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7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8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地震作用下高斜坡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比较短暂、剧烈,破坏机理相对复杂。本文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斜坡的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节理上的应变最大,模型上部应变大于下部应变;节理贯通机理复杂,多为拉剪复合型破坏;节理的贯通并不意味着斜坡的破坏,而是破坏了斜坡的整体性,使其处于临界状态。试验揭示了此类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破坏机理,可为理论和工程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72.
地震映像法在垃圾坑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定河垃圾坑分布的勘察是该河道修复治理工程的基础环节,为了初步圈定垃圾坑的范围,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针对该勘察区内垃圾坑分布无规律这一特点,在多种物探技术方法中,经试验选用地震映像法进行勘探.利用地震映像资料,结合验证孔资料,比较直观的查明垃圾坑的空间分布及产状,为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地震映像法在垃圾坑勘察中的成功应用,可以给我国内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也表明地震映像法在城市工程勘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新疆萨热克铜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发现的砂砾岩型铜矿床。应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学地质方法,对钻孔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成矿元素组合和垂向成矿成晕分带特征,进而对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成晕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成矿元素Mo、Ag与Cu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特征指示元素;成矿期热液主要以中-低温热液为主,可能存在高温热液,成矿环境为沉积成岩型,同时Fe参与了砂砾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成晕作用;元素Cu、Pb、Zn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赋存,辉绿岩可能携带了大量成矿成晕物质,成矿元素富集可能经历了复杂的后期叠加改造作用;Cu-Mo-Ag为砂砾岩型铜矿体成矿元素组合,Sb-As-Pb为砂砾岩型铅矿体成矿元素组合,Zn-Cd-Hg为砂砾岩型锌矿体成矿元素组合。Ag、Cu、Pb、Zn、Mo、As、Hg、Cd、Sb元素在该区富集性强,具强分异作用,显示较强的后期改造作用,是该区的主成矿元素和伴生指示元素;钻孔原生异常垂直分带特征为上部元素组合为B-K-Cl型,成矿元素组合为Ag-Cu-Mo-Sr-As-Sb-Pb-Au-Zn-Hg-Cd型;下部元素组合可能为W,为具有显著热液叠加成矿元素组合特征,推测矿床存在多个成矿期次,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  相似文献   
74.
羊拉铜矿床是金沙江构造带内的代表性铜矿床,其矿体产出明显受到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控制。本文重点对羊拉矿床里农—路农接合段的3450 m中段进行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该中段断裂构造岩微量元素主要表现为地层岩石微量元素组合(Nb、Hf、Ta、Zr、Rb、V、Sc、Th、Cs、Be、Ga、Li、REE、Ba、Cr、U、Co、Tl、Ge、(Ag、In、Sn、Cu)),中-高温成矿元素组合(Cd、Pb、Bi、Ag、As、Sn、In、Sb、Cu、Zn、Ge、Tl、Mo、U、(Co、Ga))和地质意义不明元素组合(Ni、Sr),揭示羊拉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成矿前期成矿元素的初步富集和成矿期退夕卡岩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沉淀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则指示了找矿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75.
晴隆锑矿沙子岭火山岩型古油藏的发现,对晴隆锑矿床的成因研究乃至于金属矿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将沥青与锑矿及围岩、区域烃源岩的稀土元素作对比分析,探讨古油藏与锑矿成矿关系。结果表明:古油藏中沥青稀土元素ΣREE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和Ce整体无明显异常,稀土配分属轻稀土富集右倾模式;沥青与锑矿及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二者在稀土质量分数、Ce异常以及配分模式均有明显差异,判定古油藏与锑矿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不同。结合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测试等资料,通过对比沥青与区域烃源岩稀土元素特征,我们认为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与泥盆系泥质烃源岩有成因关系;古油藏在演化过程中提供了烃类气体(CH_4),使SO_4~(2-)还原出S~(2-)而参与成矿作用,形成辉锑矿。  相似文献   
76.
《岩土力学》2017,(12):3635-3642
为了研究地表塌陷区回填体破坏过程中的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利用医用X-Ray CT及小型加载装置开展了废石/尾砂混合回填体实时单轴压缩扫描试验,重构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回填体的多组分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应力值增大,回填体孔隙率增加,应力超过峰值应力80%后,孔隙率陡增,孔隙主要以X型共轭面分布;回填体孔隙率随含石量增加而增大;回填体细观结构演化过程可划分孔洞持续压密、孔洞先压密后扩容、孔洞持续扩容、相邻微裂隙的贯通、不均质区的孔隙扩展6种模式;回填体在峰值应力80%以前,CT数、孔隙率变化幅度小,回填体中并未出现显著的贯穿性裂缝,主要以原生孔隙的压缩与扩容、次生孔隙的萌生与扩展两种状态为主;应力超过峰值应力80%后,CT数急剧降低,孔隙率陡增,回填体中的原生、次生孔隙结构逐渐贯通,形成贯穿性裂缝,回填体破坏。  相似文献   
77.
对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内的玉龙、北衙、铜厂–长安冲三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三个矿床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H_2O-NaCl气液两相包裹体,含钠盐、钾盐/方解石、金属子晶多相包裹体以及H_2O-CO_2包裹体。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多在250~500℃之间,高者可达650℃及以上,盐度多在10%~50%NaCleq之间,成矿流体都具有高温、高盐度、富K、富CO_2的特点,显示典型的岩浆热液特征。并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也显示流体中除含有较高的成矿元素Cu、Mo、Pb、Zn等外,还含较高的K、Rb、Sr等元素,进一步证明成矿流体源自岩浆分异流体,且经历过从高温高盐度到高温中低盐度的演化。结合该区流体包裹体中广泛存在沸腾包裹体群的事实,进一步证实沸腾作用在斑岩型矿床中的普遍存在,并且说明其很可能是这些矿床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8.
阿斯哈金矿区钻孔中新发现的花岗斑岩,呈岩脉、岩株或舌状分布。岩石呈灰-灰白色,细-中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全岩高硅(SiO_2=70.03%~72.83%),高钾(K_2O=3.96%~5.21%),低P_2O_5(0.09%~0.10%),低FeO~T/MgO(1.76~3.91),A/CNK值(1.04~1.29)多数小于1.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样品具有轻稀土富集和中等负Eu异常(δEu=0.71~0.78)特征,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Th、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为222.1±3.9 Ma(MSWD=5.4,n=15),形成于晚三叠世。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_(Hf)(t)=-4.3~-1.4)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1.34~1.53 Ga),表明新发现的花岗斑岩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深熔或重熔,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加入。上述特征表明,阿斯哈金矿区花岗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的碰撞晚期-后碰撞阶段,可能是晚三叠世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形成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此外,研究区花岗斑岩的侵位与沟里地区(包括阿斯哈)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9.
根据野外调查、区域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等资料,对长虫山郊野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景区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同类景区地质环境的评估有部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无人机及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测绘、监测以及早期预警系统(EWS)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源。本文基于上述技术,设计提出了一种针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GDMEWS)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复杂多变的特点,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多源空间数据库组成、开发模式、业务逻辑、系统开发的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论文以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滑坡和泥石流类型众多、典型多样的德钦县为案例区,探讨GDMEWS的体系机构及关键技术。首先,对系统的功能要求,监测及预测模型等进行了讨论;其次,研究了灾前预警、灾中抢险、灾后重建全过程的逻辑关系,开发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管理支持工具;再次,阐述了多源监测数据集成方法和地质灾害机理模型的建立。最后,对GDMEWS的研发实现进行了阐述,并说明其在德钦县地灾的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