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8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91.
晚奥陶世早期,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生了一次台地淹没事件,致使鄂尔多斯南缘台地由镶边碳酸盐台地转变为远端变深的缓坡台地.作为这个台地边缘的代表性剖面一陕西铜川桃曲坡中上奥陶统剖面保存了此次碳酸盐台地淹没过程的完整记录.野外观测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这一淹没过程可划分为淹没前阶段、淹没阶段及后淹没阶段三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淹没界面位于泾河组与金粟山组之间,沉积相由台地边缘礁相突变为陆棚边缘相.(1)淹没前阶段:其建造为泾河组上部沉积,微相主要包括生屑亮晶灰岩、球粒亮晶灰岩、被包壳的生屑亮晶灰岩、内碎屑亮晶砂屑灰岩,台地边缘礁相沉积,指示一种正常浅海台地环境;(2)淹没阶段:其建造为泾河组-金粟山组交界处及金粟山组下部沉积,微相主要为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代表了深水陆棚沉积环境;(3)后淹没阶段:代表性建造为金粟山组中上部及桃曲坡组沉积,主要微相有含生屑泥晶灰岩、稀少的生屑泥晶灰岩和骨针泥灰岩,呈现深水陆棚-斜坡沉积环境.区域资料表明,该台地淹没的主要原因是鄂尔多斯南缘镶边碳酸盐台地受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消减作用的影响发生阶梯状断裂,造成了台地的最终淹没.桃曲坡剖面自泾河组上部到金粟山组下部的微相组合是对这一宏观过程的微观响应.  相似文献   
492.
[研究目的]石墨已成为新兴技术产业的重要原材料,也是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关键性矿产资源.中国既是石墨资源大国,也是生产消费大国,摸清石墨矿产资源分布现状,总结不同成因类型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保障石墨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搜集已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石墨矿产资料,对石墨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及成因等内容进...  相似文献   
493.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关注,相关的地质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也持续进行。总体看,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金矿床本身的描述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工作,但缺乏对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过程的全面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部资源勘查工作的方向及部署。作者根据2016-2019年间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石显微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辽东半岛金矿的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并就深部资源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化分属于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宏观及微观上,构造对区内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两个时期的金矿都经历了早期的韧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且金矿化都与晚期脆性构造环境下发育的超碎裂岩化及含矿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基于辽东半岛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和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本文认为辽东半岛的深部资源勘查应重点集中在3个方向:营口-宽甸台拱的南、北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营口-宽甸台拱的东、西两侧北东向(新华夏系)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低级别、低序次构造系统;关注在现有含矿构造带下部是否存在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化(床)。  相似文献   
494.
通过LA-ICP-MS方法对柴北缘全吉地块基底的斜长角闪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区微量元素的研究。斜长角闪岩中的岩浆锆石上交点年龄为2 396±26 Ma,代表了锆石结晶的年龄,下交点为905±140 Ma,代表了锆石发生铅丢失事件的年龄。其岩浆锆石具有U/Yb较高(0.1~1),Hf值较低(10 000×10~(-6)),U值较低(150×10~(-6))的特点,显示其岩浆源区与富集地幔密切相关。在锆石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中数据主要落在陆弧区和洋岛区,指示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花岗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84±21 Ma,岩浆锆石具有U/Yb较高(1)和U值较高(平均值为640×10~(-6))的特点,显示岩浆源区为典型陆壳。锆石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陆弧。研究结果表明,全吉地块基底除前寒武纪岩石外,还包含早古生代的岩石组合。全吉地块基底内部岩石组合与形成时代的复杂性,与全吉地块经历的多次洋壳俯冲、陆陆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5.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压裂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改造是煤层气井提高产能的重要措施,水力压裂是煤层气储层改造的重要方法.为研究煤层气储层压裂过程及其天然裂缝对煤储层压裂时破裂压力的影响,本文以山西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矿区为研究区,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地应力条件下、裂缝处于不同位置时煤储层的破裂压力.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地应力场对破裂压力的影响不同.对于均匀应力场,破裂压力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其增幅约为围压的两倍;对于非均匀应力场,当一个水平主应力不变时,破裂压力会随着水平主应力差的增加而减少;(2)如果地应力条件不变,煤储层破裂压力随着天然裂缝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夹角的增加而增加,水平主应力差越大煤储层破裂压力增幅也越大;(3)在有天然裂隙的地层中进行压裂,当天然裂缝的方位不同时压裂裂缝既可能是沿着天然裂缝扩展的裂缝,也可能是压裂过程中产生的新裂缝,因此天然裂缝的方位对破裂压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6.
通过系统的地质学研究,作者在后沟金矿田发现了近NE向的脆韧性剪切带,并对采自石垛口村北糜棱岩化石英正长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了两组锆石。一组为具有振荡环带的岩浆锆石,其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83.4±2.8)Ma;另一组为在CL图像上无阴极发光充填在岩浆锆石边缘和粒间的不规则状的热液锆石,其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4.4±1.3)Ma。通过对研究区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前者代表水泉沟岩体东段的侵位年龄,后者代表区内脆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年龄。考虑到东坪金矿田140Ma的成矿年龄与后沟金矿田154Ma的脆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年龄相近,作者认为东坪和后沟金矿田可能存在多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流体成矿事件,但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期,并且大多数金矿与燕山期的中酸性小岩体有关。  相似文献   
497.
小秦岭矿集区东闯金矿为石英脉型矿化类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矿脉延伸长、延深大,且矿体连续性好,仅S507一条矿脉在矿区走向延长超过3.2km,垂向延深超过1600m(深部尚未圈闭),单脉勘探提交黄金储量达47.2t,约占该矿黄金储量的70.35%。研究表明,该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四期褶皱-剪切作用,表现为从塑性流变到晚期构造隆升。其中五台期褶皱翼部的构造薄弱带发育成了压扭性脆韧性剪切带,又被燕山早期第三期褶皱作用改造成张扭性韧脆性剪切带,并为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容矿空间。来自于深部的成矿流体,在较高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控制下,快速贯入到区域性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沉淀成矿。也正是由于含矿流体快速贯入区域性韧脆性剪切带,而导致含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快速改变,使得某条矿脉储量达到全矿黄金储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498.
湖南黄沙坪钨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中国南岭成矿带中段,是一个以矽卡岩型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对矿床内矽卡岩、围岩(灰岩、大理岩)和与矽卡岩形成相关的花岗斑岩岩体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在主量元素方面,Fe、Al、Mg、Si等元素在花岗斑岩与矽卡岩中发生了迁入迁出,矽卡岩SiO2含量与MgO、MnO、CaO、Fe2O3+FeO含量呈线性递减的关系;在稀土元素方面,矽卡岩具有明显的LREE富集,HREE亏损,发育有明显的Eu负异常。花岗斑岩具有与矽卡岩相同的REE配分模式,其成岩年龄也与矽卡岩型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158.4±1.3 Ma)相一致,说明两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联系。同时根据矿床内矽卡岩几乎不发育Ce异常,说明形成矽卡岩的流体中没有海水的混合。结合矿床内不同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的Eu负异常,推测黄沙坪地区矽卡岩是由岩浆热液流体的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499.
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大的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陕甘川"金三角"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与燕山期斜长花岗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本文对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构造岩进行了细致的显微构造研究,以期通过微观构造特征认识宏观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镜下观察表明断裂带内兼具大量的脆性与塑性显微变形,主要发育左行剪切,暗示该断裂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断裂带内构造岩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及低于绿片岩相的变质-变形过程,且断裂带内至少存在过三到四期构造变形,为断裂带曾发育"多期构造变形"提供依据。显微构造应力分析及岩层产状等密度图显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NNE,是对印支期以来多期主应力方位的综合反映。据亚颗粒法及动态重结晶法计算的成矿前古应力差值为128.6~95.8 MPa,成矿期古应力差值为74.9~69.3 MPa,成矿后古应力差值为65.8 MPa。综合分析认为中—晚三叠世以来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变质相相变为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低于绿片岩相,变形序列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区域主应力大小发生了大→小的转变,主应力方位经历了SN向挤压→NE向挤压→NW及SN向挤压的转换。安昌河—音坝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反映其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逐渐抬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00.
滇西马厂箐岩体暗色包体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马厂箐岩体斑状花岗岩中发育大量暗色包体.对包体和寄主岩的主量、稀土、微量元素及Pb同位素进行分析.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包体及寄主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Pb同位素则反映两者可能分别起源于EMⅡ和下地壳.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包体岩相学研究,认为暗色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暗色包体对于揭示富碱岩浆起源、深部作用过程以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反映了马厂箐岩体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幔源岩浆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