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31.
受水深、海况、地貌、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深水地震资料具有"Jitter"现象、子波变形、噪音多样、多次波发育、速度敏感、各向异性显著等特点。系统分析深水地震资料特征,总结深水地震资料规律与差异,分析研究综合静校正、子波精细处理、高保真噪音衰减、组合压制多次波、高精度速度分析、各向异性偏移等关键技术,形成深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2.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因素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对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和精细的沉积解释。从温压、沉积、构造等方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主控因素,认为:BSR上部附近处于水合物稳定温压范围内;粗粒沉积物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在含水合物层段内,孔隙度与天然气水合物饱合度成正比关系;滑塌体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相带;气烟囱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断裂系统可为富含甲烷流体向上运移提供通道,并在其上部滑塌体富集成矿。因此,神狐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优越条件,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33.
北部湾盆地T60不整合是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且形成于盆地由断陷进入坳陷的转换阶段.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析,揭示位于盆地中部的乌石凹陷在该时期(T60)不整合发育明显,且剖面类型多样.依据不整合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可划分为平行?削截不整合、超覆?削截不整合、平行?褶皱不整合等8种不整合类型,且在平面上削截类不整合的分...  相似文献   
134.
随着南海西部海域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多的砂砾岩油气藏被发现。但由于研究区域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因此,孔隙度基本相同的储层之间渗透率差别很大,并且低渗砂砾岩储层的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针对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砂砾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电性的影响,总结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从宏观上看:受近物源的控制,快速堆积的碎屑杂基充填孔隙,储层渗透率表现为低渗特征;由于溶蚀作用改善了孔隙,远物源孔隙连通性较好,渗透率表现为中高渗特征;而压实作用较为强烈的储层则表现为特低渗特征。从微观上看,岩石平均孔喉半径是渗透率的重要内在控制因素。依据不同的沉积环境及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流动单元分析法,将砂砾岩储层细分为三大类,从而建立了三大类砂砾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并采用最能表征储层储集性能的补偿密度、补偿中子、泥质体积分数、地层流动带指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Fisher线性判别模型。结果显示,流动单元法所建渗透率模型最终预测渗透率相对误差基本保持在50%以内,比传统孔渗模型方法精度更高,在研究区域更具有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水深数据和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刻画。研究结果显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呈NEE向分布于长昌凹陷中央,峡谷具有相对笔直的通道,较为狭窄,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V型”形态,两侧发育陡峭的峡谷侧壁;东段峡谷的内部充填沉积物由滞留沉积体、块体流-席状砂复合体、浊流沉积体和垮塌沉积体构成,垂向上显示出多期的形成演化过程。形态特征和充填结构表明,盆地东段峡谷主要受到该区域古地貌特征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于晚中新世早期的长条状负地形为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限制了盆地东段峡谷的形态特征,该地貌特征将持续影响峡谷内部的沉积物输送和堆积样式。更新世以来充分的沉积物供给在陆架坡折处形成了大量的陆坡峡谷,沉积物以垂向输送的方式沿着坡降向下运移,在下陆坡位置形成现代深水扇,并被现今中央峡谷的头部区域所捕获,在地貌特征的限制下,沉积物将发生转向输送,沿着盆地东段峡谷的走向,自西向东发生轴向运移。盆地东段构造控制型峡谷是造成琼东南盆地东西部中央峡谷体系在形态和充填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原因。研究区内3种不同的现代沉积物输送方式,对于更好地理解盆地西部沉积物运移和西段峡谷的形成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指示和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36.
综合利用沉积学、岩石矿物学、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对研究区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上寒武统可以划归为1个二级层序和5个三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时限范围内,浅水相区经历了由局限台地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坪的沉积演化,斜坡过渡带则经历了由台地边缘→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的演化,研究区东南部的深水相区则由深陆棚→盆地→浅水陆棚组成。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中沉积的颗粒白云岩、叠层石礁以及晚期高水位体系域中形成的溶孔白云岩、岩溶角砾白云岩的层位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7.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不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陆缘盆地,如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而且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存在明显的非同步性。这些陆缘破裂过程与南海扩张作用过程呈现明显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南海扩张时期南海南、北大陆边缘均形成了一系列裂陷盆地,然而,南海南部、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时间不同,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23 Ma或21 Ma,而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15.5 Ma,显然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结束时间明显早于南部大陆边缘盆地。南海扩张停止后,南海南、北部陆缘仍表现出明显差异,北部陆缘仍以伸展作用为主,晚中新世以来出现快速沉降幕,而南海南部陆缘则以挤压作用为主,且其挤压时间及强度呈现南早北晚的特点,即南部曾母盆地明显早于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南海南、北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构造转型差异变化,为新生代南海扩张的迁移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以推断南海不同期次海盆扩张可能存在向南的突然跃迁。因此,本次研究梳理出的南海不同陆缘盆地张裂伸展的非同步性可为南海洋盆扩张演化过程解释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8.
北部湾盆地是南海北部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该地层受控于复杂断裂体系,因此,其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展布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岩心-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分析了该区断层活动性及其空间展布、沉积物源体系及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等,继而探讨了构造-沉积相互制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三段沉积时期该区为非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物源来自于企西隆起,总体表现为近物源、分选差、相变快、断块分隔性较强的牵引流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沉积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流三段沉积时期发育的6条NE向、EW向正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差异控制了该区沟谷相间的古地貌特征、物源水系的分布及物源推进距离,导致浅水三角洲内各分支水道差异性明显;其中乌石F3、F4两条断裂控制的断沟地势平缓,水下分流河道推进较远,是该区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9.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ZJ1-2L储层以滨海临滨环境的沿岸砂坝和下临滨席状砂沉积为主,该区钻井分布少、典型地震相标志少,储层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减薄至小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砂体边界的确定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实施。面对常规储层预测技术手段受限的问题,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思想,首先用分频解释技术确定了等时沉积参考面,并通过Wheeler变换,在研究区层序地层等时格架的基础上制作了一系列地层切片,通过对地层切片的解释及域演观察识别出了砂体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分频反演技术,精细刻画出了ZJ1-2L油组砂体平面分布范围。开发实施结果表明,该技术刻画的砂体范围与实钻结果有很好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40.
对欧洲500HPA高度场数值网格产品资料作车比雪夫多项式的正交展开,基于其典型场系数,提出一种因子优化试验方案.经回报和预报结果表明:非线性预报因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对预报推论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入选因子的天气物理含义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