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1.
吕小伟 《物探与化探》2012,36(4):617-622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和流程多以构造成像为重点,而忽略了处理方法及参数变化对地震波振幅的改造,影响了处理结果的保幅性。基于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对面波压制、几何扩散补偿、预测反褶积等几项关键处理技术的保幅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保幅性的处理思路和流程。处理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流程,使面波压制、几何扩散补偿等处理环节的相对保幅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12.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 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 甲基甾烷的分布特征来进行油源对比,为类似地区的油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渤南洼陷发育Es4s和Es3x两套主力烃源岩,中部次洼、西部次洼和渤南深洼Es3x烃源岩的4 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4.51、2.79、1.27,是由于烃源岩中沟鞭藻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不同所造成。不同地区原油C20、C21、C23三环萜烷和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等特征非常相似,成熟度相当,中、西、东三个地区原油的4 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2.89,2.39和2.06,区别明显,各个地区4 甲基甾烷的构型也不同。对比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Es4s和Es3x油气均为近源成藏,主要来源于其临近次洼的Es3x烃源岩。  相似文献   
313.
稀土元素(REE)的物源对比表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一段沉积岩的物源以其西侧张八岭隆起的元古宙浅变质岩基底为主,并与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的浅变质岩基底存在亲缘关系,推断研究区的母岩类型为高钾I型花岗片麻岩。而张八岭隆起的新元古代细碧—石英角斑岩和绿片岩、中生代火成岩、大别山南部大范围的榴辉岩以及宁镇山脉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对研究区的物源影响很小。在高邮凹陷内部的物源方向分析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值[(La/Yb)N]与矿物成熟度指数(MMI)形成很好的吻合,(La/Yb)N值结合稀土元素总量(∑REE)及铕异常值(δEu)可对研究区内物源方向的精确判别具有指示意义。戴南组一段沉积时期,高邮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4个方向:西北部柘垛低凸起方向、东部吴堡低凸起方向、南部通扬隆起方向和西南部菱塘桥低凸起方向。高邮凹陷戴南组一段的沉积相类型与REE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重稀土元素分馏值[(Gd/Yb)N]与沉积相间存在较为规律的变化,表现在近岸水下扇相、扇三角洲相和三角洲相随其碎屑岩的成熟度升高,(Gd/Yb)N平均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该趋势同样表现在相同沉积相的不同沉积亚相之间,说明(Gd/Yb)N平均值可较好地反映沉积相特征。  相似文献   
314.
基于19822010年无定河流域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出潜在蒸散发,进而得到干旱指数,将各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数差值进行叠加、逐象元相关分析,得到了无定河流域19822010年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指数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82年、2010年干旱指数分别为2.01和2.13,总体趋势是趋干旱的;(2)干旱指数2.0以下的区域迅速减少,2.15以上的区域明显扩张;(3)干旱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显著增加的区域集中于无定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4)干旱指数变化同气温、水汽压、净辐射的变化成正相关,同降水量变化成负相关;(5)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干旱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林地>耕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6)土地利用对干旱指数平均值的影响非常微弱,干旱指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相似文献   
315.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低温韧性剪切变形。早期韧性变形温度约550~60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此次韧性变形以单剪作用为主,岩石为L=S和LS构造岩,具有右行剪切特征。晚期韧性变形温度约400~450℃,绿片岩相,变形以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岩石以L=S构造岩为主,具有左行剪切特征。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岩石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高温剪切带具有较低差异应力,较高应变速率,低温剪切带恰好相反。早期晚侏罗世韧性伸展变形与伊泽那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NNW向俯冲共同作用于欧亚大陆东缘相关,进入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深部板块后撤(Roll-back),导致华北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晚期低温韧性伸展变形。  相似文献   
316.
油气资源评价一体化技术及软件实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资源评价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实现在国内外有所进展,但不同机构和学者对油气资源一体化评价的定位与内涵理解存在差异。本文作者结合一体化油气资源评价软件(PetroV)的实际设计与开发经验,阐述了对资源管理一体化、评价过程一体化以及软件实现一体化内涵的理解、定位及关键技术。资源管理一体化源于对常规、非常规海量成藏信息的集成,落脚于基于不同评价对象与目标层次的石油资源有效管理,通过界定不同投资价值属性的勘探目标系列,实现对上游的油气资源评价、勘探规划与市场决策的全方位支持,真正体现对油气资源的投资价值管理能力;评价过程一体化以全周期的资源量估算和储量评估为主线,支持从盆地到区带、到圈闭、到油藏,甚至单井的不同尺度资源评价对象构建、统一高效存储与评价活动的衔接,进而实现可持续、可调整、可回溯的油气资源一体化、动态评价过程;软件实现的一体化定位于数据集成、软件集成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支持复杂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与开发,利用统一数据模型(ST based KIDA)量化、串接、组织当下不同尺度资评对象的评价过程,真正意义上实现能够融合盆地、区带、圈闭甚至开发阶段的主流资源(储量)全周期、可动态调整的油气资源评价过程。本文作者相信,经过多年的面向油气勘探开发行业的软件与数据一体化技术研究、多轮次油气资源评价经验积累以及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地开展油气资源一体化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317.
沙三中亚期东营三角洲-滑塌浊积体系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凹陷物源供给充足,三角洲-滑塌浊积体系极为发育。研究发现,滑塌浊积岩厚度hm)与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前缘厚度Hm)、砂岩百分含量x(%)、斜坡坡角a(°))以及浊积岩滑移距离sm)可以建立定量关系。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关系,即滑移距离sm)与浊积体厚度hm)呈负相关,且相关性高,作为主因素;砂体厚度Hm)、砂岩百分含量x(%)及斜坡坡角a(°)与hm)呈正相关,作为子因素。利用灰关联分析法,计算各子因素相对于主因素的权重系数,确定灰关联系数,建立滑塌浊积岩厚度h(m)的定量预测模型:h=55.359Q1.522 3,Q=0.355s’+0.223x’+0.221H’+0.201a’(Q为综合评价系数,s’、x’、H’、a’分别表经过最大值标准化后的滑移距离、前缘砂体厚度、百分含量以及斜坡坡角数据)。  相似文献   
318.
生物礁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储集性能的好坏是控制它能否成藏的关键。中二叠世南盘江盆地发育以海绵类为主要骨架的生物礁,其经历了海底潜流、淡水、埋藏、表生等成岩环境,最后抬升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所发生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溶蚀、白云化、硅化以及压实、压溶作用。在前两种环境中,主要是胶结作用,伴随溶蚀,这一阶段储层孔隙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浅埋藏阶段的胶结最终填满孔隙;而中-深埋藏环境下的有机流体充注溶蚀以及相应发生的白云岩化作用有效改造了储层的孔隙性,该区处于埋藏条件下的台缘生物礁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19.
The Erlian basin is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located in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I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retaceous Northeast Asian Rift System, which includes many small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Mongolia Republic and Northern China. Although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are understood to be most important in the Erlian petroleum systems,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source rock intervals and their determination on oil families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tectonically complicated, nonmarine basin. New bulk data have been gathered from source rock intervals, oil sands and crude oil samples in eight main oil-producing subbasins. Geochemical analyses indicate that Lower Cretaceous Aershan formation (K1ba) and Tengger 1 formation (K1bt1) are two main source intervals in the Erlian basin and their source rock facies vary from profundal lacustrine to marginal lacustrine according to biomarker and trace elements calibration, the profundal lacustrine fa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brackish water and anoxic environmen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ir correlative oils (Family 1 oils). The marginal lacustrine fa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freshwater and suboxic environment, which sourced the most common Family 2 oils. Meanwhile, different maturation processes exercise the second control on oil groups and their compositions, the profundal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ulphur-rich kerogens lead to two oil groups (group 1 and group 2 oils), whose maturity range from low to normal; while, the marginal lacustrine source rock only lead to normal-maturity oils. At last, biodegradation affected the composition of a certain oils and formed group 4 heavy oils. In addition, short migration distance in small subbasins made the contamination or fractionation less notable in the Erlian basin.  相似文献   
320.
根据天然气组分以及碳同位素和轻烃特征等资料,运用天然气成因理论并结合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图版和成藏条件,探讨了潍北凹陷孔店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天然气CH4体积分数大,重烃体积分数小,非烃组分极少;南部斜坡带的疃4井天然气属生物气;灶户鼻状构造带南部产出的天然气为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灶户鼻状构造带中部地区属典型的油型伴生气;北部洼陷区的东部和南缘产出的天然气具有煤型气,并有油型气混入;以昌1井为代表的北部深洼陷区是煤型气发育的有利地区。总之,潍北凹陷天然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典型的油型伴生气、混有油型气的煤型气、典型的煤型气等5种成因类型;孔店组天然气类型多样、分布复杂,这些与该区的烃源岩类型、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