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1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滇西老厂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具代表性的铅银锌矿床类型之一,该矿床以其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独特的矿床地质特征、丰富的矿化元素而倍受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关注。本文在介绍该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在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矿床成因以及成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表现在:(1)成矿年代、成矿系统及成矿动力学背景;(2)隐伏花岗斑岩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3)成矿过程、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型;(4)找矿模型和找矿方向;(5)资源综合利用。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丰富和完善老厂矿床以及"三江成矿带"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矿区深部和外围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区域的隆升与剥蚀是影响成矿岩体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的主要因素,矿物压力计能定量获取花岗质岩浆初始结晶时的压力条件,是研究花岗岩体形成深度及隆升剥蚀历史的有效手段之一。应用黑云母的TAl地质压力计,计算了云南格咱岛弧岩浆岩带印支期典型成矿斑岩体侵位的深度,并估算了格咱岛弧地区地壳的隆升与剥蚀速率,探讨了矿床形成后变化及保存的情况,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格咱岛弧地区的成矿岩体剥蚀速率较小,平均为0.018 mm/a,这对矿床形成后的保存较为有利。研究结果为探讨滇西高原印支期以来的构造隆升—剥蚀提供了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43.
在总结狮子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成分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狮子山铜矿成矿流体为H2O-NaCl体系,包裹体分三大类: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液体包裹体(W型)和气体包裹体(V型)。S型包裹体为气液固三相包裹体,子矿物多为石盐,加热时常晚于气相均一为液相。均一温度范围广,在192~570℃之间,盐度在31.2%~69.63%NaCleqv之间,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的存在说明有深源流体叠加;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98~583℃之间,盐度低至中等,在3.55%~22.98%NaCleqv之间;V型包裹体为高温(平均454℃)低盐度(平均9.54%NaCleqv)包裹体;矿区高温阶段不同相比的S型、V型、W型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相同,说明成矿流体经过沸腾作用。  相似文献   
144.
李克钢  郑东普  黄维辉 《岩土力学》2013,34(Z2):168-173
基于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砂岩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了干湿循环效应对砂岩变形、强度、破坏特征等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认为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弹性模量及峰值强度均有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先大后小,而且会以某一具体值为临界值发展变化,就本次试验而言为干湿循环20次时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值;砂岩的破坏特征亦会受到干湿循环试验次数的影响,干湿次数越少,脆性破坏越明显,反之则延性特征增强,即砂岩会呈现一种从脆性到延性转化的破坏规律。以应变和干湿试验次数为输入层,应力为输出层,构建了2-12-1的三层神经网络本构模型。通过样本的学习与检验,证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干湿循环作用下砂岩的力学性能,验证了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岩石本构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基于预测结果,建立了完整的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砂岩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的数学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5.
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关系整个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脆弱性、开发利用不合理、经济快速发展、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使我国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维护地质格局的安全稳定、保障水热系统的健康安全、维持生物体系的动态平衡、保证开发利用的科学合理是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共轭管理的目标要求.需由认知技术系统、开发利用技术系统、人类活动协调技术系统和生态地质环境安全防护技术系统组成的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的支撑,建立一个具有综合科研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和人类活动最终否决权的管理机构;构建多元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加强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工程学等相关学科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创建环境友好型高效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保证共轭管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6.
磁化率参数在地层中的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地质学者多年的努力,东川矿区地层的层序划分已基本确定.东川矿区出露的地层,除部分平台、沟谷有第三系和第四系覆盖外,其余均为元古界.以中元古界为主,分布面积约占85%.古元古界多呈断块在矿区北端小岩脚及矿区中部的小溜口等地出露.新元古界震旦系分布于矿区的南部,分布面积约占13%.  相似文献   
147.
应用岩相学及矿相学镜下鉴定、粉晶衍射半定量分析、包裹体测试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结合地质温压计估算流体的温度,对天青石矿床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新疆乌恰县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中矿石类型主要有厚层块状天青石岩、天青石化灰岩、天青石化硅质细砾岩及热液角砾状天青石岩。矿物主要为天青石、方解石、白云石等。成矿流体主要为3种类型,分别为气相高温中盐度流体、液相中温高盐度流体及液相低温低盐度流体。矿床的形成可划分为2个期次5个阶段,其中2个期次分别为热卤水同生沉积成岩成矿期、盆地流体改造期。5个阶段为富锶热卤水同生沉积-交代阶段、富锶热卤水同生沉积阶段、热卤水喷流沉积阶段,后期含碳酸盐质的热水混合沉积阶段,盆地流体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48.
吴顺川  马骏  程业  成子桥  李建宇 《岩土力学》2019,40(4):1239-1247
总结了对平台巴西劈裂试验平台中心角的研究,归纳总结了抗拉强度计算公式的修正系数k。通过建立两种平台角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试样内应力分布状态,通过对受压直径所在平面及过平台末端的竖直平面的受力分析,发现Griffith等效应力分布规律会随平台角的改变而改变,且在两种平台角下等效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平台边缘处。结合三维离散元方法模拟试验中裂纹开展过程,发现微裂纹最早集中于平台末端,但随着荷载的增加致使试样破裂的裂纹起始于试样中部。有限元的力学分析与离散元的破裂过程模拟可很好地相互印证。通过与试验现象对比发现,加工精度对裂纹模式有着重要影响,为保证由平台巴西劈裂试验测量岩石抗拉强度的有效性,在试样与试验机之间垫入垫片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9.
《岩土力学》2017,(9):2551-2558
泥炭质土是一种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殊土。通过一系列不同围压、固结比、加载频率等条件下的分级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昆明泥炭质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变形特性。从动骨干曲线、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和动弹性模量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围压、固结比、加载频率对泥炭质土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炭质土的动应变随动应力幅值非线性增长,且存在某一临界动应力,当动应力幅值达到临界动应力值后,应变急剧增长,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围压对泥炭质土动变形的影响最为显著,固结比次之,加载频率最小;固结比对泥炭质土动变形的影响程度依赖于围压,围压越大,固结比的影响越明显;相同循环振级下,泥炭质土的弹性变形随围压和固结比增大而减小,加载频率愈低,土体的弹性变形愈大;随着循环振次的增加和振级水平的提高,泥炭质土刚度逐渐下降,塑性变形产生并累积增长,围压和固结比越大,加载频率越低,泥炭质土的塑性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150.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所形成,A型自生粒间状绿泥石在侏罗系-下白垩统中总体顺层分布,形成温度在163~217℃,与辉铜矿共生且形成于埋藏-压实成岩期,热流密度为40.39~48.43 Jm-2s-1,热通量较小。B型微细脉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形成于盆地流体改造期,总体沿切层裂隙和显微裂隙分布,与辉铜矿和斑铜矿等共生,形成温度为188~219℃,热流密度较大,在116.90~330.49 Jm-2s-1。斑铜矿+辉铜矿型(196~237℃)和斑铜矿型(203~226℃)铜矿石带指示了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的中心部位,热流密度在330.49~878.78 Jm-2s-1,其热流密度明显较大。B型绿泥石相与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具有多重耦合结构,形成温度越高,裂隙渗透率越高,可达30×10-6 cm2/211~227℃,推测存在热启裂隙作用。C型和D型绿泥石相为构造-岩浆-热事件所形成,C型团斑状-细脉状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辉绿辉长岩脉群边部和外接触带含铜漂白-褪色化蚀变带中,含铜蚀变辉绿岩发生绿泥石化相蚀变温度为平均为175℃,平均热流密度321.46 Jm-2s-1,在克孜勒苏群褪色化杂砾岩中其绿泥石形成温度较高(236~238℃),热流密度高达442.86~922.63 Jm-2s-1;而D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碎裂岩化蚀变辉绿辉长岩脉群中,揭示遭受构造热事件的古地温在121~185℃,平均热流密度为239.59 Jm-2s-1。四种类型绿泥石蚀变相揭示萨热克铜矿区经历了异常古地场演化和古热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