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通过对桂林“98.6”连续大暴雨的形势分析,揭示了这次过程的大环流维持机制,暴雨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另外,分析了连续暴雨与低空急流及其非地转风存在的明显内在联系。指出西南涡、低空急流等系统的活动与连续暴雨过程中的雨峰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2.
分析了1998 年8月到1999 年4月中旬桂林发生的秋冬春连旱的特征, 对干旱成因作了分析, 指出各季节中影响桂林的主要天气系统的异常变化和西南低压的增强、环流稳定以及中南半岛高压(脊) 强大是造成干旱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3.
桂林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一年试用后,发现发射机排气系统的设计原理,在桂林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
冼诗盛 《地质与资源》2015,24(2):132-136
从广西“十二五”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找水实例出发,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效果,说明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找水勘查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碳质泥岩、碳质灰岩、硅质岩以及断层构造等复杂地质构造上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完全可以作为类似复杂地质构造地区找水首选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95.
娅怀洞遗址是广西近年又一项重要考古发现,是一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化遗存分为4期,第一至第三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第四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本文以该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研究对象,鉴定其种属、部位、死亡年龄和性别等信息,观察遗存保存状态和表面痕迹,对其进行尺寸和重量测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可鉴定标本数、最小个体数和骨骼发现率的统计,并依据统计结果进行自然环境的复原、人类行为和生业经济的初步分析.遗址出土动物包括软体动物(瓣鳃纲和腹足纲)和脊椎动物(鱼纲、爬行动物纲、鸟纲和哺乳动物纲),计27科19种(属).分析结果显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主要动物,都包括有扁蜷螺科、方形环棱螺、斜口环棱螺、梨形环棱螺、高大环口螺、塔锥短沟蜷、佛耳丽蚌、刻纹丽蚌、三型矛蚌、圆顶珠蚌、河蚬、鲤鱼、青鱼、鳖科、龟科、钝吻鳄科、鸭科、雉科、猕猴、猪獾、野猪、牛亚科、羊亚科和不同体型的鹿科动物等,这表明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附近的自然条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一直都存在有茂密的森林和相对广阔的水域,各种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动物构成始终以哺乳动物纲中的鹿科和猪科数量最多,说明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一直以狩猎鹿科和猪科为代表的野生哺乳动物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也采集野生植物、捕捞水生的螺类、鱼类和爬行类作为食物资源的补充;从保存数量最多的鹿科和猪科骨骼发现率来看,存在有部分长骨骨骼缺失的现象,说明遗址并非先民宰杀肢解动物的主要场所,遗址中的动物多为先民宰杀肢解后带来的;鹿科动物掌/跖骨及与之相连的腕跗部骨骼发现率普遍较高,且要明显高于同时期的猪科动物,可能与先民有意识选择鹿科动物该部位的骨骼来制作骨器的行为有关;大量出土螺类存在壳顶缺失的现象,这应该与先民对螺肉的取食有关,与娅怀洞遗址的年代相当的柳州白莲洞遗址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纵向演变来看,先民对哺乳动物的利用程度是在逐渐增加的,对鱼的利用程度是大幅度减少的,对腹足动物的利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遗址动物群构成的这种变化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生活方式和生业经济选择(定居和农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6.
广西一次强降雨TBB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温(Black-Body Temperature,TBB)等经纬度投影数据(水平分辨率0.1°×0.1°)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应分析2010年5月31日至6月2日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结果表明:TBB比较好的展示了强降雨落区及强度的变化特点,TBB的梯度变化与强降雨的演变有明显的对应关系,TBB梯度突降时,降水随之增强,突升时,降水随之减弱.丰富的水汽从南海源源不断沿副高西侧向华南上空输送,与高空槽引导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对广西上空的强降雨云系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TBB低值区在广西中部暖式切变附近稳定少动,给该地区造成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