇部位。矿区地层总体走向北西西,东西两端分别被太白花岗岩体、宝鸡花岗岩体所截,中部煤沟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于矿区背斜南翼,岩  相似文献   
90.
海拉尔盆地古地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拉尔盆地作为大庆油田外围最有潜力的油气盆地之一,其古地温梯度以及古地温与油气的关系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求取的古地温梯度为3.44~4.20℃/hm。其中乌尔逊凹陷古地温梯度与现今地温梯度接近,贝尔凹陷和呼和湖凹陷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值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值。热史模拟表明海拉尔盆地最高古地温是在伊敏组沉积晚期90Ma达到。一类凹陷如乌尔逊凹陷属于持续埋藏型凹陷,中生代以来是一升温过程,在凹陷的中心部位现今地温是地层经历的最高地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现今持续生烃。另一类凹陷如贝尔凹陷和呼和湖凹陷,属于抬升剥蚀型凹陷,伊敏组沉积之后是一个降温过程,现今地温小于古地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次成藏阶段,主要为早期形成油气藏的重新调整和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