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2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主力产油层,平面上储层储集性能差异较大.通过盆地中部大量长6砂岩岩矿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剖面资料系统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长6沉积期存在西部、北东、西北、北部、东南方向及多物源控制的沉积区,且受不同方向物源控制的长6砂岩轻、重矿物组合,填隙物类型和组合及成岩矿物等均不相同,其中混源区...  相似文献   
202.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类分析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里格气田盒8段为研究对象,在细分层和精细沉积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关键井详细研究,以流动层段指标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将目的层分为3类流动单元。通过相关性分析结合专家经验,从诸多电性、物性、岩性等参数中优选出表征流动单元的10个特征变量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应用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储层流动单元非线性识别模型。通过对其他关键井的回判预测表明,建立的流动单元预测模型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各类地质因素与流动单元之间的结构性复杂映射关系,气井产能与流动单元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为气田精细描述与开发井网的优化部署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203.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环坳陷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跨西缘冲断带和天环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地质条件复杂。近年来针对该区侏罗系低幅度构造岩性油藏的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钻遇多口工业高产油流,但目前对侏罗系油气的来源问题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制约了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应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对侏罗系原油与三叠系延长组长4+5段、长6段和长7段3套烃源岩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侏罗系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侏罗系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和长6段、长7段烃源岩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面具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区域性不整合面、裂缝成为沟通侏罗系储层与长6段、长7段油源的运移通道;侏罗系原油主要来源于长6段和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4.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油层分布与主要成藏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西倾单斜背景是该区构造-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鼻隆构造控制石油的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分流间湾泥岩是油藏上倾方向的遮挡和上部封盖条件,成岩作用是保证砂体储集能力的关键,长2下部大套连通砂体具有汇聚石油的"倒置漏斗"作用。但各个地质要素对不同小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石油富集影响最强的因素称为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它也是油气成藏条件中最差的那个因素,且在中期沉积旋回的不同部位关键因素不同。关键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姬塬地区长211和长212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其油层分布具有南北成带的特点;长222和长23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泥岩遮盖能力,其不均一性导致油层分布零星分散,长213和长221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鼻隆构造形态,它使油层分布呈东西成串状。  相似文献   
205.
根据准静态极限条件下,水平电偶极源在均匀半空间表面产生的r方向电场分量E r表达式,分别在一维和三维条件下,对E r进行数值模拟并迭代计算出相应视电阻率,讨论E r的观测范围和应用优势。在一维条件下,通过对四种典型层状模型(两层D、G,三层H、K)的数值计算,并与相同条件下的E x视电阻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 r比E x受测量方位的影响更小;在三维条件下,选取均匀半空间存在异常体的模型,采用积分方程法对E r进行数值计算,与相同条件下的E x视电阻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均匀半空间存在低阻异常体时,E r对低阻体y方向边界的反应比E x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6.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东部长9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压汞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储层岩石学、储集体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同时探讨了地层敏感性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姬塬长9储层物性较差,孔隙细微,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敏感性以弱伤害程度为主,少量样品呈现出中等偏弱伤害程度,敏感性对储层伤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7.
利用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采用Couch公式和Adams公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确定由于受到成岩作用影响,由Couch公式计算出的古盐度值比实际值低,而由Adams公式计算结果反映的水体古盐度性质更可靠。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水体具微咸水—半咸水性质,盐度从北东、北西及西南3个方向往湖盆中央呈逐渐升高,晚期的盐度低于早期盐度,反映湖平面上升的湖进过程。盐度高值区为相对闭塞的湖湾和湖盆中心的半深湖区。平面上,古盐度向河流入注湖盆的河口方向降低。由古盐度变化为古地理恢复提供了依据;②湖泊水体盐度与储层关系密切,较高盐度的水体有利于早成岩阶段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浊沸石的形成,前者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后者更容易被溶蚀而形成丰富的次生溶孔。  相似文献   
208.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陆上最主要的油气盆地之一,三叠系延长组是该盆地的主要含油层位.通过对延长组典型露头的考察与研究,结合古生物及岩性岩相资料,取得了3点新认识:(1)恢复了延长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环境,认为其具有三分性,其中早期拉丁期为干旱环境;中期受卡尼期梅雨事件(CPE)影响气候发生突变,转变为温暖潮湿气候环境;晚期诺利-瑞替期再次转变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环境.(2)CPE事件改变了延长组沉积物搬运与沉积方式,其中CPE事件之前与事件之后的干旱环境时期,主要发育暴雨洪水引发的季节性河流、决口扇、决口河道沉积;CPE事件当中及卡尼中期,陆源碎屑物质主要通过异重流、浊流及砂质碎屑流等多种途径搬运至水下环境,形成富砂质重力流事件沉积,同时受CPE事件控制,在深水环境还发育了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事件沉积.(3)建立了延长组干旱与潮湿两种环境沉积模式,干旱环境湖泊水域面积较小,主要沉积单元为洪泛平原、季节性河道及决口扇,主要沉积方式为填平补齐、加积式沉积,不发育前积沉积现象;潮湿环境湖泊水域面积较大,发育完整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由于具有稳定的长流水,河道相对固定,加之受湖平面变...  相似文献   
209.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内石油的来源及成藏特征,揭示了长8油藏形成时间以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长8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细砂岩的石英加大边或裂隙中,可分为早、晚两期,与气液烃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存在85~105℃和115~135℃两个峰值区间,分布连续,油气为连续充注;成藏演化史表明,长8石油主要充注时期为110~135 Ma,在晚侏罗世发生早期充注,在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充注。在区域上主要发育长7烃源岩,在最大生排烃阶段烃源岩Ro值接近1.0%,达到生烃门限,大量生烃,长9烃源岩在志丹地区局部分布。【结论】结合包裹体特征与烃类形成的关系,陕北地区长8油藏受烃源岩、储层及充注动力等因素控制,石油充注程度不一,发育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的岩性油藏,区域上具有“双源供烃、差异聚集”的成藏特点。  相似文献   
2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延长组碎屑岩储层油气成藏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文章在大量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测试分析及试油成果资料等系统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储层及成藏特征,揭示了成藏差异性,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了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西部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东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东部储集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西部高;储层孔隙度8%~15%,渗透率0.1×10-3μm2~1.0×10-3μm2,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区,东部储层物性优于西部;认为优质烃源岩、生烃异常高压、有利沉积相、优质储层分布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盆地西南部长4+5主要发育了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两种油藏类型,东部为岩性油藏,西部发则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东、西部成藏特征差异性明显;东部烃源岩厚度大且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压力值高,可形成连续性好、规模较大的油藏,而西部所形成的油藏规模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