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江苏下扬子区龙潭组-大隆组暗色泥页岩厚度较大(60~100m),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为2.0%~3.0%),热演化程度区域上差异较大(0.5%~3.0%),总体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潜力。暗色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利于后期的压裂和开发。根据研究区暗色泥页岩页岩厚度、埋深、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展布,以矿物成分和含气性特征等特征,运用信息叠合法,最终优选出溧水-句容、丹阳-海安为Ⅰ类有利区,无锡-张家港为Ⅱ类有利区。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南京汤山葫芦洞内部东侧地质雷达勘探资料的分析,根据经验值计算,东部洞穴基岩埋深在10m左右,可能为水平状的红色岩系。特殊的地质基础导致葫芦洞成为汤山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洞穴。其上的洞穴埋藏堆积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角砾层,可能反映了该洞穴曾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崩塌堆积过程。上角砾层可能含有动物化石,是今后古人类考古值得关注的堆积层。  相似文献   
83.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研究表明,上地幔顶部个别地区具有显著的电导率异常,表现为高电导率和各向异性。造成上地幔顶部电导率异常的机理,一直以来是地球科学中极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由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和橄榄石中耦合的结构水所致,其它的解释包括由颗粒边界的石墨或硫化物以及其它一些导电性强的矿物所致。这些不同的模型,对于认识上地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有直接的影响。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数值模拟和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对已有模型伴随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探讨。局部地区的电导率异常可能主要由固态导电机制造成,但其主要载体可能不是构成地幔主体的橄榄岩,而很可能与上地幔岩石学组成上的宏观不均一性有关。不同地区上地幔顶部的电导率异常,可能由不同的因素造成,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单一"导电机制。  相似文献   
84.
原始地震数据中饱含丰富的反映相位的走时信息和反映反射率的振幅信息。基于波场延拓理论的波动方程保幅地震偏移成像,是在给出正确构造成像位置的同时也给出真实反射振幅的有效完善。基于全声波方程,利用严格的解耦理论进行单程波动保幅分解,得到一个由波场传播项与振幅补偿项构成的,在走时与振幅上满足全声波方程对应的程函方程与输运方程的保幅单程波动方程;利用摄动理论进行单平方根算子渐进展开,推导出基于保幅波动方程的广义高阶屏地震偏移算子方程。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凭借更准确的相位归位和散射能量聚焦提高构造成像精度,而且输出了能更正确反映地下反射属性的能量信息,从而可以为更深层次的勘探开发,提供地球物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5.
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理论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总结法,理论探讨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系统。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次说,建立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结构与表征符号内容:历史文化表征符号、现代文化表征符号、民俗文化表征符号、伦理道德文化表征符号。认为制度文化表征系统与精神文化表征系统可视为"舞台"的"帷幕",引导游客由"前台"向"后台"探索,从而避免对目的地文化认识的肤浅化和片面化。对符号意义和价值的编码存在着一种社会选择机制,需根据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建构,以符合社会心理取向和游客兴趣。  相似文献   
86.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分析了其构成体系,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江苏海滨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了合理的结果,表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7.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基于熵值法提出能够衡量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多样性的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两个新概念,计算并构建了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较为理想的ARIMA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2,1,1)、ARIMA(1,1,1).结果表明,2006~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将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持续下降,未来4年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波动中也将有所降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与10个驱动因素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正相关因素依次为城镇人口、第一产业产值、总人口、进出口贸易总额、第三产业产值,负相关因素依次为政府消费、农业人口、居民消费、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  相似文献   
88.
选择位于东亚季风典型区的苏北盆地沉降中心附近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AMS14C、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苏北盆地古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温湿、冷暖波动剧烈、暖湿的变化过程。苏北盆地DS钻孔沉积物所揭示的气候变化与贵州董歌洞石笋氧同位素数据和格陵兰冰芯数据所揭示的气候变化总体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在一些细部上还是存在着差异,较好的响应了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9.
根据地裂缝改变层状地层的几何结构,破坏地层界面的连续性,引起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特征,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探查地裂缝。以长江三角洲WYGA地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例,论述了三维地震探查地裂缝数据采集方法、资料数字处理、资料解释等问题,结果显示,地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0.
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文以浙江省65个县域单元为例,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了2004—2016年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内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局部空间关联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中心市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浙西和浙南等地。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表明考察其演化路径时不可忽视空间效应的存在。② 浙江省县域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每增长1%,将会带动邻近县域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分别增长0.192%和0.249%。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和区位交通条件等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忽视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将会高估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③ 驱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应充分关注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特征,将驱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各因素齐抓并举,方可实现县域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