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利用三江源区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源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各地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三江源区热量、水分资源分布的特征大体是一致的,即由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逐渐向西北部海拔和纬度高的高原腹地减少,光照资源的分布与水分资源的分布正好相反,五道梁—沱沱河一带及其西侧为高值区,而久治—班玛一带为低值区。风能资源除五道梁和沱沱河分别属于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季节利用区和贫乏区。三江源区近50年来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光照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水分资源虽冬、春季增加显著,但夏、秋季和全年降水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2.
利用共和盆地地区2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3年来共和盆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年和春、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南部大于北部,但整个盆地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十分突出,仍维持暖干状态;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除秋季以微弱趋势增加外,年和其余季节均以微弱减少趋势为主,年和四季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变化不突出。盆地北部仍以暖干化趋势为主,南部气候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但较北半球的突变早;冬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春季、冬季蒸散量分别在1961—1983年、1962—1983年、1962—1984年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43.
长江源头湿地消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以北的长江源头区域,由于受直接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从气候变化与湿地消长关系的强弱程度上可以看出其中的关键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头湿地的影响.据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发现,蒸发量对湿地总面积的消长相对其他气候因子更具主导作用,其次为降水量的影响,且夏季各气候因子对湿地面积消长的影...  相似文献   
144.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站及周边9个气象站近60a逐月、年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相对湿度资料以及1951~2013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格尔木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a来格尔木日照时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变化较平稳,夏、秋、冬三季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月日照时数5月最多、2月最少。年代际变化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较为平稳,70年代突然下降,80年代又有所增加,90年代比80年代略有减少。到了本世纪头十年,平均日照时数急剧减少。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5年和7年短周期,日照时数在2006年出现突变。从研究结果来看,自然因子大气环流、气温、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等因素是格尔木及周边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工增雨为主的人类活动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对格尔木及周边地区日照时数也可能是影响因子,但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5.
<正>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总体偏高、前期特高3月,全省气温特高,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高2.1℃,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2高。各地平均气温在-7.9~7.2℃之间,除西宁偏高0.7℃外,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1.4~3.9℃,其中贵德、兴海、玛沁等9站列历史第1高,大通、玛多、格尔木等14站列历史第2高,平安、茫崖、五道梁等11站列历史第3高。  相似文献   
146.
<正>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前期接近常年、中后期持续偏高2014年12月,全省气温北低南高,月平均气温为-9.3℃,较常年偏高0.2℃。各地平均气温在-18.2~-3.1℃之间,青南牧区以及海晏、共和、贵德、大通、湟源、天峻偏高0.1~3.4℃,其中青南牧区中东部偏高1.0℃以上,同德、玛沁列历史第2高。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低0.1~2.9℃,其中祁连山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47.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 a来青海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增暖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44℃/10a;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显著增多,气候倾向率为6.67 mm/10a,而东部农业区年降水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增加、云量变化、高空水汽输送的变化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气候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48.
从1998—2007年大通地区≥0.1mm降水量和不同云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大通地区的降水类型主要有雪、阵雪、阵雨、阵雨转雨、雨等5种,雪、雨主要降自高层云中(高层云Asop或Astra),阵雪、阵雨主要降自(Cbcap)巾;其二雨产生的降水量最大,阵雨、阵雨转雨产生的降水量次之,阵雪产生的降水量最小;其三≥0.1mm的降水日数雨最多,阵雨次之,阵雪最少;其四大通地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9月份,人工增雨工作应选择4—9月份作为增雨期,5—9月份为最佳增雨期,选择高层云作为主要增雨对象,其它云类为次要增雨对象。  相似文献   
149.
李林  李卫林  王振宇  肖建设 《冰川冻土》2009,31(6):1161-1165
利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1961-2006年7个气象台站和2003年9月-2004年9月7个野外观测点风资料,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微地形对极值风速的影响. 通过地形因子的参数化处理, 建立了极值风速随海拔和地形参数变化的拟合模型以精确推算复杂地形的极值风速, 并利用临时观测点风资料对其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形参数化处理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微地形对极值风速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0.
本文以格尔木、德令哈、诺木洪3个气象站为代表,根据《青海省地方气象灾害标准》(DB63/T372.2001)中的低温冷害标准,统计分析了近50a柴达木盆地春小麦在苗期、开花期、灌浆期三个不同阶段,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和严重低温冷害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