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560篇
测绘学   35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610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郯庐断裂南端的性质以及区内海相油气的宏观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扬子对冲过渡带与下扬子对冲过渡带在印支一燕山早期基本同时形成,向西过渡到上扬子区以递进变形的方式稍晚定型.对冲带在燕山晚期以来遭受伸展作用的改造,逐渐解体和分异.郯庐断裂南端介于中、下扬子闻,基于中、下扬子对冲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判断断裂南延可能性较小.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但对冲带不同段油气成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省两名优茶产地土壤重金属元素与茶叶品质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5199-2002)~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四川省两名优茶产地茶园土壤中的8项重金属元素进行对比,得出茶园A土壤环境明显优于茶园B.结合茶园所采集茶叶样品的感官评价,认为优良的土壤环境可以种植出更优质的茶叶.利用茶园A,B现有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可对类似的土壤进行适宜性评价,推断土壤是否适合种植茶叶以及茶叶品质如何.  相似文献   
993.
德阳镉污染农田区生态安全性及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四川德阳地区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区大米、小麦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水稻籽实镉含量与根系土镉、有机质含量、pH值的回归方程,据此预测德阳地区水稻镉超标面积。根据当地居民主食(大米、小麦)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摄入量,对镉污染区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德阳地区大米、小麦重金属污染均以镉为主。预测水稻镉超标面积达1 547.9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73.47%。人发镉等重金属元素存在明显异常。人发镉含量高值区与土壤镉异常和居民主食镉摄入量高值区分布有一致性。什邡市、绵竹市、安县、旌阳区、广汉市居民主食(大米、小麦)镉摄入量均超标2~10倍。重金属污染造成人体健康风险最高的是绵竹、什邡地区,其次是旌阳区。  相似文献   
994.
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及其砂岩型铀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近年来砂岩型铀矿勘查进展明显。盆地形成演化中的流体动力学及其铀矿化是能源矿产勘查的基础依据,因而备受关注。运用Basin2TM软件数值模拟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过程中流体的温度场、压力场、流动方向、流动速率和地热梯度等。伴随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沉积体内流体温度和压力不断增高,流动逐步定向,速率逐渐增大,早白垩世盆地流体的温度达250℃,压力至(700~800)×101.33kPa,地热梯度38.3℃/km,并从盆地中西部沉降中心沿东部斜坡向盆地东部边缘大规模长距离渗出流动,它是砂岩型铀矿化主体在盆地边部形成的重要机制。盆地流体在砂岩中发生铀矿化时,伴随大量方解石蚀变矿物的形成,其δ13CV-PDB变化于-2.7‰~-14.0‰,δ18OV-SMOW介于18.4‰~20.0‰,反映铀矿化盆地流体中CO32-类或CO2主要是沉积有机质脱羟基产物,少部分为海相碳酸盐岩溶解产物,盆地流体中碳酸铀酰是铀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铀矿化低温蚀变成因高岭石的δ18OV-SMOW介于12.6‰~13.7‰,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变化于-116‰~-133‰,H、O同位素组成指示盆地流体是经中生界沉积演化的大气降水,具有沉积建造水的性质。环盆地边部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北秦岭西段唐藏石英闪长岩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陕西宝鸡一带进行地质大调查时,发现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唐藏石英闪长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利用阴极发光、LA-ICPMS方法对唐藏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进行了U-Pb测年,所选锆石晶体均呈长柱状,振荡环带发育,Th/U=0.33~1.10,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测试的29个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4.0±1.7)Ma,各测点206Pb/238U表面年龄与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近于一致,因此,这一数值代表岩浆生成年龄。结合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代表洋壳残片的关子镇、岩湾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说明早古生代古秦岭丹凤洋沿商丹带一线向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454.0±1.7)Ma可能代表俯冲消减的初始时期。研究结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壳幔相互作用及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治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岩区内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12.38±7.1)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96.8±0.3)Ma:治多西南部分布于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5.4±0.8)Ma。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可以初步确定这些地区晚印支—早燕山阶段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岩浆具有多源区特点,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7.
在高压热水实验条件下,利用有机流体和无机流体对秦岭洛坝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中的硅化灰岩、千枚岩、硅质岩和生物碎屑灰岩进行了Pb-Zn元素的驱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囤压和驱替压力条件下,流体对成矿元素的迁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围压由45 MPa→15 MPa→9.8 MPa的条件下,千枚岩在无机流体中Pb,Zn的淋滤率由0变为0.019%,4.1%和12.21%,0.15%;在有机流体中由0变为0.278%,4.524%和12.37%,0.19%;淋滤率表现为增涨的趋势;碳酸盐岩在无机流体中Pb,Zn的淋滤率由0.034%,0.02%变为0.53%,0.45%;在有机流体中由0.049%,0.03%变为0.53%和0.45%,Pb-Zn的淋滤率均有上升的趋势;围压和驱替压力的降低有利于流体对铅、锌成矿元素的迁移.有机流体较无机流体更易于活化迁移铅、锌成矿元素.4种岩石类型的淋滤率分别是:对Pb是硅化灰岩千枚岩硅质岩生物碎屑灰岩,而对Zn是硅化灰岩硅质岩生物碎屑灰岩千枚岩.硅质岩、硅化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千枚岩在矿床的形成中可能分别起到了矿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代最为古老的T12 根据基座玄武岩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年龄,其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计算新构造运动抬升速率,将其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数据表明,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新构造运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总体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逐渐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999.
黑龙江鸡东四山林场金银矿床的初步普查结果表明,矿区内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钼等,并初步控制Ⅰ、Ⅱ号金银矿体,探求金平均品位5.09×10-6、资源量近3 t,银平均品位66.18×10-6、资源量30 t.区内由南向北依次为铜、钼矿床、金银矿床、铜矿、金矿化,具有东西成带,南北成行的分布特点.地质、地物和地化综合研究表明,上元古界阎王殿组为本区金、多金属主要矿源层,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于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中.金银矿床成因为闪长玢岩岩浆活动期和期后含金银的热液活动富集形成的热液型金银矿床,并总结了进一步找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00.
黄河下游山东段沿岸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异常的成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沿黄河两岸分布有As、Cd、Cr、Cu、Pb、Zn、Ni等重金属元素异常,这类异常衬度不大,并多沿河呈不连续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异常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SiO2、Al2O3Fe2O3等常量组分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多数微量重金属元素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Al2O3Fe2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常量组分与土壤质地的密切关系可以推断。土壤质地对重金属元素异常的形成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