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台湾峡谷中段沉积特征及流体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峡谷、高弯度水道等深水沉积单元中的流体活动方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次研究利用高分辨地震资料,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台湾峡谷中段的沉积特征及流体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探讨.台湾峡谷中段发育内堤岸(inner levee),它成层性好、地层产状倾斜,地震反射特征与峡谷西岸和下覆滑塌体明显不同,内部结构表现为逐级上超的特征,以侧向加积为主.曲流河和深水高弯度水道的点坝均发育于河(水)道拐弯处,由于离心力作用,沉积物在凸岸堆积形成点坝.该内堤岸位于峡谷中段直线型地段,不具备形成点坝的地形地貌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内堤岸是由垂直于峡谷轴向、自西向东的底流与沿峡谷向下的重力流交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前寒武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地壳演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运用前寒武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地球早期地壳的组成、增生历史及太古—元古宙界面构造性质突变问题,这已成为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前沿课题,并已相继在世界典型的前寒武纪低级区及部分高级区开展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
杨川  王金生 《地下水》2006,28(6):37-41
建立一维包气带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和二维潜水层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对热电厂灰水污染物在包气带和潜水中的运移进行模拟,以下游水源地污染物浓度峰值不超过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模型反复计算,得到包气带模型运行时长,即最大灰水排放时间,继而得到灰场库容.该方法可以为电厂灰场库容设计提供合理的标准,从而控制由于灰水排放所造成的潜水层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杜国明  张树文 《遥感学报》2007,11(2):252-256
利用遥感数据模拟基于居民地的人口空间分布,须解决两大难题:①居民地类型、面积、位置的精确获取;②居民地类型、面积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地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对经典的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松原市为例,以1∶5万地形图为辅助数据,建立居民地分类体系,利用ETM影像提取居民地信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城乡人口分割”算法模拟城乡人口的空间分布。本研究方法可为中尺度人口分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充分利用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资料,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沙河街组三段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成岩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砂岩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破裂等成岩作用,现今正处于中成岩A期。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等将储集层成岩相划分为压实致密、黏土矿物充填、碳酸盐胶结、不稳定组分溶蚀和中等压实弱胶结5种成岩相类型。选取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等测井曲线,通过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曲线,归纳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由此建立了各成岩相的测井识别标准,实现了单井纵向上成岩相的识别与划分,探讨了单井纵向上成岩相分布规律。成岩相识别结果与试油结论以及物性分析匹配良好。成岩相的深入分析是致密砂岩储集层甜点预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A velocity formula is proposed for flow over a mobile sediment bed induced by velocity-skewed waves and current. The formula is obtained by a separation of waves and current velocities and requires seven free variables related to free stream velocity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ula includes two parts:(1) a wave part consisting of the free stream velocity and defect function, which considers phase lead, wav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and mobile bed level, and(2) a current part, which ch...  相似文献   
17.
By exploiting the capability of identifying and extracting surface waves existing in a seismic signal, we can proceed to estimate the angular displacement (rotation about the horizontal axis normal to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wave; rocking) associated with Rayleigh waves as well as the angular displacement (rotation about the vertical axis; torsion) associated with Love waves.For a harmonic Rayleigh (Love) wave, rocking (torsion) would be proportional to the harmonic vertical (transverse horizontal) velocity component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phase veloc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particular frequency of the harmonic wave (a fact that was originally exploited by Newmark (1969) [15] to estimate torsional excitation). Evidently, a reliable estimate of the phase velocity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is necessary. As pointed out by Stockwell (2007) [17], because of its absolutely referenced phase information, the S-Transform can be employed in a cross-spectrum analysis in a local manner. Following this suggestion a very reliable estimate of the phase velocity may be obtained from the recordings at two nearby stations, after the dispersed wav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extracted. Synthe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harmonic components can provide a reliable estimate of the rocking (torsional) motion induced by an (extracted) Rayleigh (Love) wave.We apply the proposed angular displacement estimation procedure for two well recorded data sets: (1) the strong motion data generated by an aftershock of the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and recorded over the Western Coastal Plain (WCP) of Taiwan, and (2) the strong motion data generated by the 2010 Darfield, New Zealand earthquake and recorded over the Canterbury basin. The former data set is dominated by basin-induced Rayleigh waves while the latter contains primarily Love waves.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古生代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基础之上,以过松科二井地区综合地球物理资料解译为基础,开展基底的属性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松科二井南北剖面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具有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磁异常呈现出与重力异常负相关的趋势;电性表现为浅部分层、高—低阻交叉重叠和深部分区的特征。东西剖面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具有西高东低的趋势;磁异常形态呈"碗状";电性结构与南北剖面相比深部出现了高阻异常。结合地球物理特征与岩相古地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上古生界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期间,具有浅海相、陆相、河湖相多种沉积环境,相应岩性组合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2)重磁电地球物理特征揭示了研究区基底主要由泥砂岩、大理岩和侵入岩组成,基底顶面埋深位于7 km左右,上古生界和侵入岩共同组成了研究区基底;(3)识别出了滨州断裂带、孙吴—双辽断裂带、海伦—任民断裂带以及深层次断裂体系的位置和走向,断裂构造主要以SN和EW向为主,它们作为构成古生代构造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深部油气运移和贮藏。  相似文献   
19.
页岩孔隙空间的形成与演化及孔隙对含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页岩气的勘探已经在北美以及中国取得了突破,但是对页岩中孔隙空间的形成与发育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页岩中是否存在有效的孔隙,这些孔隙与气体的赋存有何联系都需要解答。本文对不同地区、不同岩石类型以及不同热成熟度的页岩进行微观分析,对比前人的研究,同时结合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的实际分析数据,将页岩划分为富有机质页岩和含粉砂质泥页岩。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质纳米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同时也是气体聚集与吸附的主要空间,有机质孔隙度与有机质含量、热成熟度密切相关;含粉砂质泥页岩中以粒间、粒内溶蚀孔为主,由于有机质含量较少,因而受热成熟影响很小。对页岩的孔隙形成机理分析发现,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特别是与初始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恢复初始有机碳的含量是评价页岩含气量与含气性的关键。在热演化程度较低时(Ro < 0.6%),页岩中有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几乎不含气;随着热演化程度升高(Ro = 0.8%),页岩微孔隙发育,此时页岩以吸附气为主;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大(Ro > 1.2%),微孔逐渐向中孔和宏观孔转化,总的比表面积减小,页岩中游离气含量开始增加,吸附气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塔西北震旦系中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玄武质岩墙以及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辉绿岩脉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锆石的微区 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前者为顺层侵入、包裹了中酸性的捕虏体, 发育了枕状构造、球形风化和柱状节理等玄武岩喷发等特征;后者穿插于韧性剪切带中碳酸盐质糜棱岩化中。 它们的常量组分变化较大:不包括 SiO2 外其它 9 种常量组分的含量为 36.3%~45.3%, 全碱 (Na2O+K2O)为 3.83%~7.16%;TiO2 含量较低, 为 0.63%~1.89%;MgO 为 3.72%~6.74%;前者中的常量组分、微量元素 Sr 、Ta、Nb、Ti、Yb、Ni、Cu、Zn、Y 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对应值, 但大离子亲石、造岩元素中 Cs、Rb 等元素、La/Nb、K/T 元素比相对较低。 相比于原始地幔, 两者均相对富集造岩元素 Li、Rb、Ba、Ga、Sr 和稀有元素 Nb、Ta, 轻稀土中等富集;相对亏损铁族元素 Cr、Co 及 Mo、Pb、Bi、U 等;前者 ΣREE 为 227.72×10-6~426.32×10-6 、L/H = 2.51~2.61、δEu = 0.48~0.52、δCe = 0.56;后者的 ΣREE 为 142.37×10-6 ~187.92×10-6 、L/H = 2.34~3.99、δEu = 0.63~0.84、δCe = 0.52~0.54;综合判识表明, 前者主要来自于未混染或较弱混染的幔源、发育于新元古(878~808.6 Ma)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 变质和残留核锆石谐和年龄为 2 090 Ma, 记录了早元古的联合大陆的形成时代, 蚀变锆石 455.4±10.8 Ma 代表了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热事件;后者岩浆锆石的 U-Pb 年龄为晚奥陶世 478±48 Ma, 发育于弧后盆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加里东中晚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