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辐射观测是气象观测的主要观测项目之一。辐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审核)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观测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多年来对辐射资料的审核发现,因电磁干扰,辐射观测数据正点出现缺测、野值的情况经常发生。通过对数据缺测、野值及其他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预审、审核工作中减少错误,提高地面气象信息化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2.
1976—2010年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针对青藏铁路穿越的多年冻土区段,利用沿线多年冻土区的五道梁、风火山、沱沱河、安多气象站1976—2010年35a的降水量观测资料,并结合同时期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对多年冻土区区域气候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年冻土区近35a来降水、地面温度、气温都在波动中上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a多年冻土区处在丰水期,多年冻土区气...  相似文献   
103.
基于中国大陆65 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S6.9 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S6.9 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 年10 月30 日,高值持续3 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 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S6.9地震,震中距离10 月31 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4.
2021年玛多MS7.4地震前玉树地震台井水温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维刚  刘磊 《地震学报》2021,43(3):392-396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7.4地震,震中位于( 34.59°N, 98.34°E) ,其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高倾角走滑型(张喆,许立生, 2021).玛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是东昆仑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王未来等, 2021).玉树地震台位于甘孜—玉树断裂附近.玛多地震震中和玉树地震台均位于巴颜喀拉次级地块内,玉树地震台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此次地震震中处于玉树地震台的NE方向,距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85 km (图1).  相似文献   
105.
青海地区地震磁扰动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海地区8个测点磁通门秒采样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结合该区域中强地震背景进行分析。基于极化背景场变化特征提取震磁异常在研究区实际应用中取得以下认识:多台站同步极化高值异常对于2个月以内青海地区5级左右及以上地震有一定映震能力,且异常具有一定信度;测点密度均匀分布情况下,震中位置基本位于极化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106.
柴达木盆地主要景观类型为干盐湖和盐渍地,为了解区内各类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景观类型变化转移矩阵及变化趋势,分别选取了2000年、2010年、2020年作为3个关键研究时段,以Landsat TM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水体指数法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七类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对近20a察尔汗盐湖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察尔汗湖区的工矿用地面积、盐田面积、人工湿地(水库)面积在2000~2020年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而盐湖和干盐湖的面积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2000年以后,人工湿地(水库)的面积逐年增长达到了218.88 km2,在以盐滩戈壁为主的原生环境比较恶劣的盐湖区内,这片新生水域为当地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生境场所。  相似文献   
107.
格尔木地震台2008-2012年各前兆测项干扰进行分析,认为环境干扰主要是雷电和气压突变;关闭自流井泄流口、仪器的现场维护或房屋维修、调零和月度标定等引起人为干扰;观测技术系统干扰包括各种原因的重启仪器和开机冲击、供电和仪器设备故障、线路干扰等.  相似文献   
108.
在野外地质观察、室内鉴定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心岭多金属矿区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同时对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进行了论述.矿区由4个矿段组成,共圈定铁矿体15条(含8条隐伏矿体).其中,10条为铁矿体,5条为锌矿体.各矿体皆产于早二叠世开心岭群尕的考组火山岩中,根据岩相及岩性组合,推断该火山岩在3次喷发期内构成了6个韵律层.提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火山喷流(VMS)型锌多金属矿床,火山岩是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9.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玉彬 《地质与勘探》2012,48(2):274-287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早侏罗世曲色组变长石石英砂岩的接触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得天独厚,岩浆活动频繁,为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在斑岩体及其围岩由内向外形成钾硅化带、粘土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地球物理勘查表明,含矿斑岩区为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异常区;1:1万土壤测量显示,斑岩铜矿产于高背景区,并与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Cu、Au、Ag、Mo元素的化探综合异常相对应,在空间上尤其与Cu、Au异常分布高度吻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Au、Ag、As、Sb、Cu、Pb、Zn元素高异常常与激电探测异常吻合。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初步总结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模型。通过勘查和初步评价,在矿区外围新发现了波龙、拿顿、拿若、赛角、尕尔勤、铁格龙、地堡那木岗等斑岩矿(床)点,并最终形成多龙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对该区域找矿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0.
青海察尔汗盐湖固体钾盐物质组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察尔汗盐湖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钾肥产地。根据钾盐层的矿物组成可以确定钾盐开发的难易程度以及化学组成可以确定钾盐富集层位并可对资源量进行估计的原则,通过在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和察尔汗区段野外系统取样和室内的分析测试,研究了固体钾盐层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参数。结果表明,别勒滩区段钾盐层最主要的钾盐矿物是杂卤石,其矿物晶形完好,排列紧密,表明液化开发至"中期阶段"即可利用,此段22.42 m以上钾盐的资源量约为2.5亿吨,主要赋存层位为断续的5段;察尔汗区段钾盐层最主要的钾盐矿物为光卤石,其矿物晶体排列疏松,表明液化开发到"晚期阶段"才可利用,察尔汗盐湖3区段3.55 m以上资源量共约为0.89亿吨,钾盐的主要赋存层位为浅表的60 cm以浅的盐层。对该区段钾盐的物理参数进行探讨,为察尔汗盐湖的进一步研究和固体钾盐的开发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