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38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64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洋钴结壳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钴结壳资源是一种生长在海山上的海底矿产资源,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日益深化,分布在海山上的钴结壳已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陆地矿产资源在资源评价理念、评价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选择计算方法和建立理论模型时必须针对大洋钴结壳资源这一特殊矿床特别对待。根据大量实践研究工作,系统扼要地介绍了大洋钴结壳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论述了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地质统计学(克里格法)、神经元网络分析、分形方法以及进行钴结壳资源评价的资源量计算方法等的原理,并对实现双边界指标(边界品位、边界厚度)条件下的钴结壳品位-厚度-吨位分析的《大平洋钴结壳资源动态评价系统》软件开发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92.
结合海底地热流探测设备工作环境的需要,介绍了深海耐压仪器舱的设计过程,重点解决了耐压、水密和防腐蚀三个问题,并进行了压力试验和海上试验,能够满足4000m水深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93.
E.  V.  Shipilov  韩冰 《海洋地质》2010,(1):44-59
在重建泛大陆裂解和北极地球动力系统演化框架中研究扩张盆地形成的时间序列。通过本研究可识别出扩张盆地形成的3个时空独立的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一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作为美亚海盆构造组分的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演化,它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形成,至今在格陵兰海及欧亚海盆仍在活动。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表明,在加拿大海盆形成之后,北极地区脱离了古太平洋地球动力的影响,以扩张、俯冲、弧后盆地形成以及碰撞相关的过程等为特征。伴随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扩张系统向北延伸,马卡罗夫海盆形成,标志着北大西洋的大洋机制的开始(包括典型的陆间裂谷、慢速与超慢速的扩张、陆块的分离、原始盆地扩张中心的消亡、扩张轴的漂移、新的扩张脊和扩张中心的形成等)。上述表明,从。大地构造角度来看,北冰洋事实上是混合的大洋,也就是复合的异源大洋。北冰洋的形成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空间并列的地球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加拿大海盆的古太平洋系统,在晚白垩世完成其演化,马卡罗夫和欧亚海盆的北大西洋系统取代了古太平洋系统。与传统观点不同,认为挪威-格陵兰盆地北部的不对称形态是北大西洋两次扩张的结果。第二次扩张中心Knipovich脊始于渐新世一中新世之交,该过程导致Hovgard陆块裂离巴伦支海。泛大陆及其劳亚大陆部分的裂解,伴随着在两侧形成新的扩张盆地,是阶段性的过程。在晚白垩世之前(第一阶段),泛大陆在古太平洋-侧裂解形成加拿大海盆-美亚海盆的一部分(北冰洋形成的第一阶段)。从晚白垩世开始,裂解活动来自北大西洋一侧,导致格陵兰从北美分离,形成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系统(北冰洋形成的第二阶段)。新生代以第二扩张轴的发展为标志,形成挪威-格陵兰海和欧亚海盆(北冰洋形成的第三阶段)。本段扩张中心至今还在活动,但速率极低。  相似文献   
994.
海底热流是在天然气勘探中认识沉积层热状态、推算沉积层地温分布的重要参数之一。MTL是国内首个成功应用的地热流探测系统,可同时进行沉积物地温梯度测量和沉积物取样,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和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本文就MTL地温梯度探测系统的组成、主要技术指标及海上作业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95.
南海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海在新生代经历过两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洋盆.南海北部和南部原来都是被动大陆边缘,但北部在晚新生代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了碰撞,使陆缘遭受到北西向挤压,在陆缘上产生了北西向左旋走滑活动,我们命名此次构造活动为东沙运动;南部陆缘在早中新世末由于南移的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发生了碰撞,加上此时北移的菲律宾海板块在明都洛岛地区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以及南部的东南苏拉威西地块与西北苏拉威西地块发生碰撞,在南海南部产生了挤压构造,我们命名此次构造运动为南沙运动.这两次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改变了南北陆缘的性质,北部陆缘有人因此称之为准被动陆缘,而南部陆缘的南部则变成了挤压边缘.南海南北陆缘在晚新生代受到的挤压活动,对油气成藏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挤压活动有利于流体的流动,进而在适当的地方形成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996.
琼东南盆地气烟囱构造特点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气烟囱是由于天然气(或流体)垂向运移在地震剖面上形成的异常反射,是气藏超压、构造低应力和泥页岩封隔层综合作用而形成。气烟囱在形成过程中携带大量富含甲烷气的流体向上运移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其形成之后仍可作为后期活动的油气向上运移的特殊通道。在中中新世后,气烟囱是琼东南盆地气体向上运移的通道。地震识别出的似海底反射(BSR)分布区存在大量的气烟囱构造,通过速度、泥岩含量、流体势等属性参数及钻井资料,判断该烟囱构造为有机成因的泥底辟型烟囱构造。  相似文献   
997.
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地震调查导航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工作进展到需要实施钻探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合物识别的准确度,精确描述水合物矿体的外部形态及展布特征,获取矿体准确的位置信息,必须要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在水合物调查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单源单缆准三维地震的特殊性,通过对定位网络配置、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技术方法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定位精度并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水合物的获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8.
太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的的正断层和逆断层,而少量断层呈近EW或SN向。对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特征及样式分析表明,断裂的活动期次可分为4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层、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始新世伸展正断层和新近纪正断层。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其东部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晚侏罗纪开始,洋壳俯冲在东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伴随着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太阳盆地发生NNE—SSW向的拉张;晚白垩世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性拉张变为区域性NNW—SSE向挤压,太阳盆地的一系列NW向逆断层形成;在始新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作斜向减速俯冲,导致太阳盆地遭受NWW—SEE向拉张作用,再次断陷;渐新世末期,受喜山运动第Ⅱ幕的影响,太阳盆地发生再次的构造反转,形成一系列的小规模断层。  相似文献   
999.
地震采集技术在野外地震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三维地震调查方法的研究。其中对潮期和羽角的研究能够给三维地震调查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潮期预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作业海域潮位数据的分析,预测一个较长时间段之内(一个月以上)潮汐变化规律",因此,通过研究,可以选择最佳作业时机进行野外采集,为"航次计划"提供基础数据,降低采集费用、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沉积物热导率是计算海底热流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以TK04热导率测量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内热导率测量原理、样品热导率测量的各个环节,包括样品准备、测量流程、测量数据质量评估与校正等,以及沉积物原位热导率的计算,以为油气资源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及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高精度的海底热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