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81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已发现的探明储量以常规砂岩储层中的岩性油藏为主。剩余资源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渗漏率小于1×10-3 μm2储集层中的致密油为主。本文分析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条件,采用致密油的资源评价方法(小面元容积法、资源丰度类比法及EUR类比法)对研究区源下致密油资源进行评价,并初步估算青山口组一段泥岩的生烃量,获取了泉四段致密油的地质资源量、运聚系数、最终可采资源量、可采系数、地质资源丰度和可采资源丰度等关键参数,这类参数代表了松辽盆地源下致密油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对评价其它地区相同类型的致密油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2.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一套优质陆相烃源岩, 是我国当前页岩油气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基于吉木萨尔凹陷18口井芦草沟组约为580 m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地球化学测试等数据, 对芦草沟组烃源岩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评价, 结果表明: 1)芦草沟组烃源岩整体上为优质烃源岩, 且以Ⅰ-Ⅱ型有机质类型为主, 处于低熟至成熟阶段; 2)烃源岩主要划分为5种类型, 包括纯页岩、白云质页岩、纯泥岩, 白云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其有机质类型和丰度存在一定差异.综合研究得出,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优质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2.0%, 并认为TOC≥2.0%的烃源岩段也是该区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213.
以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中部的中上侏罗统卡洛夫阶—牛津阶台缘斜坡礁滩沉积微相研究。首先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对成像测井进行标定,在成像测井上识别出障积礁、粘结丘、高能生物碎屑滩、低能生物碎屑滩、低能砂屑滩、礁(滩)间和斜坡泥等7种沉积微相。然后通过对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的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成像测井相模式,主要包括亮斑相、暗斑相、低阻交错层状相、低阻变形层状相、互层相、块状相等6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连续的单井成像测井相划分与沉积微相解释。最后对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储层主要为裂缝-孔隙型礁滩储层,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为高能生物碎屑滩、低能砂屑滩、障积礁、低能生物碎屑滩和粘结丘,礁(滩)间和斜坡泥微相的岩性相对较致密,储层一般不发育。  相似文献   
214.
在系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在寒武系龙王庙组沉积时期为远端变陡的缓坡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近岸潮坪—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相带。其中四川盆地主体位于内缓坡,它又可划分为浅水内缓坡、局限内缓坡和开阔内缓坡三个古地理环境,发育颗粒滩、滩间海、正常湖、局限湖和潮坪等5种亚相。在纵向上龙王庙组沉积期经历了上下两个海侵—海退的短期旋回。古地貌较高的浅水内缓坡主要发育上旋回,以颗粒滩和滩间海亚相为主,沉积了较厚层的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局限内缓坡和开阔内缓坡的下旋回发育了2套完整的湖—台坪组合,岩性以泥晶灰岩为主。上旋回普遍发生了白云石化,水体能量总体较弱;其中在局限内缓坡由于水流不畅、环境局限,以上旋回发育膏盐岩为特征。四川盆地及周缘缓坡台地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的主控因素有三个:即古构造控制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和演变;古地貌和水体能量控制了沉积物类型和沉积微相分异。据此预测了安岳—南充—剑阁一带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215.
陈祥忠  姚军 《世界地质》2016,35(2):503-509
由于在逆冲推覆带上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其上下盘层位重叠严重、由根部至顶部倾角变化大,影响储层建模的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资料,利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实现逆冲推覆带的储层预测与评价。波阻抗反演的关键步骤是初始波阻抗模型的建立。通过上下盘分开、将断层转换为层位并与地层层位相融合的建模方法,有效提高了逆冲推覆带初始波阻抗模型的精度;采用上、下盘分开反演方案进行波阻抗反演;利用体融合的方法完成波阻抗反演。经已钻井验证,运用该方法进行的波阻抗反演准确度较高,为逆冲推覆带储层预测和目标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16.
中新生代天山隆升及其南北盆地分异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明确中生代以来天山隆升的时间顺序、隆升范围,及其与南北两侧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是天山两侧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与塔里木等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的重要需求。通过分析天山南北主要盆地类型、沉积充填、古气候变化,物源属性、边缘相带迁移反映的物源区远近变化与古水流特征,以及大量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数据认为,中新生代天山主要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新世-第四纪的四期阶段隆升。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早侏罗世早期-第四纪的天山隆升范围及其南北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图,表明天山的四阶段隆升控制了北疆与南疆盆地由早、中侏罗世统一泛湖盆至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开始分异,再到新近纪以来彻底分割成独立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明确了天山南北两侧各盆地储层、烃源岩及盖层的重要形成期与天山隆升的关系,对有效拓展油气勘探范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17.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丰度与TOC的页岩样品开展页岩中笔石体与围岩(非笔石体部分)TOC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能谱分析测试结果,探讨笔石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初步研究认为: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体的C、O等元素含量较高,其TOC明显高于围岩,是页岩有机质的贡献者之一;②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全岩TOC与笔石丰度及笔石体TOC相关性均较差,而与围岩TOC相关性较好,这指示着页岩中笔石丰度对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18.
林潼  魏红兴  谢亚妮 《沉积学报》2016,34(5):983-990
致密砂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目前致密砂岩气储层的评价仍然沿用常规油气藏储层评价的方法。事实证明常规油气藏储层评价的方法明显不适用于致密砂岩气。本文通过对比常规气藏与致密砂岩气的发育特点,以库车坳陷迪北地区致密砂岩气为研究对象,开展多手段的储层孔喉微观分析,认为喉道半径是控制致密砂岩气运聚与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通过改进的Windland方程以进汞饱和度35%时所对应的喉道半径(R35)为主要参数,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区的致密砂岩气储层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R35=0.17 μm是区分库车坳陷迪北地区致密气有效储层与无效储层的界线;同时依据R35的大小可进一步将有效储层划分出Ⅰ类、Ⅱ类和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219.
本文利用回剥技术,定量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构造沉降量,并探讨其沉积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组的构造沉降量为30~95m,具有中部构造沉降大、向南北两侧减小的趋势,北部构造沉降较南部的大。主沉降中心位于研究区中部,次级沉降中心位于西北部,构造沉降速率为(6~20m)/Ma,具有与构造沉降量一致的分布特征;下石盒子组的构造沉降量为75~110m,总体继承了山西组的沉降中心。但中部的沉降中心向东迁移,范围也有所扩大,构造沉降速率为(9~14.5m)/Ma,其分布特征与构造沉降量一致。在研究区南、北和中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类型,北部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规模比南部的大,湖盆范围对应着中部的构造沉降中心。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该地区构造沉降方面的认识,还为该时期沉积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20.
基于阿姆河右岸中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定,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地层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史,恢复阿姆河右岸中部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期为早白垩世阿尔必期(120~105 Ma),穆尔加勃坳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早白垩世晚期,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及查尔朱基底断裂运移至桑迪克雷隆起的碳酸盐岩礁滩体而聚集成藏,对应的包裹体为赋存于二世代方解石胶结物的、具有定向排列的叶黄色荧光包裹体;第二期为晚白垩世土伦期(75~65 Ma),盆地东南部中下侏罗统生成的凝析气继续充注桑迪克雷隆起的圈闭,中下侏罗统达到生烃高峰,生成的油气开始充注中部油气藏,对应的包裹体为赋存于半自形晶簇状及自形连晶状方解石胶结物的、略具有定向性的绿色荧光包裹体;第三期为晚渐新世—中新世(30~20 Ma),在穆尔加勃坳陷的油气持续充注的背景下,烃源岩对中部油气藏的充注强度不断增加,并在喜山期构造挤压的影响下,对古油气藏进行调整定形,对应的包裹体为与大量气体包裹体共生的杂乱无章的蓝色荧光包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