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1.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之一,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顶端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北大西洋海域(3°~55°N,15°~40°W)采集的2 112尾大青鲨数据,按不同性别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大青鲨的优势叉长组分别为180~220 cm、190~230 cm,雄性叉长均值显著大于雌性,雌、雄性比符合1︰1;大青鲨叉长-全长、尾凹长-全长的线性关系分别为L_F=0.8008L_T+7.3361,L_P=0.7576L_T–1.8479;北大西洋热带海域(3°~13°N)兼捕的大青鲨群体组成以大个体为主(180~240 cm),冰岛附近海域(48°~51°N)兼捕的大青鲨群体组成以小个体为主(100~210 cm);大青鲨叉长和质量关系式为W_R=7×10~(–6)L_F~(2.9994);大青鲨肝脏为性腺的发育提供能量,成熟个体的肝质量指数显著小于未成熟个体;热带海域兼捕的大青鲨以性成熟个体为主(96.9%),冰岛海域兼捕的大青鲨以未成熟个体居多(77.1%);50%雌性性成熟个体对应的叉长为178.7 cm,50%雄性性成熟个体对应叉长为173.6 cm;雌性怀仔大青鲨的叉长与其怀仔数量线性关系为L_S=0.419×L_F–49.7(R~2=0.3905),幼仔雌雄性比符合1︰1;胃含物中以沙丁鱼和鱿鱼出现频率最高。作者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北大西洋大青鲨的生物学特征,为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评估大青鲨种群资源状态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梦潇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1):90-101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 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解透光层水团的特性及变化, 一方面可为南极半岛海洋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也可为南极磷虾等中上层海洋生物的分布及其致因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3月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的透光层温、盐数据, 本研究梳理了该区域的水团属性和分布。结果显示, 南设得兰群岛北侧较深水区水团垂向结构明显, 由上至下依次为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南侧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威德尔海过渡水特征几乎占据了整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南侧水团结构较为复杂, 包括了威德尔海过渡水、别林斯高晋海过渡水和德雷克海峡水等。阐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复杂的水团结构对于进一步开展南大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尉晓英  段咪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2):226-235
博氏南冰(Pagothenia borchgrevinki)为南极典型的喜冰性鱼种,通常贴近海冰底下生活。博氏南冰耳石形态参数与鱼体外型存在相关性,为了研究其耳石外型特征参数及预测体长,基于体长(SL)范围4.50—17.80 cm和体重(WW)范围1.31—80.79 g的博氏南冰样本,本研究对其耳石形态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耳石外型特征参数预测了该鱼种的体长。结果表明,博氏南冰耳石长(OL)和耳石宽(OW)分别为0.992—2.814 mm和0.744—1.797 mm,耳石重量范围为0.000 08—0.004 48 g。耳石具有明显的基叶和翼叶,耳石边缘较光滑,无明显缺刻。耳石各形态参数值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绝对尺寸不断增加,而相对尺寸逐渐减少,其形态结构的比例基本不变。耳石长(OL)、背长(DL)、背宽(DW)、翼叶长(ARL)、基叶长(RL)、周长(P)与鱼体体长(SL)之间均呈对数关系;耳石宽(OW)与体长(SL)呈乘幂关系;面积(S)与鱼体体长(SL)呈线性关系;耳石长(OL)、背长(DL)、翼叶长(ARL)、周长(P)与鱼体体重(WW)均呈对数关系;耳石宽(OW)、背宽(DW)、基叶长(RL)、面积(S)与鱼体重(WW)均呈乘幂关系;耳石长(OL)与耳石重量(WO)呈乘幂关系;耳石宽(OW)与耳石重量(WO)呈线性关系。耳石宽、背宽和面积对鱼体体长的贡献率较大,且利用随机森林预测鱼体体长的整体效果较好,准确率为93.91%。本研究可为南极鱼类耳石形态研究提供参考,并可根据捕食者胃食物中的残留耳石外型特征预测被食鱼类的体长,为开展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南极海洋保护区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大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区域治理一直为全球其他区域树立典范,而南极海洋保护区(Antarctic Marine Protected Area,AMPA)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AMPA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有关AMPA的文献为样本,融合CNKI...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以及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的兼捕对象之一,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在海洋捕食者与饵料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而目前针对该鱼种的营养特性及其食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的含量及其组成,并进一步探讨特征脂肪酸对食性的指示。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4.8—30.7 cm、质量范围为0.3—250.5 g的威氏棘冰鱼肌肉样本中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16:0,C18:0,C18:1n9c,C20:5n3(EPA)以及C22:6n3(DHA),各类脂肪酸类型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威氏棘冰鱼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不具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并不随着个体的生长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秋冬季威氏棘冰鱼呈现杂食性特性,主要摄食以硅藻为食的生物,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同时对底栖生物和海底碎屑也有一定的摄食,并会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生物。)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兼捕鱼种垂直分布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延绳钓渔获物的垂直分布结构对于评估延绳钓渔业对目标和兼捕种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参考价值。根据2007-2010年间2个航次调查采集的热带大西洋公海海域(05°N~15°N,29°W~41°W)金枪鱼延绳钓主要兼捕鱼种的渔获资料,估算了14种渔获物的钓获深度,包括金枪鱼类3种、旗鱼类3种、鲨鱼类3种、其它鱼类3种、海龟2种。当钓钩上浮率假设分别为15%、20%和25%时,最小估算深度分别为122、114和107m,最大估算深度分别为311、293和275m。叉尾长鳍乌鲂的平均钓获深度最深,海龟类的平均钓获深度最浅。四分位距图(IQR)显示,各物种的深度分布范围变化很大,有些种类之间的深度分布中值虽然相近,但深度分布范围却相差很大。除剑鱼外,其余兼捕物种与大眼金枪鱼的深度分布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而除剑鱼和红棱鲂外,其余兼捕物种与大眼金枪鱼的深度分布函数均有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4种渔获物可以分成3种垂直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