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规模—经济—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变异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流质指数等对1996-2011年环首都经济圈9省市区的入境旅游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规模和旅游经济空间分布趋向分散,9省市旅游发展的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2)环首都经济圈的空间结构由"单极辐射"到"三强并立"演变,北京是区域内入境旅游规模-经济-质量全面发展的最大增长极,山东、辽宁成为次增长极;3)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航线数、第三产业水平与旅游规模、经济显著相关,影响旅游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均GDP、经济外向度、交通网络密集度、高星级酒店比、等级公路、政府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而旅游产品结构对旅游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今后优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结构、加强与旅游发达省市区的联系是提高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利用南京、高淳、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六个地面站1960—2004年逐日平均风速数据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其结果表明:近45年来南京市年平均风速为2.61m/s,最大平均风速出现在3月,为3.08m/s,十月的平均风速最小,为2.45m/s。一年四季中,春季的平均风速最大,为2.93m/s,秋季平均风速最小,为2.50m/s,呈现出"春季大,秋季小"的季节分布类型。近45年间各季节与年平均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波动性变化及总体减弱的趋势。在空间上,南京市平均风速呈现出"南大北小"的地理分布格局。风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下中国乃至亚洲大气环流的变化而引起的局地环流的变化。此外,强冷空气南下次数和强度的减小、台风的减少、观测环境的影响、仪器性能的差异以及统计时次的变更等也是引起南京市风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根据青藏铁路沿线26个行政单元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对沿线的洪水、山洪、地震、雪灾、风灾以及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自然灾害灾种、频次的统计和聚类分析将青藏铁路沿线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组合分区,其中,拉萨河谷路段主要以洪水、滑坡灾害为主;羌塘高原路段主要以雪灾、风灾为主,青南高原路段以雪灾、地震灾害为主;柴达木盆地路段以风灾、地震等灾害为主;青海湖盆地路段以洪水、雪灾为主;湟水谷地路段以洪水、山洪、滑坡灾害为主。拉萨河谷路段和湟水谷地路段的自然灾害类型组合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4.
荒漠河岸林胡杨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等化学组分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和不同微生境间的变化以及它们彼此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叶片C,N,P和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9.08%~46.16%,0.28%~2.81%,0.05%~0.18%和0.35%~2.03%,平均值依次为43.51%,1.49%,0.102%和1.17%。叶片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146.61,258.08~908.67和2.89~26.67,平均值依次是37.24,466.27和15.14。叶片平均N含量显著低于全国落叶树平均N含量,P含量与全国落叶树的平均P含量较为接近。胡杨叶片C/N明显高于全球陆生植物的C/N比值;N/P比值说明胡杨生长受到氮和磷元素的共同限制。在生长季,胡杨叶片C、N、P和K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9月;微生境间,C,N,K含量和N/P比值从河岸低地,河岸平地,河岸沙堆,戈壁到沙丘间逐渐升高;C/N趋势恰好相反,P含量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叶片C含量与N、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含量呈弱正相关,N-K和P-K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以来,对地震的预测与分析希望能用人类的智慧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选取四川M_S≥6.8级以上地震,利用时间对称法,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的计算,可公度结构系图和蝴蝶结构图的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0年发生地震信号较强,通过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大致判断下次地震发生在31.0°N以北,101.6°E以西地区。并分析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黑子的关系。该预测对下一次四川地震的防灾工作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王青波  侯光良  李凡  杨阳 《冰川冻土》2016,38(2):368-378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为利用古孢粉记录重建气候因子提供了可能,高原过去气候因子的重建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的29条高原化石孢粉记录,利用现代类比法和化石孢粉点与高原气温的函数关系,把化石孢粉点古气温转化为青藏高原古气温,重建了高原全新世1月和7月古气温序列.结果表明:对于1月和7月气温而言,全新世早期(11.5~8.5 ka BP)为气温波动上升期;全新世中期(8.5~4.6 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温整体高于现代;全新世晚期(4.6 ka BP~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4.6~2.4 ka BP,在此阶段1月和7月气温都有减小的趋势,另一个阶段则是2.4 ka BP至今,气温出现反常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荒漠河岸不同立地条件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5个典型样地中, 胡杨叶片δ13C值在(-25.80~±0.05)‰~(-29.19~±0.05)‰间变化, 均值为(-27.70~±0.13)‰; 就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均值而言, 沙丘样地具有最高的δ13C值, 其次为戈壁样地, 最低值出现在河岸低地. 样地间δ13C值的差异主要是由样地间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的不同导致的; 整个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值在样地间表现为2种变化趋势. 5个典型样地生长季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在(60.41±0.47)~(95.46±0.47) μmolCO2·(mmolH2O)-1间波动变化, 其平均值为(75.69±1.37) μmolCO2·(mmol H2O)-1, 从水分利用效率波动范围和平均值可以看出, 胡杨是个具有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物种. 从河岸低地到河岸沙堆再到戈壁、沙丘, 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地下水埋深逐渐加深, 胡杨逐渐提高了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8.
陈琼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3,32(2):203-213
针对耕地非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西宁市郊区5个样本村190户农户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根据城市开发进程、到市区距离和种植类型等条件,将调查样本村分为近郊城区化农村、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就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基本认知及耕地非农转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征用后农户能理性感知和判别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并普遍认为失去耕地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保障降低、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少;感知主要受耕地数量、区位条件、耕地开发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区位条件的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性,城区化农户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近郊农户的非农转换经济和社会感知压力最大,远郊农民也感知经济和生活保障压力,但更希望能通过打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29.
尕海DG03孔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尕海DG03孔沉积物的Ti、V、Cr、Mn、Ni、Zn、C、N等元素含量变化以及m(C)/m(N)、m(Sr)/m(Ba)比值变化的测定,结合DG03孔沉积序列的年代学测定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分析了尕海地区11·52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尕海地区在11·52ka BP以来存在明显的气候波动;4·70kaBP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波动频率加大,存在5次较为明显的冷干和暖湿的气候旋回,并且表现出冷干气候时段长,暖湿气候时段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0.
黄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ENSO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丹  张勃  安美玲  张耀宗  罗静 《中国沙漠》2015,35(3):753-762
利用黄河流域1963-2012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了各气象站点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与Niño 3.4区海洋表面温度距平(SSTA)的时空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ENSO事件的响应及ENSO事件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3、6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在各时间段均有发生,12、24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与SSTA均呈负相关关系,下游地区呈正相关关系。(2)黄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与SSTA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久治站以上的黄河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的北部以及下游地区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地区呈负相关关系。全流域1、3、6、12个月和24个月时间尺度的相关性系数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占总站点数分别为14%、43%、61%、75%和44%。(3)ENSO事件强度与降水量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相关性较弱,在中游和下游地区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强度增大时降水量下降,减弱时降水量上升。全流域ENSO事件强度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强度增大时温度有上升趋势。其中El Niño对气温有抬高的趋势,La Niña对气温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