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2135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386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21.
从"景"、"场"、"相"、"床"4个等级体制观点出发,阐述了该金属成矿省成矿内部组成,观点新颖。金矿赋存于中新世-更新世马林丹群火山岩中,该群火山岩呈零星岛状散布于斯丹岗-哥塔巴托-大姑玛线性构造活动带(SCDL)的东部,并受到后期安山玢岩的侵入。安山玢岩具有埃达克岩性质,它的侵入对于后期的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拉拉布矿床的安山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属于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化,认为金是在PH值近中性的浅表环境中由于热液沸腾并伴随流体的混合沉淀而成,通常富集于标高30~200m之间。围岩蚀变强度大,并有明显的分带规律,制约着金矿的形成。金的富集与下列地质事件相关:(1)形成角砾岩之前的围岩蚀变作用;(2)热液角砾岩的形成;(3)形成角砾岩后的围岩蚀变作用;(4)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922.
崇阳坪地区位于南岭西段,区内出露有中华山、崇阳坪、瓦屋塘3个岩体,且在岩体内已发现了初具规模的寨溪山、上茶山、牛角界、沙溪等钨矿床,主要矿化形式为浸染状、细脉状白钨矿、黑钨矿化,常见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等,属于石英脉型钨矿床(主要为白钨矿)。区内崇阳坪岩体LAICP-MS锆石U_Pb年龄为(214.2±1.7)Ma,瓦屋塘岩体年龄为(223.1±2.1)Ma,形成于印支期,研究区内的钨矿(化)体均产于印支期花岗岩体接触带上,空间上与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关系密切,成矿与成岩基本同时,这填补了华南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不能形成独立钨矿的空白。文章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该区找矿取得的进展,主要从以上矿床的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分析该区钨矿床的成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该区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923.
西藏柯月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柯月锌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锑金多金属成矿带上新发现的重要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近南北向张扭性断裂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脆硫锑铅矿、硫锑铅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铁锰碳酸盐、方解石等。矿石组构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为主。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表明,包裹体以液体包裹体为主,还有少量纯气体和纯液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H2O-Na Cl体系。流体中气液成分以H2O为主,液相中局部含有少量的HCO-3、CO2-3和CO2,气相中局部有少量CO2、CH4、N2。根据含矿石英脉中绢云母40Ar-39Ar定年,准确限定柯月矿床成矿热液活动的时限为21.3 Ma。矿床地质特征表明,柯月为中低温热液脉状锌多金属矿床,是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24.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华南陆块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和潜江凹陷以及江西吉泰盆地等裂谷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时期,发育了大量的蒸发岩,并形成了富含钾、锂、铷、铯、溴、碘、硼元素的卤水,这些高价值元素的含量多达到工业利用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资源潜力巨大。这些资源的富集区域分布于华南陆块与新华夏裂谷构造的交汇处,同时也是华南花岗岩省与新华夏裂谷玄武岩的分布区。通过对该区域大地构造、火成岩、古气候、古地理特征与全球海侵事件等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盆地卤水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提出华南陆块(地区)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群)可能是液体钾、锂、铷、铯、溴、碘、硼资源的成矿区;成矿物质受到白垩纪—古近纪火山活动带来的深部物质及海侵事件带来的海水等多源补给,前者主要带来锂、钾、铷、铯等,后者带来钾及溴、碘等。华南盆地卤水中钾、锂等元素的富集是内生与外生地质动力作用的结果,即构造-火成岩-海侵-干旱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成矿作用过程可以归结为裂谷沉积成矿,主要形成富钾、锂卤水;埋藏阶段这些卤水通常转移到孔隙发育的碎屑岩、玄武岩及断裂带内保存,形成盆地深层卤水矿床。  相似文献   
925.
吴胜华  戴盼  王旭东 《矿床地质》2016,35(3):633-647
柿竹园W_Sn_Mo_Bi_Pb_Zn_Ag矿田是南岭地区典型多金属矿田,其具有显著的蚀变_成矿分带特征:近接触带矽卡岩-云英岩型W_Sn_Mo_Bi矿床(如柿竹园、金船塘、柴山地区)和远接触带脉状Pb_Zn_Ag矿床(如蛇形坪、横山岭、百步窿、枞树板地区)。通过对远—近接触带中主要蚀变岩石和矿石样品的C、H、O、Pb同位素研究,发现在近接触带块状矽卡岩中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分别在-6.5‰~-3.6‰和4.8‰~8.4‰之间,远接触带Pb_Zn_Ag矿脉中团块状和脉状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分别在-3.5‰~-1.5‰和8.1‰~15.8‰之间,表明矽卡岩形成于岩浆热液流体的渗滤交代作用,而远接触带碳酸盐脉的形成与热液流体沿灰岩裂隙充填过程中的水岩反应相关。近接触带块状云英岩中石英的δD_(H_2O)和δ_(18)O_(H_2O)值分别为-77‰和5.1‰,矽卡岩中石榴子石的δD_(H_2O)值为-97‰,δ_(18)O_(H_2O)值范围在9.2‰~9.4‰,网脉状云英岩中石英的δD_(H_2O)和δ_(18)O_(H_2O)值分别为-83‰和-8.2‰,退化蚀变矽卡岩中石英的δD_(H_2O)和δ_(18)O_(H_2O)值分别为-65‰和-4.2‰,远接触带石英脉中石英样品的δD_(H_2O)和δ_(18)O_(H_2O)值分别为-83‰和2.8‰,表明近接触带的块状矽卡岩和云英岩与远接触带石英脉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的特征,而网脉状云英岩和退化蚀变矽卡岩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的特征。远—近接触带中方铅矿的206Pb/204Pb值范围18.565~18.622,207Pb/204Pb值范围15.694~15.738,208Pb/204Pb值范围38.819~38.986,表明Pb等金属元素来源于上地壳。  相似文献   
926.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铁矿田地质特征与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铁矿田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地区。通过对已有铁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确认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型,因此,铁矿床具有成带状分布的特点,由八八铁矿床、八八西铁矿床、7914铁矿床、7915铁矿床、7918铁矿床和7910铁矿床共同构成喀腊大湾铁矿田。铁矿田范围内的地层以向北陡倾的单斜层为主,倾角75~88°;仅矿田西段八八西铁矿床、八八铁矿床一带沿走向发生直立陡倾伏(背斜)褶皱,可见地层和含矿岩系局部发生褶皱重复,形成铁矿带和含矿层位呈横卧"勾"状形态。铁矿床的产出严格受火山沉积岩系的特定层位和岩性控制,即铁矿床均产在卓阿布拉克组第三亚组第一岩性段(下部玄武岩段)的上部,其北侧为卓阿布拉克组第三亚组第二岩性段(大理岩段)标志层。与铁矿床关系密切的中基性火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517±7)Ma,显示该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基性火山岩的时代为早古生代晚寒武世,因此,铁矿床的形成(火山-沉积)时代为晚寒武世。铁矿床形成之后主要发生2期地质构造事件,其一是发生了构造变形,致使铁矿体及含铁岩系均呈陡立状态,并形成褶皱;其二是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使已经形成的铁矿床受到中酸性侵入岩的吞食破坏,并发生接触变质矽卡岩化改造。矽卡岩化改造时代为早奥陶世末期(辉钼矿铼锇等时线年龄480 Ma)。  相似文献   
927.
矽卡岩矿物特征是确定矽卡岩矿床成因的关键证据之一。曹家坝钨矿床是湘中盆地新探明的大型钨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产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灰岩与跳马涧组碎屑岩之间硅钙界面附近。矿区内发育大量矽卡岩矿物,但是未见到岩浆岩。文章通过钻孔编录、矿物的显微特征和电子探针分析,确定了曹家坝钨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表明曹家坝钨成矿作用与矽卡岩关系密切;石榴子石存在早、晚2个阶段,早阶段石榴子石以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为主,晚阶段以钙铝榴石和铁铝榴石-锰铝榴石为主;辉石以钙铁辉石为主;绿泥石主要是铁镁绿泥石。根据矽卡岩的矿物特征,结合发育磁黄铁矿和伴生金矿化等特征,提出曹家坝钨矿床可能是还原性远端矽卡岩型钨矿床。  相似文献   
928.
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最东缘,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平行于其东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二者大约相距150 km。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的是,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相关GPS测量中表现为一明显的速度梯度带,说明龙日坝断裂带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构造属性。然而有关龙日坝断裂带的地表结构构造延伸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对青藏高原东缘相对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地球动力学响应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首次采用ALOS-PALSAR卫星数据,并结合地表地质和前人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来监测与龙日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相关的细微地表形变,并由此控制龙日坝断裂带的延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与其西南侧的抚边河断裂带相交且近乎垂直,而非前人研究所认为的龙日坝断裂带延伸至其西缘的鲜水河断裂带。综合研究结果也为了解龙日坝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29.
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一直都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学者们提出和发展了多种岩石圈变形模型,而存在多种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及岩石圈结构认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SinoProbe-02项目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全长400多公里的宽角、折射地震数据及重力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可明确划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上层为沉积层,龙门山断裂带以西大部分区域被三叠纪复理岩覆盖,而在龙日坝断裂与岷江断裂之间出现了密度为2.7g/cm3的高速异常体;向东靠近龙门山地区,沉积层厚度逐渐减薄。中地壳速度变化不均一,而且变形强烈;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出现明显低速带;中地壳在龙门山西侧厚度加厚,在岷江断裂下方和四川盆地靠近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附近厚度达到最大。莫霍面整体深度从东往西增厚,最厚可达56 km。本次研究得到的地壳结构和密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不足以支撑龙门山及邻近地区目前所达到的隆升高度,因此四川盆地刚性基底西缘因挤压作用产生的弯曲应力也是该地区抬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30.
吴珍汉  陆露  赵珍  胡道功  张耀玲 《地质通报》2016,35(7):1056-1068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结合地质填图资料,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厘定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不同时代的逆冲岩席自北—北东向南—南西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及下伏岩石地层之上,形成大量逆冲断层、滑脱构造、飞来峰、构造窗和褶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导致侏罗纪蛇绿混杂岩、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古生界浅变质岩、变质基底之间发生拆离滑脱,在聂荣变质杂岩内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和高角度斜冲断层。在唐古拉山口南侧形成北西—南东向土门-托纠-杂色右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末端转换为近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聂荣变质杂岩顶部逆冲推覆叠加滑覆,导致侏罗系混杂堆积和古生界沉积盖层向南西—西向运移86~110km,在那曲-巴尔达-班戈北形成近东西向长透镜状懂错蛇绿混杂岩逆冲岩席,沿缓倾斜断层发育向西倾斜的构造片理、摩擦镜面和近东西走向的矿物线理。裂变径迹测年表明,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111±5~91±5Ma)、晚白垩世晚期(89±6~69±5Ma)、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55±4~44±2Ma),估算构造隆升视速率为0.10~0.69mm/a,部分断层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延续至古近纪晚期。综合各类观测资料,建立不同时期构造模式,探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