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1.
青海祁连下柳沟铜铅锌矿床位于北祁连走廊南山南坡一带,是北祁连地区较为重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黑茨沟组酸性火山岩中,受NW向断裂构造和地层控制,产状随地层变化而变化。本次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入手,再对区内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矿环境,从而对本区下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可知,下柳沟地区矿体形态复杂,矿体沿走向、倾向品位及厚度变化均较大,主要呈似层状、条带状、网脉状、透镜状等产出,矿石组合以铜铅锌矿石和铅锌矿石为主。通过对闪锌矿中Zn、S、Cd、Fe、S、Co、Ni等元素含量的分析,表明本区矿床为火山喷气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通过黝铜矿电子探针分析可知,本区目前揭露的仅为矿体的中上部,深部可能还存在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2.
3.
柳弯区铅锌铜多金属矿床是北祁连地区较为重要的VMS型矿床之一。由于本区地质背景复杂,矿体受后期构造改造严重,矿体分布规律难以掌握,一直未能取得找矿突破。笔者结合最新勘查成果,对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特征进了分析,总结了矿区矿化带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矿物成分及伴生关系、围岩蚀变特征等;对本区矿床控矿条件进行了讨论,并和国内外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分析。本区成矿明显受地层、构造及变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在柳弯区35线以西,矿体主要控制高程为3 000~3 500m;而柳弯区35线以东,矿体主要控制高程为2 700~3 000m。矿体向深部仍未圈闭,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柴北缘开采矿区煤矸石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得到研究区煤矸石矿物组成、化学组分、微量元素、热值等信息,指出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伊利石、高岭石、云母,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微量元素中Ga,Zr含量均超过伴生有用组分要求,具有回收利用价值。对照煤矸石利用技术要求,提出研究区煤矸石可用于制砖、烧制陶粒、生产水泥、发电、配制加气混凝土,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八宝山盆地作为高原页岩气成藏特征探索的典型区域之一,对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的研究程度很低,不足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勘探价值。基于岩性观察及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资料,对该区三叠系页岩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三叠系八宝山组页岩成岩作用共有6类:压实、胶结、黏土矿物转化、交代、溶蚀及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综合有机质成熟度、岩石热解最高峰温、伊蒙混层比中蒙皂石占比、黏土矿物组合、孔隙类型等指标得出:研究区页岩处于中成岩B期-晚成岩阶段。结合各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研究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易于造成孔隙度的减小,溶蚀作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易于孔隙度的增大,而交代作用对孔隙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锂被称为 21世纪改变世界的“绿色能源金属”和“白色石油”,其战略意义显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锂的开采和加工方式存在高能耗、高化学品消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发出一种基于 3D多孔纤维绳的卤水提锂新技术,可以大幅减少锂生产所需的土地和时间。文章对该技术的原理、优点进行了评论,同时与我国科研人员独创的“太阳池 -立体结晶法”提锂工艺进行对比。该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现有锂盐生产线的产量,还可以扩大锂资源的可开采和利用范围,能应用于以前因锂浓度太低而不具有经济价值的锂资源,例如废弃的油气井和地热盐水,以及拥有广阔锂资源的海洋,同时该技术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水,比传统的盐田蒸发更环保。相信随着该技术理论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将会颠覆提锂技术,同时推动现有锂行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同仁—泽库构造岩浆岩带,位于青海同仁县以西兰采地区的花岗闪长岩是该构造岩浆岩带的一部分。本文对兰采地区的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兰采地区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31.4±2.9) Ma (MSWD=0.024),即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稀土元素总量为138.76×10-6~197.19×10-6,具有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La/Yb)N值为11.53~17.19),Eu具有负异常;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Sr、Ba、P呈明显负异常,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类。结合区域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兰采地区花岗闪长岩的源区物质为变基性岩类,幔源岩浆的参与可能对该岩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于以整体挤压为主、局部剪切伸展为辅的地壳逐渐加厚的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为该区油气的后期勘探和开发布署提供理论支持。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地球化学测试资料、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等生产测试资料为基础,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储集空间是由次生的孔、洞和缝组成,其中,沿藻纹层分布的溶孔、溶洞和溶缝是优质储层。研究表明优质储层是在沉积、成岩和构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藻坪微相是基础,桐湾构造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有利条件,表生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