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本文对中拉萨地块西段南缘革吉县西南麻木地区的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综合讨论了其岩浆成因及源区深部过程。麻木研究区内的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属于早白垩世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均属于钾玄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Eu,具有较高负值的εHf(t)值,分别为-9.57~-3.43和-8.79~-4.80,以及较古老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 774~1 388 Ma和1 727~1 477 Ma。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岩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经历了岩浆混合后角闪石、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了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结合前人和本文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主要诱发机制可能为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回转。  相似文献   
37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中铬铁矿的前景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是中国极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开展豆荚状铬铁矿成矿作用及围岩地幔橄榄岩的研究,是进一步寻找铬铁矿床和缓解中国铬铁矿资源的瓶颈状态的必要手段。本文以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内几个主要的地幔橄榄岩体及其中的铬铁矿体为研究主体。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蛇绿岩的组成、矿物成分、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和Re-Os同位素等特征,探讨铬铁矿和地幔橄榄岩的形成过程,取得以下进展和认识:(1)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各段的岩石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构造背景的演化过程也不同,佐证了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不均一性;(2)在雅江西段存在高铝型和高铬型两类铬铁矿矿体,其余都为高铬型铬铁矿,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特征记录了不同构造背景的痕迹;(3)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表明地幔橄榄岩及铬铁矿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和岛弧地幔橄榄岩两者的特点,是岩石/熔体反应和部分熔融作用叠加的结果;(4)提出豆荚状铬铁矿为多阶段形成的认识,经历了早期俯冲到地幔过渡带,在地幔柱/地幔对流驱动下,运移到过渡带顶部冷凝固结,在侵位过程和俯冲带环境,含水熔体与方辉橄榄岩反应的过程;(5)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金刚石等超高压矿物的普遍存在,西段的几个大型岩体与罗布莎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均经历了相同的构造背景和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373.
<正>西藏革吉县躬穷左波复式岩体位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南约20 km处,构造位置隶属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冈底斯北缘过渡部位西段。系统的剖面测量和路线调查工作表明,岩体呈狭长岩株状侵位于多爱组火山-沉积地层中,地表出露面积不足1 km2。岩体主要由早期的钾长花岗岩和晚期侵入的钾长细晶岩构成,局部可见到闪长岩和流纹岩。其中,钾长细晶岩主要呈脉状穿插于钾长花岗岩中,脉体宽不到5 m,南东-北西走向,与钾长花岗岩侵位关系明显。钾长细晶岩为肉红色,块状构造,主  相似文献   
374.
<正>塔什库尔干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昆仑及喀喇昆仑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主要受康西瓦和塔阿西断裂所围限。近年来,在该区地层原"布伦阔勒群"中相继发现了赞坎、老并,叶里克和喀来子等一系列大、中型铁矿和重晶石矿。喀来子矿区围岩原"布伦阔勒群"可分为6个岩性段,主要岩性为(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并含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目前,喀来子矿区共圈出7条矿体,均呈层状-似层状,  相似文献   
375.
广西昭平湾岛金矿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湾岛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大瑶山凸起内部的古袍金矿田西部。金矿体主要以石英大脉的形式产于花岗斑岩体与寒武系砂岩和板岩中。根据矿体走向平行于近东西向断裂而不是环绕岩浆岩呈面(环)状分布,矿石构造为大脉状而不是网脉状,确定湾岛金矿不是斑岩型金矿而是石英脉型金矿,与古袍、桃花金矿属于同一矿床类型。此外,在花岗斑岩体和接触带附近还新发现了较多的辉钼矿-白钨矿石英脉,并明显被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切割,暗示存在两次不同期次的矿化作用。锆石LA-ICP-MS测年表明花岗斑岩年龄为(436.1±2.1)~(436.4±2.4)Ma;辉钼矿Re-Os测年表明白钨矿-辉钼矿石英脉年龄为(436.6±3.8)Ma。结合前人获得同一成矿带桃花金矿测年结果(148±10)Ma,初步认为湾岛金矿花岗斑岩为加里东期,金矿化推测为燕山期,而矿区内钨钼矿化与花岗斑岩有关,金矿化与花岗斑岩无成因关系,金矿化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提出在六岑—桃花—古袍金矿带以找金为主攻方向外,还要注意寻找社垌式的加里东期石英脉-夕卡岩-斑岩型钨钼矿床。  相似文献   
376.
为了探讨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主控因素,对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马克兰增生楔由西到东、由南往北逆冲断裂的活动性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BSR的振幅和连续性同样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因此,马克兰增生楔BSR的产状主要受断裂构造的影响。马克兰增生楔沉积厚度大,SMI界面浅,水合物样品具有气泡结构以及BSR之下存在较厚的游离气表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充足。同时,低角度的北向俯冲造就的E—W向平行排列的南向逆冲断层以及小型正断层等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由此可知,构造作用是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77.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铜多金属矿区,主要成矿作用是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矿区内铜矿的主要矿床类型为变玄武岩型层状铜矿和接触带型铜矿。赋存于花岗岩体的凹陷部位,接触带型铜矿体和氧化型矿体的精确年龄尚未有报道。以老厂矿田内与铜矿体同期的等粒花岗岩脉中的黑云母和与氧化矿同时形成的白云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了黑云母和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82.47±0.49Ma和76.17±0.42Ma,相应的正等时线年龄为82.38±0.48Ma和76.07±0.66Ma,反等时线年龄为82.38±0.49Ma和76.07±0.73Ma。结合野外地质接触关系和矿区内其他年代学结果认为,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82.38±0.48Ma可以代表接触带型铜矿体的形成年龄,也揭示了新山花岗岩体形成后的快速冷却作用过程;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76.07±0.73Ma指示了氧化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也记录了矿区内与甲介山同期的南北向断裂的晚期活动时限。该年龄与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  相似文献   
378.
总结了在岩浆-热液体系中:不同条件下,Mo在矿物、熔体、卤水溶液、蒸汽这些相之间的分配行为,以及影响因素;Mo主要以+6价迁移,无论是在热液还是硅酸盐岩浆中,钼酸根离子及其化合物都是其主要的迁移形式,而在高盐度热液中,Mo可大量的以MoO2Cl2-nn(1≤n≤2)的形式迁移;气相迁移对于Mo成矿十分重要,可在低lgfHCl(-1)和高lgfHCl(-1)的条件下分别以MoO3·n H2O(g)和MoO2Cl2(g)2种气态方式来迁移,这为斑岩型Mo矿中,钼矿化赋存部位分布在绢云母化带或钾化带的差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盐度、温度和压力下降,pH值升高,fO2下降而fS2上升,都可以导致Mo迁移的络合物分解,与S结合形成Mo S2并沉淀下来,围岩蚀变、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能高效地富集金属,是Mo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79.
对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相关沉积矿产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对古海洋环境演化与相关沉积矿产形成关系的深入认识,这对沉积矿床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元古代南华纪—早古生代早志留世,扬子板块周缘黑色岩系中依次沉积了举世瞩目的南华纪锰矿、震旦纪—早寒武世沉积磷块岩、早寒武世重晶石矿、镍—钼—钴多金属矿、钒矿和早志留世铀矿的完整沉积矿床系列,不同时代地层、同一时代不同沉积环境地层赋存不同类型的沉积矿产,有必要对其成矿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和归纳。笔者等在对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生命必需元素和海底热液元素等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综述的基础上,兼论了它们在结合黄铁矿矿物学对氧化—还原环境、生物生产力和盆地限制性分析方面具体作用;进一步结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古环境演化特征,对扬子板块周缘特定时代中特定沉积矿产的分布、成因机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扬子板块周缘相关沉积矿产,是在全球氧化事件、冰期—间冰期、Rodina大陆裂解大背景下,海洋中成矿金属元素得到长期积累,在特定时代区域性海水—海底热液—生物作用(根据不同矿种各有侧重)影响下,...  相似文献   
380.
雨海地区月岭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月岭是月球表面上最常见的线性构造之一,大多分布于被玄武岩充填的月海之中。虽对于月岭成因的观点不一,但多数月岭具有明显的挤压变形特征,其展布形式有单列、组或群(常见)、网状或雁列状等。月岭的形成和展布既受到月海盆地构造的控制,又受到区域应力状态的影响。文中以雨海为研究区域,利用美国环月球巡逻者(LRO)的宽视角影像(WAC)数据和激光高度计(LOLA)数据对雨海地区的月岭构造进行解译和提取,对月岭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合雨海盆地构造特征以及月岭构造的样式解析,并运用沙箱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对月岭的形成和分布进行模拟实验,讨论了雨海地区影响月岭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月岭是挤压体制下形成的;盆地构造是控制月岭类型Ⅰ分布的主要因素;月岭类型Ⅱ的分布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控制,其走向主要反映区域构造的最大主应力方向。综上推断,雨海地区月岭形成于近东西向最大主应力并受到雨海盆地构造的控制,表现为月岭类型Ⅰ和月岭类型Ⅱ的综合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