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4篇
  免费   1932篇
  国内免费   2622篇
测绘学   2013篇
大气科学   1879篇
地球物理   2316篇
地质学   5867篇
海洋学   2026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2332篇
自然地理   5050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475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69篇
  2014年   1599篇
  2013年   988篇
  2012年   1226篇
  2011年   1266篇
  2010年   1141篇
  2009年   1294篇
  2008年   1098篇
  2007年   948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1154篇
  2004年   904篇
  2003年   1042篇
  2002年   844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539篇
  1999年   526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363篇
  1996年   323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5篇
  193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度值相当高.这与西伯利亚、印支板块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北、东边缘地区壳内存在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浅,一些地区存在壳幔过渡层.面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天山及印支板块北缘下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构造边缘地区及上地幔低速层附近最为突出.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天山隆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辉石、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大陆8级地震的有序性——一种新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道一  黄建发 《地震地质》1991,13(3):229-240
通过对中国大陆已发生的20个8级地震的研究,发现8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表现在一些8级地震的发生有252年,94年,48年及25年的时间间隔,应用这种有序性可用来对中国大陆8级地震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时间过程的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自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震区)的浅源强震(Ms≥6.0)活动的时间过程是随机的还是不均匀的,这一点是受研究时间尺度大小的制约。根据对事件时间过程均匀性的泊松检验发现,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区而言,如果取时间尺度ΔT=5年和10年时,其强震序列表现为随机平稳的泊松过程;当取ΔT=20年时,则显示出非平稳的性质;对于东南沿海地震区,ΔT=10年时已表现出显著的非平稳过程的特征。说明中国大陆东部地震区显示出10—20年尺度的强震群集的非均匀过程。 中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中,几百年尺度的强震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活动速率有显著差异的五个阶段:平静期—活跃警告期—过渡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它们可以按蠕变过程去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995.
葛焕称  倪岳伟 《地震学报》1991,13(2):171-178
讨论了四种不同方法测量的Lg振幅,以及选取不同的几何衰减系数值(=5/6或1),对计算Lg波值的影响. 重新测定的中国东六省地区=0.00340.0001km-1(当=5/6),由此修订的mLg/(mxh)震级校准函数qE(△)=5/6lg△+0.00147△+1.81.   相似文献   
996.
中国东部六省 Lg 波振幅比 H/Z 和台站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东部六省80个台的约1Hz Lg 波振幅资料得出,Lg 波水平与竖直分量之比1g H/Z 值平均为0.13.对于松散沉积、花岗岩和沉积岩类台基,1g H/Z 值分别平均为0.55,0.04和0.10对此三类台基,水平向振幅台站项 Ch,分别平均为0.65,-0.09和0.00;竖直向振幅台站项 C2分别为0.32-0.04和0.00.Ch,CZ 和1gH/Z 间存在关系 Ch=0.01+2.10Cz和 Ch=-0.15+1.46 1gH/Z.   相似文献   
997.
刘建中 《地震研究》1991,14(3):257-264
本文从走滑型断层活动所应具备的应力条件出发,讨论了走滑型断层活动区的水平主应力的上限和下限。经与现有的绝对应力测值对比,发现3000米以上深度,仅有那些有明显垂直运动的地区的应力值可能超出这个界限。3000米以下深度,实测应力值向所给出的界限内集中。本文所给出的水平应力界限可以做为对深部水平应力值的一种估计。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