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流域可持续性理想域和现实状态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怀成  高伟  王真  陈琼  伊璇  向男  周丰 《地理研究》2012,31(11):1929-194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发展准则,但其概念的模糊性与测度方法的单一性阻碍了这一理念的有效应用。在水生态阈值、经济增长底限值和社会发展警戒值等共同约束下,水生态保护目标、经济增长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等多目标相互博弈而存在区间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可持续性及其理想域的概念以及时间、空间、认知、子系统效益博弈关系、可行区间等决定要素。基于优化方法建立流域可持续性理想域测度模型,并以此为基准,提出了考虑流域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现实状态的改进离差法测度模型。结果表明:流域可持续性理想域和现实状态测度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且能够反映流域内外的交互作用对可持续性的影响,为今后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
极端干旱区胡杨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就生长季胡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胡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值在-28.16‰±0.23‰~-26.82‰±0.22‰间变化,平均值为-27.70‰±0.13‰。胡杨各月水分利用效率在84.81±2.23~(70.97±2.40)μmolCO2·mmol-1H2O间变化,平均值为(75.69±1.31)μmolCO2·mmol-1H2O;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最高值出现在5月,而后不断降低,7月达到最低值。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叶片营养物亏缺导致的叶片光合速率的减小和气温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以及地下水埋深加深共同导致的气孔导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ZK2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古气候替代指标——色度,分析了察尔汗地区近130kaB.P.以来气候的变化.揭示了该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以及古气候变化在色度指标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察尔汗地区环境由温暖湿润冷暖频繁波动干热环境变化,色度L*,a*,b*具体表现为在不同水平的波动。其中b*较L*,a*能更敏感地反映古环境的变化,在温暖湿润的间冰期,b*值趋向于高值区间;而在寒冷干燥的冰期,b*值趋向于低值区间波动。这种整体波动的趋势与氧同位素的5个阶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4.
二叠纪末期海洋缺氧:来自黄铁矿形态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二叠世是古生代环境和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冰室气候"时期,但其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富有机质沉积,并发育成为我国南方扬子板块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为恢复这一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我们对湖北恩施赵家坝剖面大隆组硅质岩和四川广元上寺长江沟剖面大隆组碳酸盐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和分布进行了测量、统计和研究.统计结果显...  相似文献   
45.
利用GIS技术并以面积密度为指标,对青海湖流域内公路的交通通达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流域中湖滨平原区公路交通通达性最高,高山区最低。倒淌河镇、三角城种羊场、沙柳河镇、湖东种羊场、泉吉乡、哈尔盖镇、青海湖乡的面积密度均在0.219 km/km^2以上,并且形成了倒淌河镇、三角城种羊场、沙柳河镇三个高密度中心,在整个流域内公路交通通达性最好。阳康乡、黑马河乡、塘格木镇、龙门乡、生格乡、舟群乡、县国有后备土的面积密度在0.014~0.047 km/km^2,公路交通通达性差最差。在整个青海湖流域内,高速公路里程短,覆盖面小,主干线的道路带动性差。  相似文献   
46.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坤  陶娟平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地理研究》2015,34(12):2355-2367
通过收集、整理《铁虎清册》中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的耕地税收数据,将其换算为现代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化模型重建出该区1 km×1 km空间分辨率的耕地格局。结果显示:① 从耕地数量分析,183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约895 km2,其中政府占有耕地39%,贵族占有耕地31%,寺庙占有耕地29%。② 从耕地分布格局分析,研究区内耕地分布较少,只有27.4%的网格具有耕地分布,且呈分散分布状态,耕地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宽阔的河谷地区。③ 从垦殖程度分析,全区垦殖程度较低,其平均垦殖率仅有0.6%,其中垦殖率最高的地区是拉萨,平均垦殖率为6.3%;日喀则、江孜、乃东、琼结等地垦殖率均达到3%左右;工布地区和西部县区垦殖率均在1%以下,耕地垦殖率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7.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的探索与辨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强  张玉柱 《地理学报》2015,70(11):1774-1787
在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考古发掘中喇家史前灾难遗址的发现让人震惊,其灾难的成因是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地球科学的视角入手,在详细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利用第四纪地质地貌学、沉积学、古洪水水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关于喇家遗址史前聚落毁灭原因的各种观点进行科学辨析,尤其是对剖面中红色粘土层与喇家遗址北部大红山脚下的岗沟源区沉积物及其上游积石峡黄河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3950年前,伴随着强烈地震发生了暴雨山洪,源自于北侧谷坡大红山地区的大规模泥流,沿着岗沟、吕家沟倾泻而下,彻底的掩埋毁灭了这个重要的古村落,造就了喇家史前灾难遗址。  相似文献   
48.
中国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修琦  侯光良 《地理科学》2011,31(4):385-393
从文献中搜集整理1 397条古气温记录,建立全新世古气温记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多数时间段每百年的记录在10个以上。利用经剔除奇异值后的1 140条有效记录,采用单样本区域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定量重建中国全新世百年分辨率气温集成序列。集成重建序列表明:全新世中国气温可以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早全新世(11.5~8.9 ka B.P.)为波动升温期;中全新世(8.9~4.0 ka B.P.)暖期的气温高出现代1℃上下,8~6.4 ka B.P.的暖期鼎盛期高出现代1.5℃左右;晚全新世(4.0 ka B.P.以来)为变冷期。  相似文献   
49.
中国全新世暖期降水格局的集成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修琦  刘翠华  侯光良 《地理科学》2011,31(11):1287-1292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献,搜集整理中国全新世暖期6.5~5.5 ka B.P.的定量古降水记录,采用空间集成重建方法对原始记录进行重复记录归并和空间集成分析,获得271个地点的有效降水记录,据此重建中国全新世暖期的降水格局。结果表明:全新世暖期,中国年降水量普遍高出现代50~300 mm;降水绝对增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增加250~300 mm,向南北递减,东南沿海约增加100 mm,至西北地区只增加约50 mm;相对增幅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东南沿海仅高出现代的15%~25%,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可高出现代1倍左右。  相似文献   
50.
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孢粉、古土壤和考古资料,结合甘肃、青海地区的地形特征,发现4 ka BP前气候温暖湿润,马家窑文化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森林草原河谷地区,东界在六盘山,向北则向河西走廊延伸,且主要从事种植业.4 ka BP后,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自然带向东迁移,生存环境演替为温带草原,齐家文化替代了马家窑文化.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甘肃、青海地区人类文化遗址也向东南低海拔地区转移,且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