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1 毫秒
31.
彭芳媛  向常淦 《四川测绘》2009,32(6):257-262
针对现有的配准方法用于多光谱影像与SAR遥感影像配准时,存在受SAR图像斑纹噪声影像大、手工选取配准控制点精度低、利用图像景物特征配准时获取区域和边沿困难等问题,以SPOT5影像与RADARSATSAR影像配准进行实验,提出了一种利用改进的SIFT在提取的特征图像上寻找匹配点进行粗配准,然后利用交叉累积剩余熵作为相似性测度结合原始影像信息寻找光学特征图像的角点在SAR影像上的匹配点并进行精配准的方法,配准精度达到了子像素级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有很强的适应性,配准精度高。  相似文献   
32.
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四川牦牛平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该矿床位于攀西裂谷西缘,同位素年龄表明稀土化发育于裂谷期后阶段。矿区内碳酸岩、碱性基性伟晶岩、花岗斑岩、煌斑岩以及辉绿岩岩墙(脉)构成了与矿化有关的碳酸岩杂岩。围绕碳酸岩杂岩广泛发育着霓长岩化,蚀变作用形成的霓长岩具有显显的分带特征,由内向外可分为:钠铁闪石黑云母带、霓石霓辉石带、碎裂带。该矿床具有三种矿石类型:碱性基性伟晶岩型、岩酸岩型和细网脉裂。氟碳铈  相似文献   
33.
徐万金  杨涛  孟传平 《四川测绘》2011,34(1):18-20,48
高效科学的管理大量行政区界线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平台,设计了四川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采用VB.NET编程语言、ArcGIS Engine开发包、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开发实现了具有快速查询浏览乡镇级界线的空间地理信息和属性、勘界成果及行政区域界线更新、制图输出等功能的四川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34.
陈家义 《四川测绘》2011,(5):228-230
本文根据1:5万地形图缩编生产的特点,针对1:5万地形图缩编生产及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一些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地形图生产的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为加强数据共享,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和技术优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总参测绘局采用共同协作、成果共享的方式,开始1:5万DLG数据的更新和测图生产。本文深入分析了军测DLG数据与国测DLG数据的异同,并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了计算机程序处理和人机交互相结合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36.
综合地质剖面是三维地质建模重要的数据源,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运用综合地质剖面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地质剖面构建需要准备的地质资料、剖面的部署原则和构建方法,并解决了剖面构建过程中遇到的同时代、同层位的不同地层之间的连接问题。实践表明,通过综合地质剖面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人员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刻画复杂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情况,有效实现复杂地质体交互式半自动建模,提高三维地质建模的效率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37.
王凯  何静  徐小凡  甘畅  唐小惠 《热带地理》2022,42(8):1275-1287
以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熵值法和Bootstrap-DEA模型对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效率进行测度,继而借助双变量LISA模型考察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探析新型城镇化对旅游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动态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效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提升态势,中、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两者分别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以及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异特征。2)新型城镇化和旅游效率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聚类以H-H型、L-L型为主;新型城镇化对旅游效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3)在旅游产业地位这一门槛变量的作用下,新型城镇化对旅游效率的正向影响存在双重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38.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划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羽  刘盛和  蔡建明  兰肖雄 《地理研究》2013,32(7):1220-1230
随着城市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陆续推出。其中,识别城市的腹地范围、促进城市与腹地的协同发展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城市影响范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单一年份的静态研究及单一方法的应用研究为主,缺乏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变分析,更无多种方法综合集成分析。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详细梳理与比较不同理论的差异性基础上,采用引力模型和改进场模型两种方法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市影响范围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细致比较这两种基于不同视角的模型方法在识别城市影响范围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综合集成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希望能为合理选择和运用城市影响范围的分析方法,有效制定区域等级体系规划、城市空间组织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9.
西康群是松潘-甘孜复理石沉积盆地的主体,分布范围广、岩性单调,强烈的构造变形和褶皱叠加导致地层原始的沉积序列、沉积构造破坏殆尽,基于野外露头的沉积学研究较少,巨量复理石的沉积模式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详细研究了川西马尔康-金川县一带西康群典型剖面的沉积构造、砂板比、古流向、砂岩粒度及矿物组成,讨论了西康群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复理石沉积环境属于海底扇扇中-扇端,局部存在砂质碎屑流或等深流的参与和叠加改造;存在两期次的海底扇,其触发机制均为海平面下降,导致三角洲向陆架边缘进积形成海底扇,而随着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复合体的逐渐消耗,沉积物供应量逐渐减小,海底扇的规模及影响范围逐渐缩减,形成两期向岸退积的海底扇沉积。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建造属于受周缘造山带提供多源或线源,多期次叠加的,以细粒浊积体为主的海底扇,海岸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复合体经过二次搬运使得砾级粗粒沉积物进一步破碎,形成中-细粒砂岩及泥岩为主的扇体沉积。  相似文献   
40.
An analytical approach is presented for solving problems of steady, two-dimensional groundwater flow with inhomogeneity boundaries. A common approach for such problems is to separate the problem domain into two homogeneous domains, search for solutions in each domain, and then attempt to match conditions, either exactly or approximately, along the inhomogeneity boundary. Here, we use classical solutions to problems with inhomogeneity boundaries with simple geometries, and map conformally the entire domain onto a new one. In this way, existing solutions are used to solve problems with more complex, and more practical, boundary geometries. The approach is general, but subject to some restrictions on the mapping functions that may be used.Using this approach, we develop 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wo problems of practical interest. The first problem addresses aquifer interaction across a gap in an impermeable separating layer; flow regimes are defined and the interaction is quantified. The second solution represents flow in the vertical plane to a partially clogged stream bed that is partially penetrating the aquifer; the stream bed is modeled as a thin layer of low-permeability silt. Flow regimes for groundwater surface–water interaction are quantified analyti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