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36篇
地球物理   518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云南地区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中体波信号来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云南地区43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8~2010年垂直分量数据,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得到了5~40 s周期的瑞利面波信号。研究发现在5~10 s周期范围内,瑞利面波信号之前存在很强的前驱信号,该信号能量优势频段为0.1~0.2 Hz,其到时接近噪声互相关函数零点,视速度约为30 km/s。该信号到时随季节存在正负交替变化,进一步的质点分析表明该信号为出射角较小的P波信号。参考已有的研究,认为远场地脉动噪声源中的P波信号穿过地球深部到达云南地区,形成了噪声互相关函数中视速度较高的体波信号,并且相关的噪声源位置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大陆地震条带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27次M≥5.0地震,分5个工作区进行了统一要求的地震条带图像扫描,发现96次中强震前存在条带图像,约占研究地震总数的29%.其中震前有条带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地区30%,华东南区29%,川滇地区41%,青藏高原西北缘24%,新疆地区16 %.中强震前出现条带比例最低的是新疆,...  相似文献   
103.
川滇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本文利用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以及云南、四川、重庆三个省级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严格挑选出的53673个Pn波到时数据,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川滇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与现代构造运动有明显的关...  相似文献   
104.
高李阳  王爱萍 《云南地质》2011,30(3):273-274
羊缅金矿位于昌宁-孟连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金矿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分布于变余辉长辉绿岩中,典型的低温热液蚀变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5.
根据2009年血吸虫调查资料,对洱源县的血吸虫基本情况、螺情、病情、年度疫情变化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洱源县的有螺地主要分布在炼铁乡、乔后镇、茈碧湖、邓川镇、右所镇、牛街乡、三营镇、凤羽乡。经过多年的防控,有螺面积从2004年的1074万m2下降至432万m2,阳性钉螺行政村由45个下降到0,阳性钉螺点由460个下降到0个,全县人畜感染率分别从2004年的9.18%、6.03%下降至2009年的0.15%、0.33%。  相似文献   
106.
甘肃内陆河流域生态功能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阐述张掖生态功能的重要意义入手,阐明了祁连山森林、湿地、人工绿洲成板块结构镶嵌分布,组成了强大的生态屏障,阻止了沙漠化的进程。针对张掖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张掖黑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及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为甘肃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来中国研究者在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在国际上关于地球内部流体及其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学者在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火山地热区和非火山地热区两大方面,在火山学、地热学、环境学、大地构造学、地震学等五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8.
109.
佘中明 《云南地质》2013,32(2):157-159
地区铜矿在中三叠世岛弧环境下与火山岩地层同期成岩成矿——英安斑岩铜矿(化),经后期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和改造,在喜马拉雅后期干旱环境下经氧化、强淋滤和次生富集,逐步演化为"火山—次火山热液交代次生富集铜矿",并衍生出构造热液型铜矿、砂岩铜矿等多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10.
乌蒙山区生物资源持续历史的启示与保护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蒙山区属古热带北缘,是海陆变迁的海岸线,生物演化至今,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人类活动以来,历经了自取自用-半农耕-坝区开发-山区开发的历史时期。由于该区是多民族居住区,又处于国家统一、巩固西南边疆、通向边区的交通要道上,较先进的中原农耕方式最先在此试用。明、清两个朝代的移民与经营,全面开始了生物资源的利用。历代各族人民在适应生存的实践中,找到了持续稳定地增长和利用生物资源的方法。这些,既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区在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上,只有以生态建设为基础,施行保护优先于开发的持续生物资源利用,才能发挥持续性和获得最大效益。概述了上述问题,在生物资源可持续经营上,简要提出了需要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培育新产业的几个方向,并探讨了适应今后持续发展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