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选用青海高原33个气象站1978-2007年的雪物候期及气象资料,分析表明:终雪、初雪出现时间及无雪期出现时段具有地区差异性;终雪部分地区对气温负相关显著,个别地区对降水正相关显著,年代际大部分地区提早明显。初雪少部分地区对气温正相关显著,个别地区对降水负相关显著,年代际大部分地区推迟明显。无雪期大部分地区对气温正相关显著,个别地区对降水正相关显著,年代际绝大部地区延长明显;终、初雪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表现在无雪期的延长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62.
2007年青海省基准气候站自动与人工观测记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省自动气象站业务系统管理规定》和《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的规定,对青海省2007年11个基准站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3.
青海杂多圆柏年轮指示的近700年旱涝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717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响应函数、 相关与偏相关方法, 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年表对杂多5~6月的气温、 蒸发、 降水量、 相对湿度和干燥度指数反映敏感, 由其重建了高原春末夏初的干燥度指数序列, 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 证明重建方程稳定, 所重建的旱涝变化比较可靠, 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 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南部高原春末夏初干燥度指数大小的历史变化。1360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 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时段有4个, 即1441-1450年、 1691-1700年、 1741-1750年和1871-1880年; 持续时间较长的湿润时段有5个, 即1361-1370年、 1561-1570年、 1761-1770年、 1831-1850年和1891-1910年。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5.
基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1961-2017年5-9月柴达木盆地10个代表气象观测站点枸杞种植期发生霜冻灾害频次。结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权重赋值进行专家打分来确定,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了柴达木盆地枸杞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在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度在3200米以上,枸杞无法正常生长属于枸杞不可种植区;在冷湖、茫崖大部地区,格尔木南部、大柴旦、德令哈、乌兰以及都兰地区靠近山脉区域,枸杞生长期短,适合耕种的枸杞品种少,对枸杞生产经济效益影响较轻,属于低风险区;在诺木洪、格尔木西部和大柴旦东部地区,这一带多为戈壁,水资源缺乏,适宜种植枸杞面积相对有一定规模。对于霜冻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不太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太大,属于次高风险区;在都兰经诺木洪至格尔木的小灶火一带,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的枸杞主要种植区,该区域霜冻灾害发生对枸杞影响最大的区域,对枸杞生产产生的经济损失最大,属于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66.
青海共和盆地风况及风沙地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共和盆地茶卡、共和、贵南站2012-2015年的风资料,分析盆地风向、风速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并结合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盆地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1.6~2.7 m·s-1,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年起沙风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7%、3.5%、0.9%,起沙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2)盆地属于低风能环境,风沙活动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弱,方向变率指数0.7~0.96,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西北部和中部风向变率属于低变率,东南部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较一致,为281.0°~286.7°。(3)盆地沙丘类型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复合型链状沙丘、沙山、沙垄、抛物线沙丘等,沙丘类型和风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67.
1956~2004年长江源区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6~2004年长江源区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源区月平均最大、最小和雨季、年及年较差流量均呈减小的趋势,月平均最小和最大流量分别出现在2月和7~8月,20世纪60和8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7月,1970年代、199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8月,近14 a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共减少了96×108m3。雨季平均流量的距平基本经历了一个"正-负-正-负"的历史变化过程,雨季和过渡季节降水量、季节积雪融水量和高山冰雪融水量所形成的总流量呈下降趋势。枯季和雨季平均流量均经历了3次明显的转折,并具有10~12 a、6~8 a和3 a的共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68.
SPI指数在青海东部地区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及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PI干旱指数对青海东部地区民和、乐都等5个代表站1961~2005年干旱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利用实际受灾面积指数检验了其监测效果。研究表明:SPI指数与受灾指数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过对受灾面积指数与SPI指数进行拟合分析,除循化县两指数的拟合率低于60%外,其余代表站点的拟合率均较好;两类指数45a资料的线性倾向率在反映干旱特征时的一致性达80%。并且SPI指数的使用不受时间、时空的限制,所以SPI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出东部地区是否出现干旱,并且能够反映出干旱程度,对东部地区的干旱监测及影响评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9.
柴达木盆地干热风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贵明  汪青春 《青海气象》2007,(2):20-22,27
利用柴达木盆地的7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干热风气象灾害资料,对盆地干热风发生规律及干热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盆地干热风气象灾害日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小灶火为干热风重灾区;盆地干热风灾害月分布在每年6~8月份,8月上旬为整个盆地干热风灾害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70.
白彦芳 《青海气象》2007,(3):78-80,73
2007年夏季(6—8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全省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6月上旬东部农业区部分地区出现的干旱,8月下旬全省首次出现入夏以来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洪涝、冰雹、雷击等气象灾害以及强降水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