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46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41.
地下水的水质演化预测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单纯依赖于历史数据所反映的水质演化趋势预测未来水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石家庄地区为研究区,提出将现状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作为校正因子,修订历史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水质演化趋势,预测未来水质变化的方法。并以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代表性指标总硬度、TDS、$NO_3^-$、Fe4项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尝试预测了2025年代表性指标的演化情况。结果表明:TDS和总硬度恶化的区域主要为灵寿县东南方向、藁城区和无极县靠近滹沱河河道附近等区域;Fe恶化的区域主要为石家庄市区中部以及东南部等区域; $NO_3^-$恶化的主要区域为鹿泉区与灵寿县交界附近、石家庄市区西北以及藁城区靠近滹沱河河道附近等区域。预测结果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污染源的排放以及地下水的开采等因素影响下的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42.
近海生态系统的人为营养盐输入及其控制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为活动每年新增大量的活性氮、磷,导致全球氮、磷循环失衡,新增活性氮、磷主要来源于合成氮肥的生产和施用、畜肥的施用、具固氮能力的农作物如豆科植物等的大规模种植,以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等,而农作物生产与畜禽养殖是改变全球氮、磷循环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化肥施用量的激增,大量氮、磷进入近海,导致营养盐污染和富营养化,这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河流径流和大气沉降进入近海生态环境中的新增氮和磷一半以上与人为活动有关。本文以波罗的海和东海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海的富营养化问题,研究表明从源头缓解富营养化的对策应同时聚焦氮与磷负荷的削减,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的土壤渗漏、合理施肥、种植多年生植物和种植休耕季覆被作物等。  相似文献   
943.
鼠尾藻对重金属锌、镉富集及排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暴露在不同质量浓度锌和镉溶液里40 d,以及暴露20 d后,移入自然海水恢复20 d,分析了藻体内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富集实验结果表明,鼠尾藻积累金属离子的量和暴露溶液金属质量浓度正相关、与暴露时间具有线性关系;暴露3 d,藻体的金属离子含量(除了暴露在Cd2+质量浓度为0.1 mg/L处理组)均显著增加;在Zn2+处理组,溶液里Zn2+质量浓度越大,线性关系越显著,而在Cd2+处理组,Cd2+质量浓度5.0 mg/L处理组藻体内Cd2+含量与暴露时间的线性关系则最低。排放试验结果表明,排放20 d后与排放0 d比较,藻体内的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但是均显著高于暴露前水平;在Zn2+溶液里,鼠尾藻暴露Zn2+质量浓度0.1 mg/L和Zn2+质量浓度5.0 mg/L 20 d后移入自然海水5 d后,藻体内的Zn2+含量与排放0 d相比显著降低,而在Cd2+溶液里,藻体排放5 d后,藻体内的Cd2+含量与排放0 d相比均显著降低。最终结果表明,鼠尾藻潜在地可作为一种指示生物,用于监测海洋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同时,鼠尾藻对Zn2+和Cd2+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以利用鼠尾藻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海洋水体,尤其是锌的污染。  相似文献   
944.
为探讨京津冀地区工业CO2排放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5—2016年数据对北京、天津、河北和京津冀地区工业能耗CO2排放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技术分析能源结构、能耗强度、固定资产投资、轻重工业比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对京津冀地区工业能耗CO2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大小。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京津冀工业碳排放强度均为递减趋势。其中,河北最大,天津次之,北京最小;人均碳排放北京呈递减之势,天津和河北在波动中上升。②京津冀工业煤炭类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主导地位是由河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的。③能源结构对京津冀、天津和河北的CO2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轻重工业比值;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数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945.
946.
土壤微生物量可敏感指示土壤质量,是衡量荒漠地区生态恢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而有关荒漠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与土壤微生物量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天然植被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下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未踩踏、中度踩踏和重度踩踏结皮下0~5 cm和5~15 cm土样并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结果表明:人为踩踏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可减少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随踩踏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重度踩踏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P<0.05),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全磷和全氮的损失是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减少的重要因子。除踩踏程度外,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也受结皮演替阶段的影响。人为踩踏的藓类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P<0.05),表明演替晚期的藓类结皮比演替早期的藻-地衣结皮抗干扰能力更强;无论季节如何更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表现为未踩踏>中度踩踏>重度踩踏;人为踩踏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固沙区和天然植被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可减少土壤微生物量,表明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可引起土壤质量下降,导致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保护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47.
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接计算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可行的;我国海域的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人为气溶胶在春夏季最大,而在秋冬季最小;沙尘气溶胶在冬春季最大,而在夏秋季最小.在该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在纬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0°~45°N达到最大值,向南北递减;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3°~40°N最大,在其他纬度都很小.在经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离岸距离有关,在沿海120°E处最大,随着经度增加而减小.沙尘作为大颗粒气溶胶,传输距离小,所以它只是在120°~123°E出现最大值,在其他经度处都很小.  相似文献   
948.
对长江口外海域Y16站岩心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和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137Cs测定了年龄。结果表明,该岩心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3段:1966年之前、1967—1989年和1990—2006年。R型因子分析表明,影响该岩心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陆源物质供给。另外,生物沉积作用和人为污染对部分元素含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在前两个阶段主要与流域自然过程相联系,在后一阶段(1990—2006年)人为污染对沉积物中Pb和Zn元素含量的变化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在长江大量输沙的背景下被明显减少。目前,由于长江输沙量的大幅下降(2006年长江输沙量仅为0.85亿t)以及人为污染影响程度的增强(煤、石油燃料消耗的持续增加以及工业的持续发展),未来长江口海域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情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49.
浙江苍南电厂冷却水温排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厂排放的冷却水水量大且热量高,其排放的热水将引起周围水域水温的升高,导致不同程度的热污染.针对浙江苍南电厂附近海域水流和污染物的对流扩散特点,采用MIKE21软件对电厂温排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潮型、不同流量及不同季节下的最大温升包络面积和取水口的温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厂冷却水温排放的最大温升包络面积范围与流速和水深的关系密切.从本工程的情况来看,在高温升(4 ℃)区以保证率为97%的低水位潮型下的最大温升包络面积为最大,达0.69 km2,大潮、中潮和小潮相应的面积分别为0.63、0.66和0.48 km2;在低温升(0.5 ℃)区以小潮相应的面积为最大,达14.96 km2,中潮、大潮和保证率为97%的低水位潮型相应的面积分别为13.48、10.30和6.90 km2.温升包络面积与电厂冷却水的排放量不为线性关系.冬季电厂冷却水排放的温升包络面积大于夏季,冬季4 ℃温升包络面积是夏季的3倍,其它各级温升包络面积为夏季的1.1~1.4倍.由于取排水口被挡沙防浪堤隔开,故取水口区域的温升较小.研究成果可为电厂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0.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因此,如何在发展中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忽视节能减排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某些低端产业的高耗能低产出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一切都与当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