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71.
172.
罗布  边多  白玛  拉巴 《冰川冻土》2020,42(2):653-661
利用多源气象要素数据估算了1998 - 2016年的藏北高寒牧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变化特征并预估了其在2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71.9%的NPP呈上升趋势, 仅中部部分区域有下降趋势; 平均NPP以每年0.54%速率增加, 同期气温和降水均呈增加趋势, NPP和气温在2007前后有显著增加趋势; 总体来说降水是影响NPP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且随着纬度升高其影响越来越大, 气温对于NPP的影响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 在西北地区出现弱的负相关; 在2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 分析得出IPCC“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简称RCPs)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 RCP4.5、 RCP8.5)的NPP平均状态几乎没有变化, 其影响仅限于对研究区东南部的较高NPP有较小的改善作用, 其作用依次为>, 表明气候变暖对研究区NPP影响有限, 预估结果对认清高原地区气候变化下NPP时空变化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3.
二十一站岩体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境内,该岩体产出的岩石类型包括早白垩世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及早侏罗世花岗岩和二长岩等,在该岩体中已发现斑岩型铜金矿床,但是该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岩石成因尚不清楚,不同岩性岩浆岩的成矿潜力也不明确。鉴于此,本文以二十一站岩体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的黑云母和角闪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和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对该岩体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成因和成矿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早白垩世二长岩中角闪石化学成分显示:角闪石富钙(CaO 11.21%~11.78%)、富镁(MgO 13.61%~14.85%)、贫钠(Na2O 0.80%~1.11%)和贫钾(K2O 0.40%~0.54%),属于镁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4.92~805.58℃,平均温度为761.82℃,压力为73.83~115.93MPa,对应岩浆侵位深度为2.8~4.4km,结晶时岩浆氧逸度为△NNO+1.63,含水量为H2O=4.92%,反映出岩浆结晶时高温、高氧逸度、富含水分、浅侵位的特征。黑云母的Fe2+/(Fe2++Mg)比值比较均一,反映黑云母未遭受后期流体改造,均为原生岩浆成因的黑云母。其中早侏罗世花岗岩和二长岩所代表的A类黑云母化学成分上富铁(TFeO 19.92%~22.42%)贫镁(MgO 7.99%~10.46%),属于铁质黑云母,早白垩世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所代表的B类黑云母相比于A类黑云母更富镁(MgO 12.38%~14.45%)和钛(TiO21.90%~2.75%),贫铁(TFeO 16.64%~17.97%)和铝(Al2O315.00%~16%.79),属于镁质黑云母。A类和B类黑云母对应岩浆结晶温度分别为720~740℃和750~780℃;压力为202.20~443.49MPa和158~231MPa,对应岩浆侵位深度为6.67~14.64km和5.24~7.24km;结晶时岩浆氧逸度分别为10-15~10-16和10-12~10-13;岩浆来源为壳源,且B类黑云母对应岩浆有地幔物质参与。因此,可以认为二十一站岩体中早白垩世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具有中高温,高氧逸度应含水量,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侵位深度较浅的特点,具有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潜力。早侏罗世花岗岩和二长岩氧逸度相对较低,侵位较深,物质来源为地壳,因此不具备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4.
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周期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小波分析和奇异谱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对西北地区26个站1951—1999共49年的降水周期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降水周期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宁夏陕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关系;根据近30年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形式,西北地区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的降水变化:①不稳定变化型(新疆地区);②过渡型(河西走廊地区);③稳定型(宁夏陕北地区)。近50年西北地区降水普遍存在的准3年左右的周期在20世纪70~80年代显著性下降,5~7年左右的周期和9~14年左右的长周期也随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即各地区所有周期成分的稳定性都显著性地随时间发生变化,各地降水普遍存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但不太显著的10年左右的平衡态。表明西北地区的降水随时间变化具有多平衡态和非周期性振荡的特点。但西北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某一特定的周期成分,在该固定周期成分出现前后,其振幅变化与该地区降水趋势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5.
岩石生热率是研究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参数。根据自然伽马与岩石生热率的关系,利用盆地4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计算出桑托斯盆地主要岩石或矿物及地层的生热率。统计了2 964个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值,主要岩石或矿物的生热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泥岩、砂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硬石膏和盐岩;盆地地层的生热率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生热率体现出受控于岩性变化的特征。以S1井为例,根据岩石生热率和热流的关系,计算出盆地中各个组的生热率,Marambaia组、Itajai-Acu组、Itanhaem组、Ariri组、Guaratiba群、Camboriu组生热率分别是(1.36±0.16)μW/m3、(1.52±0.15)μW/m3、(1.30±0.3)μW/m3、(0.46±0.18)μW/m3、(0.64±0.23)μW/m3、(0.37±0.07)μW/m3,盆地沉积地层产生的热量占表层大地热流的13.62%,因此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产热潜力,对区域有机质的成熟度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岩石圈分层生热模型,其中地壳热流贡献为15.38 mW/m2,占表层大地热流的30.76%,地幔热流贡献值为34.62 mW/m2,地壳和地幔的热流比例为0.44,具有“冷壳热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6.
利用地基GPS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新欣  金红林  孟国杰 《地震》2008,28(4):80-90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站观测数据, 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 计算得到中国大陆上空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值的时间序列。 选取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11个MS≥6.0地震, 分析了这11个地震前后TEC值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地震活动期间距离震中700 km以外的GPS连续观测站上空TEC值的异常现象不明显, TEC值变化基本在0.5 TECU之内。 11个震例中有6个震例TEC值出现了负异常现象, 主要表现在震前1~5 d, 并且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 TEC值变化越明显, 少数震例在地震发生期间TEC值明显增加。 研究认为, 利用GPS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前兆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7.
高分辨率相干体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相干分析技术可研究复杂地质构造、断裂发育区、预测裂缝发育带,但传统的相干分析技术有许多局限性.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本征值结构的高分辨率相干体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和关键参数选择方法,通过基于本征值结构的高分辨率相干体属性计算,可获得许多有关断层、微裂缝、岩性扣岩相变化等储层重要特征参数,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地质体产状的细微变化,从而为地质学家研究构造的变形及岩性变化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传统的相干分析技术与高分辨率相干体分析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对比表明,高分辨率相干体分析技术用于检测断层、裂缝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8.
随着水库蓄水后水位的变化,其库岸的水文地质环境必然发生改变,水库边坡自然平衡发生破坏,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从而使库岸边坡有别于其他非水库边坡.从水库边坡的特点出发,对水库边坡的破坏形式、滑坡塌岸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9.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水下探测技术的所需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综合解决水下黑暗复杂环境快速探测成像需求及装置安装便捷性问题,对一种水下主动电场探测阵列布置及其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依据水下主动电场定位探测原理,仿照弱电鱼探测活动进行阵列布置,通过搭载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阵列模仿弱电鱼电场发射器官与电场接收器官实现目标探测。使用 FFT 处理信号得到各接收电极的幅值, 通过差分得到水下阵列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再运用插值算法画出阵列强度图从而对目标物体进行二维成像。 实验对不同形状的金属物体进行探测并成像,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0.
介绍了一种来源于弱电鱼的仿生主动电场探测机制,为了优化主动电场探测方法,研究了勘探地球物理学中激发极化法的应用,认为在同样的激发条件下,水下被测物也一样存在这种激电过程。搭建实验平台环境,使用小型蓄水池模拟海水域环境,辅以成熟的仪器设备,在实验平台中分别进行直流激电法与变频激电法电场探测实验。在 2 个不同的实验中,分别设定了不同的特征关系式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每个实验分别对空白背景对照组、铜立方体、铜圆柱、铝立方体、铝圆柱与塑料圆柱体进行测试,直流激电法原理简单、还原度高,所有实验组与空白背景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且所有金属物体的激电效应都强于非金属塑料,符合理论分析。变频激电法实验相比于直流激电法没有那么明显的组间关联性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