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23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杨洋  孙群  杨敏  吕雯瑾 《海洋与湖沼》2018,49(3):481-489
基于AVISO卫星高度计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方法,对1993—2015年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海水温度比容效应和ENSO过程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变化成因。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低,夏秋季较高,且SSH极值滞后海水温度极值月份一个月出现。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整体为北低南高,由于海区水深和水文动力过程的影响,不同季节SSH空间分布区域性强。在23年间,海平面高度平均线性上升速率为2.82mm/a,具有1a、2.2a的特征变化周期。EOF分析三个主要模态依次反映了海水温度比容效应的季节变化、水动力过程的季节变化和ENSO事件的年际变化对东中国海海平面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2.
无人机高精度航测技术迅速发展,使数据获取效率以及数据获取精度大大提高。采用固定翼无人机平台ZW-3B低空无人机及与之配套的载荷、地面控制设备,在飞行前对设备进行测试和航线规划、采集测区信息,对现场勘察后采集了研究区域范围内的野外数据,获取了该区域范围满足精度要求的影像资料和数据信息。通过Pix4Dmapper软件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获得初图,然后对数据做镶嵌线编辑等后期工作,最终获得了1∶1 000DOM成果图,分析了其精度,所得影像满足精度需求。该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更加安全简洁,获取的数据精度高,最终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数字正射影像的制作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43.
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描述了陆相浊流沉积体系的概念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特征、储集性能、识别标志,其目的是提供一个概念格架,指导应用物探资料对陆相浊流沉积进行识别、解释和工业制图。  相似文献   
244.
湍流扩散过程导致的硝酸盐垂向输运对海水表层的浮游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力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夏季黄、东海水文环境、硝酸盐浓度和湍动能耗散率的同步、原位数据,分析了海域温度、盐度和硝酸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含量丰富的黄海冷水团、长江冲淡水、东海北部底层混合水与黑潮次表层水是影响研究海域硝酸盐分布的主要水团。利用垂向湍扩散硝酸盐通量公式,计算了三个选定断面上的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其高值区与湍流扩散系数的高值区的位置基本一致。针对存在明显硝酸盐跃层的站位,计算得到跨硝酸盐跃层的垂向通量FND的范围在-9.78—36.60mmol/(m2·d)之间,在黄海冷水团区,夏季温跃层限制了该区营养盐向近表层的湍流垂向扩散;东海北部底层混合水区,湍流垂向扩散向上层补充了大量硝酸盐,促进了跃层之上浮游植物的生长;黑潮次表层水影响海区,夏季中层水体混合较弱,跨跃层的垂向通量也普遍偏低。开展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的计算与分析,对进一步明确营养盐的输运机制有着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45.
赵紫涵  宋贵生  赵亮 《海洋学报》2020,42(10):144-154
溶解氧(DO)是海洋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近岸海域低氧情况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2017年5?9月秦皇岛外海区域的观测调查,探讨了该海域低氧与酸化的形成机制并计算了月平均耗氧速率。结果表明,5月秦皇岛外海水体混合较为均匀,表、底层DO浓度一致,均大于8 mg/L;6月开始形成密度跃层,与此同时底层DO浓度和pH开始下降;8月底层呈现明显的低氧和酸化状态,DO浓度下降至2~3 mg/L,pH下降至7.8以下;9月随着层化消失,底层水体DO浓度和pH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DO和叶绿素a (Chl a)以及pH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说明秦皇岛外海区域的低氧发生过程主要为局地变化。同时表明DO浓度和pH主要受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有氧分解的影响。通过箱式模型计算得到2017年6?8月密度跃层以下水体及沉积物耗氧速率为951~1193 mg/(m2·d)[平均为975 mg/(m2·d)]。综合来看,水体分层是秦皇岛外海低氧和酸化发生的先决条件,跃层以下的有机物分解耗氧则是底层水体发生低氧和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6.
黑潮入侵对南海东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Kuroshio intrusion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NSCS, 14°–23°N, 114°–124°E), one targeted cruise was carried out from July to August, 2017. A total of 79 genera and 28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mainly including Bacillariophyta(129 species), Pyrrophyta(150 species), Cyanophyta(4 species), Chrysophyta(3 species) and Haptophyta(1 species).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 2.14×10~3 cells/L, and Cyanobacterium was dominant species accounting for 86.84% of tota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Cyanobacterium were obviously various along the flow of the Kuroshio, indicating the Cyanobacterium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the Kuroshio. Therefore, Cyanobacterium could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influence of Kuroshio intrusion. In addition,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ere nitrogen, silicate, phosphate and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However, the variability of these 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study water was similarly induced by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circulations. Based on the cluster analysis, the similarity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surprisingly divided by the regional influence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which indicated Kuroshio intrusion regulates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NSCS.  相似文献   
247.
商晓梅  孙军  信业宏  张珊 《海洋科学》2020,44(5):149-155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硅质壁的存在使其成为了海洋生物硅的最大贡献者,而且成为海洋碳汇的主要来源。因此,硅质壁形成机制的阐明至关重要。硅酸盐转运是硅藻硅质壁形成中的关键,阐明其转运机制对建立硅藻代谢途径模型和进一步理解硅藻在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硅酸盐转运子(silicate transporter,SIT)是硅藻中参与硅吸收或转运的一类膜蛋白,因其重要性及多样性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硅藻中SIT的分子特征、分子机制、功能多样性及进化关系,为SIT转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8.
本研究利用三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型模拟了大气氮沉降对南黄海主要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实验区分了不同季节大气氮沉降的贡献。模拟结果显示,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大了南黄海表层溶解无机氮的浓度,近岸海域增加量较大,可以达到3.0 mmol/m^3,且由近岸海域到黄海中部海域有明显的递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岸海域无机氮来源众多,导致浓度较高,大气沉降的氮不会被浮游植物生长吸收,出现氮累积。大气氮沉降明显促进了黄海中部春季表层水华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两个重要初级生产过程,春季表层叶绿素增加量最大,可达0.20 mg/m^3,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浓度增加最显著,可达0.10 mg/m^3,分别约为峰值浓度的10%和6%。不同季节大气氮沉降对初级生产过程的贡献不同,冬季氮沉降可以存留下来影响春季水华过程,但作用小于春季氮沉降;夏季,由于水体层化较强,本季的氮沉降对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冬季氮沉降的影响大于春季和夏季的氮沉降。同时,大气氮沉降也促进了氮循环的各个过程,包括浮游植物生长吸收、呼吸释放和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249.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油泄漏是海洋环境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海洋石油污染物的来源、转化过程、降解机理和影响生物降解因素等方面,论述了生物技术对泄漏入海的石油类污染物的处理技术经验,以及国内外对于生物修复海洋石油污染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0.
小型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型底栖生物及其作为生态监测生物的优点,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小型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小型底栖生物是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指示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