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1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为保障电站建设和运行安全,小湾电站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工程安全监测系统——基于GPS精确定位技术的工程变形监测系统,先后成功应用于小湾电站枢纽区工程边坡、大坝和水库库岸滑坡体的变形监测。介绍布设于上述工程部位的的GPS变形监测系统的架构组成、技术特点和监测成果,为水电工程建设GPS变形监测系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32.
利用CHAP PM_(2.5)、MODIS MCD19A2、ERA5再分析等数据集,以及SNPP/VIIRS卫星监测火点等数据,从污染物后向轨迹、环流形势、高低空动力结构配置等方面入手,采用最小二乘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滇西南地区年均和四季PM_(2.5)浓度时空分布及季节性突增的成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PM_(2.5)浓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均呈北低南高,东弱西强;PM_(2.5)浓度年内7月最低、3月最高。2—4月稳定的污染源输送造成研究区春季PM_(2.5)浓度值高且波动较其余季节小,但变化百分率空间分布差异更明显;近20年PM_(2.5)浓度变化百分率减少程度以-30%~—20%居多,夏、秋、冬季变化百分率则以小于-30%为主。研究区紧邻的缅甸东部和老挝北部一年中超过90%的火点发生在2—4月,在偏西气流引导下,途经高火点区的偏西向(西南向)污染物短距离输送,在上空中低层辐散的动力作用下造成下沉,致使研究区PM_(2.5)浓度季节性升高。较大范围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和更多降水的清洗,可减少境外大气污染物输送对滇西南地区PM_(2.5)污染的贡献。关键区境外火点数变化对PM_(2.5)浓度及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且其对PM_(2.5)的影响滞后于火点数变化2天左右,二者相关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33.
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六苴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砂(页)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矿体(平均品位1.34%)赋存于K2ml1中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交互带,从紫色砂岩到浅色砂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水平分带.采集9个钻孔岩芯样品,分析其主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示成矿元素组合为Cu-Ag-As-Sb-Hg.K2ml1中铜矿体,从上至下具有v-Ni-Cu-Ag-Hg-(As-Sb)-Pb-(Zn)-V-(Ni)垂向分带;由西(全紫带)至东(全浅带)具有Sb-Hg-v-Cu-As-Sb-Ag-Co-Ni-Pb-Zn横向分带.通过不同剖面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对比,建立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Co-Ni-V组合异常位于矿体上方,Pb-Zn组合异常位于矿体下方,矿体处元素组合异常为Cu-Ag-As-Sb-Hg.出现Cu-Ag-As-Sb-Hg组合异常,Cu/Ag>315、Cu/(Pb Zn)>320、Cu/(As sb Hg)为1000-5800时,矿体较富,品位稳定;出现Pb-Zn-Co-(Ni)组合异常,Cu/Ag<105、Cu/(Pb Zn)<7、Cu/(As Sb Hg)<36时无矿;出现Sb-Hg-V组合异常,Cu/(As Sb Hg)>5800时则无矿.Cu、Ag、As、Sb、Hg含量及元素对比值沿矿床走向从北向南降低,预示"矿化能力"减弱或矿体中心位置偏移.该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34.
云南维西大宝山铜矿床地质——物探找矿研究与成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综合研究了维西大宝山铜矿区地质、物探找矿条件和矿体产出特征,初步建立了地质-物探综合找矿模式,并进行综合成矿预测与潜力分析。圈定了长约数公里的铜矿带,显示该地区具有中大型铜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35.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发现锗的独立矿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对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原生矿石电子探针观察分析过程中,发现1种锗的独立矿物,其粒径约80 靘,形态不规则,与黄铁矿、闪锌矿和方解石共生,波谱分析主要由Ge和Al组成(GeO2 39.84%和Al2O3 49.96%),同时含少量F和Si(F2O5.92 %和SiO2 3.52 %).从成分上看,该矿物与目前已报道的含Al的独立锗矿物明显不同,可能为1种新的矿物,有待更全面、深入的矿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236.
从产业价值链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首先阐明铜产业价值链是以铜产业链(铜资源勘查/铜矿山探矿→铜矿采矿→选矿→铜冶炼→铜加工→铜产品贸易)为基础,其在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铜矿业权(采矿权/勘探权)→铜矿石→铜精矿→阴极铜→铜盘条、铜板材等深加工产品),而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又是后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并且在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价值增值.其次针对云南省铜产业结构与其产业经济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云南铜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式、云南铜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并从增加高附加值的高级产品、建设东川铜板材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地缘经济地位优势、构建云南省铜产业战略联盟及加强对残、尾矿和废铜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云南铜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37.
针对云南保山盆地地下水污染情况,在查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仅考虑氨氮污染物在对流及弥散作用的情况下,利用GMS建立其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1 000 d、3 000 d及5 000 d氨氮的物理位置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显示,氨氮在地下水运移的过程中,不同浓度的污染晕是以高浓度为中心基本对称分布的,其浓度含量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变小,说明在对流及弥散作用下,氨氮是沿着水流方向随地下水缓慢运移,并且由迁移距离与时间关系图得出,在运移过程中,对流作用对氨氮的运移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38.
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研究对象,以野外精细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模拟,对试验中滑坡泥石流演化过程和基质吸力变化进行分析,对灾害链致灾模式展开研究。试验共设置两种工况共3组试验,其中暴雨工况试验共进行了两次,挑选试验结果较好的一次工况进行分析,试验结论为灾害治理和区域减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致灾过程极为复杂,降雨使得坡面碎石块大量出露之后,地表水流速也会逐渐降低,更有利于地表水入渗,梯田边坡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发生滑动后演化为泥石流继续沿梯田区运移,上部坡体形成巨大临空面,不稳定性增加,相比于持续暴雨而言持续中雨诱发坡体滑动所需时间更长,滑坡破坏力相比暴雨偏小,该灾害链致灾模式分为滑坡致灾和泥石流致灾,前者破坏力较大,后者影响范围较大,且不同区域致灾程度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39.
贵州西北部江子山—蟒硐铅锌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之菱形断块北东边界断裂南东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期裂陷作用和燕山期褶皱造山过程,以及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两次岩浆活动。铅锌成矿特征显示,本区矿化层位较多,根据矿化特征分析并差异分辨,矿床类型划分为受上司组和摆佐组主控的矿床、受垭都—蟒硐断裂主控的矿床2种,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下伏D-C铁质、炭质、泥质碎屑岩类,但硫的来源有所不同,其中第一种类型形成机制差别在于赋矿的上司组和摆佐组地层沉积了成矿主要的硫源,并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发生富金属流体上行与地层中富硫酸盐热液的混合成矿和二次叠加,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类型;第二种类型成矿过程为构造驱动富金属成矿流体上行至构造空间,与断裂穿层逆冲过程中下行之硫酸盐流体混合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类型;两种类型的划分对深入研究本区铅锌成矿作用和找矿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40.
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喀什凹陷西北,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灰白色砂砾岩和古新统阿尔塔什组泥质白云岩中。为厘清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对矿床中的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进行原位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矿石矿物的原位Pb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均较小,其^206Pb/^204Pb分别为18.610~18.699、18.660~18.679和18.637~18.659,^207Pb/^204Pb分别为15.609~15.690、15.667~15.675和15.653~15.665,^208Pb/^204Pb分别为38.729~38.881、38.814~38.849和38.778~38.810。与基底岩石、下伏地层和赋矿地层的Pb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该矿床的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下伏地层和变质基底对成矿物质的贡献有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乌拉根铅锌矿床为"金顶式"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