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18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0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61.
为实现定量判别宏观煤岩类型分布特征,依据煤层气参数井煤岩描述结果,利用不同宏观煤岩类型在测井响应特征的差异性,建立宏观煤岩类型指数(HMLZ)。通过该判别方法完成SZB区块30口井宏观煤岩类型定量识别及验证,进一步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实现宏观煤岩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的三维可视化。结果表明HMLZ>20.0为光亮煤;10.0相似文献   
162.
随着中国近海浅层(新近系为主)勘探程度日益增加,中深层(古近系为主)特别是始新统和渐新统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针对中国近海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溶蚀作用规律尚缺乏系统研究.基于大量新钻井、物性数据及多种分析测试等,以辽中凹陷、西湖凹陷和白云凹陷为靶区,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古近纪碎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类型,分析并总结了其溶蚀作用规律.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古近纪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同一凹陷不同构造的岩性差异明显,不同层位石英、岩屑含量略有变化;储层物性主体为中低孔-低渗,中-高孔渗储层主要发育在辽中凹陷沙一-二段和白云凹陷珠海组上段;孔隙类型均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仅在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北侧、辽中凹陷沙四段和白云凹陷珠海组上段较为发育.溶蚀作用整体以酸性流体对长石、连生方解石和部分岩屑的溶蚀为主.辽中凹陷不同构造溶蚀作用差异明显,受浅埋深火山岩母岩与中深层刚性母岩控制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显著,而西湖凹陷西斜坡平湖组一段-平湖组三段则为早期连生方解石溶蚀,白云凹陷溶蚀作用主要为长石的高岭石化和高岭石的伊利石化.研究旨在为中国近海古近纪碎屑岩储层...  相似文献   
163.
渤中26-6油田太古界潜山储层品质受风化程度与裂缝发育共同控制,为实现储层评价与储量动用,形成基于断-貌双控的太古界潜山储层综合预测技术.潜山上覆地层时代关系与沉积厚度决定了潜山风化剥蚀程度,基于此通过古地貌恢复实现储层风化程度平面分区.印支期形成的近东-西向高角度断裂与印支至喜山期长期活动的边界正断层对油田裂缝发育起重要控制作用,基于Radon变换与蚂蚁体技术实现裂缝发育平面预测.以风化程度平面分区为低频,裂缝发育平面预测为高频,利用高阶小波变换技术实现高、低频信息有效融合,综合表征储层品质.基于融合属性将储层划分为I类、II-1类与II-2类,I类储层品质最佳,为东营组地层沉积之前太古界潜山持续出露同时裂缝带发育区域. II-1类储层品质次之,为沙河街组地层沉积之前太古界潜山持续出露同时裂缝带发育区域. II-2类与II-1类储层品质接近,为东营组地层沉积之前太古界潜山持续出露但裂缝带一般发育区域.分类结果与测井及测试资料认识吻合,指导建立了油田储量动用策略,证实基于风化及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开展地震储层预测,并基于属性融合方法实现结果综合的太古界潜山储层技术思路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4.
由于渤中19-6气田潜山裂缝性储层的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很强,且制约产能的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从而造成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综合岩心、测井、地质等资料分析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特征,并基于CT扫描实验定量表征裂缝,研究裂缝微观特征,形成了以裂缝渗透率为核心的一系列裂缝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模型,大幅提高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渗透率主要由裂缝的长度、宽度及连通性控制,与孔隙度的大小无明显关系,可以通过斯通利波反演的总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之差计算得到,其中基质渗透率计算的相对误差为28.50%,总渗透率计算的相对误差为15.56%;综合考虑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渗透率、裂缝纵向连通性和有效厚度,建立了渤中19-6气田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模型,其中裂缝渗透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决定了潜山裂缝性储层产能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5.
基于C30重排藿烷(C30DH)和C30藿烷(C30H)热稳定性差异,研究了C30DH/C30H作为油气运移方向和充注途径的可行性.结果发现:C30DH结构稳定性高于C30H,C30DH/C30H参数具有成熟度属性;同时对比分析C30DH/C30H参数与咔唑类参数的相关性,认为两者之间正相关性明显,表明C30DH/C30H参数不仅是良好的热成熟度参数还是良好的石油充注运移参数.M油田位于Fula凹陷东部,M油田原油为弱氧化-还原、淡水-微咸水环境下低等藻类与高等植物混源生成,属于同一族群原油.利用C30DH/C30H参数示踪Fula凹陷M油田石油充注方向,油气运移途径主要为自北向南,同时还发育自西向东的运移途径;咔唑类参数也验证了C30DH/C30H参数示踪油气运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C30DH/C30H参数是示踪石油充注途径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66.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砂层组或小层级别的砂岩储层内部构型剖析与表征逐渐成为储层研究的重点。在少井条件下充分挖掘地震资料信息,建立储层内部结构特征的地震响应关系,发展"以地震信息为导向,井震联合"的方法,成为海上油田储层构型研究的有效途径。通过井点处曲线形态、砂体厚度、垂向高程差异等信息对砂体期次的刻画,以及结构类敏感地震属性对砂体边界的预测,开展复合砂体的垂向分期与侧向划界,能够实现储层构型的剖析。结合海上油田的资料基础和开发特点,形成一套储层构型的结构和成因表征方法:分析沉积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的控制机理,构建沉积模式;优选敏感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内部结构;标定井震资料的地质含义并转化为合理参数;综合多信息编制地质图件。  相似文献   
167.
Geochemical and detrital zircon U-Pb dating data for drilled sediments from the Baiyun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monstrate a change of sedimentary sources from the Oligocene to the Miocene.Zircon ages of the pre-rift Eocene sequences are dominated by Yanshanian ages with various peak values(110–115 Ma for U1435 and L21; 150 Ma for H1), indicating local sediment supply from the pre-existing Mesozoic magmatic belt. For the Oligocen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show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sediment supply from the paleo-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 as also confirmed by the multimodal zircon age spectra of the Lower Oligocene strata in Well X28. By contrast, a positive Eu anomaly characterizes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indicating potential provenances from intermediate to basic volcanic rock materials. The Baiyun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Oligocene contributed to a large-scale subsidence in the deepwater area and also a northward retreat of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leading to deepening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basin. As a result, all the detrital zircon ages of the Upper Oligocene strata from Wells X28, L13, and L21 share a similar distribution, implying the possible control of a common source like the Zhujiang River. During the Miocene, whereas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area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and those in the southern deepwater area continued to be affected by basic volcanic activities, the Dongsha Uplift could have contributed as the main source to the eastern area.  相似文献   
168.
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平衡剖面恢复的运动学参数,利用构造应力数值模拟技术,对渐新世花港期西湖凹陷中北段和东部的构造变形与物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东西向挤压在中新世玉泉期最为强烈,其次为花港期;花港期,由南向北水平缩短率逐渐变大。福江凹陷在花港期存在巨大基底裸露区,为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钓鱼岛隆褶带之上广泛发育花港组,厚度从南向北逐渐减薄,地质趋势法恢复的北部剥蚀厚度达1 700m。花港期冲绳海槽还未形成,钓鱼岛隆褶带与东海陆架外缘隆起连在一起,接受来自东侧的物源供给。数值模拟结果为西湖凹陷北侧、东侧物源的存在提供了构造变形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内发育以轴向水系为主,多向物源供给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9.
以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利用区域地质、地震以及钻井资料,对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海上坎宁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以及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陷期、克拉通边缘坳陷期、被动裂陷期和漂移期4个演化阶段,主要充填了中生界沉积地层。目前,已证实发育2套生储盖组合,已发现油气均集中在三叠系含油气系统中,平面上仅在Bedout坳陷内分布。盆地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表明,Bedout坳陷以及Rowley坳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0.
现今地温场是构造活动、岩石圈热状态的综合反应,对研究盆地的区域构造演化、深部岩石圈结构和评估油气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表征沉积盆地热状况的两个基本参数。虽然我国大陆地区地热数据较丰富,并已经过四次系统汇编,但中国海及邻区盆地地热数据报道较少,且未经过系统整理。本文基于近年来新增的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研究区810个地温梯度数据,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期刊的地热数据,在此基础上,首次系统整理了中国海及邻区盆地地温梯度数据和大地热流数据,绘制了其等值线图,分析了研究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及邻区盆地平均地温梯度43.2±25.7℃/km,平均大地热流74.4±26.6 mW/m2,多数盆地平均大地热流高于65 mW/m2,属于“热盆”;地温场分布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两带性”,其中近岸带较冷,远岸带较热;研究区现今地温场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整体上是太平洋板块等多板块作用下岩石圈伸展减薄的结果,局部地区的热异常可能与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泥-热流底辟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