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72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51.
宋慧丽  慕芳红  孙燕  华尔 《海洋学报》2021,43(8):139-151
本研究于2015年12月在濒临渤海的大连夏家河子沙滩和濒临黄海的大连金沙滩采集海洋线虫样品,对两处砂质潮间带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处砂质潮间带海洋线虫丰度、优势种、摄食结构及多样性差异显著。夏家河子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592.0±318.9) ind./(10 cm2),金沙滩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54.6±53.8) ind./(10 cm2),显著低于夏家河子。共鉴定海洋线虫43种,共有种13个。夏家河子沙滩海洋线虫优势种为Daptonema sp.1、Daptonema sp.2、Theristus sp.1、Setosabatieria sp.1、Prochromadorella sp.1、Daptonema sp.3、Paracyatholaimus sp.1、Sabatieria breviseta,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主;金沙滩海洋线虫优势种为Oncholaimus sp.1、Chromadorita sp.1、Theristus sp.2, Neochromadora sp.1、Enoplus sp.1、Prochromadorella sp.1,以杂食性或捕食性线虫为主。两处砂质潮间带海洋线虫种数S、丰富度指数d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值均表现为夏家河子显著高于金沙滩。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处沙滩的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间隙水pH、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中值粒径是引起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子,其中,沉积物中值粒径对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最为突出。就两处沙滩潮区差异而言,受沉积物粒径特征及pH的影响,夏家河子海洋线虫群落特征在不同潮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低潮带海洋线虫多样性高于高、中潮带,杂食者和捕食者丰度高,反映其海洋线虫群落结构较复杂。金沙滩不同潮区的环境因子无显著差异,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潮区差异不显著,较为均一。此外,水动力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沙滩差异和潮区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水动力通过影响不同粒径沉积物的沉积影响海洋线虫群落特征;另一方面,水动力可影响线虫的分散性,进而对其潮区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52.
653.
化学防御系统是生物抵御环境中化学胁迫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由长期进化出的一系列基因家族、蛋白和相关反应通路组成。该系统的核心组分包括:(1)受体和配体激活转录因子,其负责感知有毒化合物;(2)生物转化酶,其通过氧化、还原和结合反应使有毒物质的毒性降低,增加亲水性,使化合物更易排出;(3)外排转运蛋白,其负责将外源物质或生物转化产生的代谢物排出细胞;(4)抗氧化酶,其作用是保护细胞免受外部和内部产生的活性氧或自由基的伤害。本综述对动物化学防御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机制进行概述,为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化学防御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4.
海洋原生生物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食物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亚洲沙尘颗粒经长距离输运后沉降入黄海,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在黄海南部海域进行了现场模拟培养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沙尘和P添加对不同粒径、异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早期,P和沙尘的添加都会促进各营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的生长,特别是对10~20μm自养型生长速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在高、低浓度P和高、低浓度沙尘添加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1.39、0.96、0.69和0.47 d-1,分别是对照组的5.35、3.69倍和2.65、1.81倍(P<0.05),表明研究海区为P潜在限制海区,沙尘对原生生物的促进作用可能和P的溶出有关;沙尘对异养型和兼养型原生生物早期是抑制作用。在培养后期,沙尘添加对各类群原生生物的生长以促进作用为主,对2~5μm异养型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在高、低浓度沙尘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84和0.40 d-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6 d-1(P<0.05)。沙尘沉降早期对大粒径自养型原生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会加速富营养海区赤潮的发生,但对异养型的抑制作用会削弱海区物质循环和食物传递的效率;沙沉降对不同粒径和营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的影响会改变黄海南部海区微型食物网的结构,影响原生生物在该海区物质转化和食物产出中的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和生态效应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55.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6.
657.
658.
659.
中国近海区域古菌群落结构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传递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古菌尚未获得纯培养,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古菌参与甚至主导了海洋生源要素循环的关键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研究海洋古菌多样性的主要手段,包括:荧光定量PCR、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宏组学以及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海不同区域(包括辽河口、黄河口、渤海、南北黄海、长江口、东海北部、珠江口以及南海区域)海水及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地区的主要古菌类群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乌斯古菌门(Woesearchaeota)和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等,其生物地理学分布主要受到环境因子和距离因素的影响,且在河口和近海海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边缘海生态系统中古菌群落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0.
毛颚动物又称箭虫,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力代表之一。毛颚动物的呼吸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其丰度会受到水温的调节作用。盐度>25时,毛颚动物种类多丰度低,但也有一些耐高盐的种类可在高盐环境中有高丰度。许多研究表明,海流和海洋锋对毛颚动物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海流可将毛颚动物携至不同水层甚至不同气候带。毛颚动物有迁移现象并呈垂直分布,这与捕食相联系,不同毛颚动物之间遵循空间、时间、食物型分离的生态规则,以减少种间竞争。毛颚动物对其捕食对象的摄食压力较大,此外,还产生可快速下沉的粪粒,在有机物向下输送过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