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376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349篇
地质学   738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51.
《干旱区地理》2021,44(4):906-913
利用2019年6—9月青海省干旱内陆区雨滴谱仪和雨量筒数据,运用物理检验法和统计方法,分析了超高功率集束强声波干预下近地面降雨微物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声波干预下,累计降雨量增加,降雨量增加和减少的场次分别占研究总场次的60.87%和39.13%。平均粒径、液态水含量、雷达反射率因子、雨强和降雨动能等微物理量均值明显增大,雨强和动能增幅最为明显,分别为36.00%和69.20%。(2)声波干预下,平均谱大粒子端(0.8 mm)粒子数浓度增加,且雨强越大,粒子数浓度增加效果越明显。(3)空间分布上,作业中心周边3 km范围内雨强在声波干预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52.
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来10 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研究主题。本文系统解析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总结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圈理论,进一步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智能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从方法上将特大城市群地区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建立同一标准化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型—多情景环境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集成技术方法、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方法,构建多尺度—多技术—多智能体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框架,按照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寻求主控要素—辨识耦合关系—揭示胁迫机制—发现耦合规律—筛选调控变量—求解临界阈值—进行调控试验—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实现国家目标这样一条技术路径,提出解 决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本文旨在为特大城市群地区由问题集中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53.
王浩  袁强  孟震  龚家国 《水科学进展》2016,27(6):849-857
在明渠中开展不同水流条件下低强度均匀沙平衡输沙试验,基于灰度相减方法分析整个床面推移质运动特征,以探寻紊流结构与推移质运动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受水槽横向方向水流强度分布特征影响,推移质运动概率从水槽中线到两侧壁逐渐变小,且基本呈对称分布;②在紊流相干结构作用下,推移质床面在紊流低速条带区形成凸槽,高速条带区形成凹槽,推移质运动概率沿水槽横向方向存在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区;③随摩阻雷诺数增大,相邻两推移质运动高概率区域的间距值变化范围为0.13~0.24倍水槽宽度,其值随摩阻雷诺数增大而增大;④不同水流条件下,推移质运动高概率区域间距值约为水深的2倍,这与流向涡模型吻合,表明流向涡是诱导床面出现凹凸相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4.
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河流广泛分布的控制性河床结构,泥沙输移过程中大颗粒碰撞阶梯关键石块,使其发生位移,强烈影响阶梯-深潭的稳定性。以单个阶梯-深潭的关键石块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碰撞对阶梯-深潭的影响,量化来沙中大颗粒碰撞作用并改进稳定性理论模型,利用新模型分析阶梯-深潭的临界条件和破坏机制。来沙颗粒对关键石块的碰撞作用受自身粒径、运动速度和阶梯下游冲刷程度影响且皆为正相关关系。颗粒撞击减小阶梯失稳临界流量,且参与碰撞的石块粒径越大,减小作用越明显。当η> 0.55时(η=D1/D,D1为碰撞石块粒径,D为关键石块粒径),临界流量下降幅度达到50%以上,表明来沙中卵石漂石对阶梯-深潭稳定性发挥主要影响。山区河流发生低频率洪水或滑坡泥石流,向下游河道输运大粒径石块并与阶梯碰撞,显著增大转动合力矩并降低失稳临界流量,使得单个阶梯-深潭更易达到临界条件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955.
城市与区域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顾朝林  张悦  翟炜  管卫华  李强  赵娜  刘晨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433-1446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城市与区域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理模型和模拟方法、单个城市增长和动力系统研究、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模拟研究、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以及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等。主要结论为:1950年以前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主要采取时间序列预测法,依靠历史资料的时间数列进行趋势外推研究;1960-1970年代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人口统计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研究;1970-1980年代,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发展了诸如交通、人口、土地等专业模型,展开对城市与区域问题的深入分析;1990-2000年代,研究数据的获取手段得到极大的改善,利用数据模型、地计算分析、模拟预测等分析手段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由于空间数据挖掘的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和巨型模型系统开始进入城市与区域研究领域,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56.
MODIS数据水体识别指数的识别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不同水体指数对MODIS数据进行水体信息识别,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水 体指数(CIWI)是较理想的水体识别指数。若以反射率计算,并以0为判别阈值,则该指数的提取常数C的最佳取值为-0.85。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MODIS数据还不太适合用于小型水体的识别。  相似文献   
957.
降雨时空分布信息缺失是影响洪水预报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雨量站点稀疏的山区,站点观测的降雨信息难以充分地表征山区降雨的空间差异.本文针对长江三峡区间,利用雨量站点观测值来校准雷达测雨数据,并作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降雨输入,借助水文模拟结果综合评价雷达测雨数据的适用性.两个示例小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雨量站而言,雷达估测的降雨信息更能体现降雨的空间变化,它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相结合,是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8.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拟及径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冰  杨大文  刘志雨  朱传保 《水文》2008,28(3):40-45
针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依据100m网格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GBHM原理,构建了3km网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采用次网格参数化方法处理了网格内水文参数的非均一性,并完整地模拟了1960~1998年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河道的径流过程,并可根据模型模拟的结果分析流域径流等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59.
浅水流动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浅水流动的阻力特性,专门设计了一个试验模型,其规模较大,测量设施齐全。通过多种流量和加糙条件的试验得出:加糙密度将直接影响水流的阻力,小流量时的阻力系数变化明显,随流量的加大,加糙的影响逐渐减弱;阻力系数随相对粗糙度的加大而增加,不受流量变化的影响;表面流速分布均匀,其平均值与断面平均流速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960.
长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流河是冲积平原河流中的重要河型之一,曲流河的河道演变对冲积平原的建设与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处江汉平原的长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矶段河道是最典型的曲流河段,其曲流河道的几何形态和变化过程较为复杂,对该段河道演化过程的研究在河流的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表明长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矶河段的曲流河道演化在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情况下,该河段河道的演化仍然维持曲流河特征。受大洪水的切滩作用及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3个分流口对洞庭湖的分水分沙的影响,该段河道的演化过程较为复杂。自然裁弯取直和人工裁弯取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河道演化的进程,但由裁弯取直及上游水利工程引起的纵坡降增加产生的冲淤变化将会维持河道的稳定,同时在该河段实施的护岸工程也会抑制河流的横向侵蚀,曲流河段河道演化进入自调整和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