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极盖等离子体云块是极区电离层常见特征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光电离高密度等离子体在对流输送作用下从日侧穿过极隙,通过极盖到达夜侧,已成为共识.日侧磁场重联作用下的极区对流输运过程,在舌状等离子体结构(TOI)"断裂"形成极盖等离子体云块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极区全域GPS/TEC观测数据,结合SuperDARN雷达实测的对流速度,对等离子体云块形成过程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两种TOI断裂形成等离子体云块的发生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对流输运过程在TOI断裂形成等离子体云块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对流形态或局部对流速度矢量急剧变化都可能导致TOI结构不稳定,使TOI结构断裂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航线海冰密集度和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点海冰调查是构成线、面海冰资料的基础,这些资料对于大面积海冰遥感资料的对比研究是必要的。虽然由于海冰时空变化引起一定差异,大面积统计意义上的冰情条件具有正确性。依据2003年7-9月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沿航线进行的船舶海冰调查资料,航空海冰调查资料和浮冰站海冰调查资料,以图表形式归纳总结了航线上的冰情、海冰密集度、厚度剖面和单点厚度值;给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3.
2005年北极冰川首期GPS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二次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针对黄河站附近首次队踏勘选定的两条典型冰川(AustreLov啨nbreen和Pedersenbreen),开展了以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利用差分GPS进行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初步处理了首期GPS监测的数据,并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针对北极冰川特殊的地理环境,探讨了在北极冰川上进行GPS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澳大利亚南极科学数据管理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概述了澳大利亚国家南极数据政策、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实施策略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南极数据工作的发展与实效,并回顾了中国的极地数据管理工作,初步表明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框架是顺利开展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的基础,完全基于Web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对科学项目的管理与研究成果的产出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数据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国家数据政策作引导;需要建立各种相应的数据标准与规范以及基于Web的数据管理、共享与服务平台;当然更离不开一支进行数据管理、服务与技术支持的专业队伍,并通过工作绩效评价系统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其中,为数据(集)编写完整、准确的元数据始终是数据管理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5.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实时航迹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成果,与GI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于2004年11月首次实现了我国南极考察雪龙船航迹的实时跟踪服务,并由“中国南北极信息网”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实时航迹图”使我国南极考察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并为进一步建立“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航线显示系统”做好了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06.
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南极海洋低温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勇  李会荣  陈波  曾胤新 《极地研究》2005,17(2):127-133
从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海水中分离到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的海洋低温细菌BSw10041,革兰氏阴性,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 GN2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BSw1004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菌株BSw10041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 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BSw10041与P.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菌株BSw10041可鉴定为Pseudomonas putida,定名为Pseudomonas putida BSw10041。  相似文献   
107.
东海南部海域夏秋季沿岸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current profile, tide, wind, and wave data for 90 d from July 28 to October 25, 2015. Our results are:(1) The current was mainly a(clockwise) rotating flow, displaying reciprocating flow characteristics,and vertically the current directions were the same throughout the vertical profile.(2) The horizontal current speed was strongest during August(summer) with an average speed of 51.8 cm/s. The average current speeds during spring tides were highest in August and weakest in September, with speeds of 59.9 and 42.8 cm/s,respectively.(3)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exist in average current speeds in different layers and seasons. The highest average current speeds were found in the middle–upper layers in August and in the middle–lower layer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4) The residual current speed was highest in August, when the speed was 12.5–47.1 cm/s,whereas the vertical average current speed was 34.3 cm/s. The depth-averaged residual current speed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were only 50% of that in August, and the residual current direction gradually rotated in a counter-clockwise direction from the lower to surface layers.(5) Typhoon wave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urrents, and even affected the middle and lower water layers at depths of >70.0 m.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cursion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monsoon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08.
以90%海冰密集度为阈值,基于卫星遥感数据,2017-2018年冰季在格陵兰北部识别了两次冰间湖事件,分别出现在冬季和夏季。冬季的冰间湖事件从2018年2月20日持续至3月3日,夏季的事件从8月2日持续到9月5日。AMSR2被动微波的海冰密集度产品表明,冬季和夏季冰间湖事件对应的最低海冰密集度分别为72%和65%。两次冰间湖事件都与格陵兰北部东西气压梯度异常引起的南风加强有关,而气压梯度的异常则与对流层中部极涡的扰动有关。冬季冰间湖事件期间,相对暖和的气温和频繁出现的冰间湖,导致冬季海冰生长不持续,海冰热力增厚较小,这为夏季海冰发生破碎并形成冰间湖创造了条件。南风减弱和新冰生成是冬季冰间湖消失的主要原因。对于夏季的冰间湖,导致其消失的主要原因则是从北部输入的浮冰增加。Sentinel-1 合成孔径雷达产品相对AMSR2被动微波观测产品更加适合于应用到冰间湖事件伴随的新冰生长,这与前者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有关。格陵兰北部是北冰洋多年冰的聚集地,该区域被认为是北冰洋海冰的“避难所”。因此区域在2017-2018年出现罕见的冰间湖事件,对于整个北冰洋海冰的快速减少具有重要意义,也助于北冰洋海冰,尤其是多年冰的消退。  相似文献   
10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8年12月27日正式向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本文主要利用自编软件进行了不同系统卫星组合下的短基线解算试验。结果表明,在小范围区域内(5 km)的短基线,BDS2+BDS3组合定位平面定位精度达3 mm,高程方向定位精度达6 mm;与单GPS定位结果相比,N、E、U各方向分别有28.9%、6.5%、12.2%的提升幅度;与单BDS2定位结果相比,N、E、U各方向分别有34.0%、25.1%、39.6%的提升幅度。GPS、BDS2、BDS3融合数据处理结果N、E、U各方向外符合偏差均在5 mm内。  相似文献   
110.
在沿岸水下地形测量中,高程控制是难点,在远离岸边的区域,不仅布设潮位站困难,而且潮位站水位改正的精度也难以保证,为提高沿岸水域测量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在河口区域的水深测量项目中进行了RTK、PPK、PPP3种模式的同步作业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NSS多模式三维水深测量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水位改正的精度和可靠性。无论测区离岸距离多远,可以同步采用RTK、PPK和PPP的方式进行高程控制,这3种模式的高程测量差值均方差接近0.10m,精度能满足沿岸水域一般比例尺地形测量的高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