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774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宁(南京)镇(镇江)地区大量缓倾角滑坡发生在强降雨之后,坡内水位抬升形成暂时性承压水,滑坡变形表现为坡体前缘隆起、后缘拉裂。通过对南京江宁石龙路滑坡开展现场地质调查,发现该滑坡地层结构表现为宁镇地区山前缓坡典型的上细下粗的二元地质结构特征。文章以南京石龙路滑坡破坏特征为基础,从简单的承压水分布模型与简支梁模型的基本原理出发,试图分析暂时性承压水导致坡体前缘隔水层隆起破坏的力学机制。针对滑坡前缘隆起特征,构建承压水一维稳定流模型,分析了坡体前缘透水层中承压水的分布特征;引入简支梁模型分析了承压水扬压力对隔水层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隔水层中裂隙的发育规律;确定了隔水层隆起后破坏的判据,详细分析了坡脚处扬压力水头和隔水层厚度对隔水层破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透水层中承压水头为三角形分布,隔水层最深裂隙发育在扬压力对简支梁模型的最大弯矩处;地表隔水层最大破坏区域与坡脚处扬压力水头呈正相关,与隔水层厚度呈负相关;隔水层发生隆起—拉裂破坏时的临界扬压力水头和临界隔水层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82.
为完善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地区油源认识,研究渭北隆起区延安组降解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通过GC-MS(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测试,分析油砂的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来源、古沉积环境和油源方向。结果表明:渭北隆起区延安组油砂油的成分中以饱和烃为主,非烃和沥青质次之,芳香烃最少,饱芳比和饱和烃质量分数高,油砂油品质较好;油砂油进入成熟阶段,有机质来源于高等植物和藻类,形成于水体盐度低、水体缺氧的湖相沉积环境;延长组7段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的泥页岩是油砂的生油岩,油砂油由镇泾地区沿南东东方向运移,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是运移过程中影响油砂油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该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油气勘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3.
盘谷寺-新乡断裂在大高村附近断层倾向发生反转,大高村以西倾向为南,大高村以东倾向为北。为查明倾向反转成因,跨断层布设3条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及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获得清晰的地下结构与构造成像。结果显示,武陟隆起北侧边缘发育有隐伏隆起,该隆起的发育使得盘谷寺-新乡断裂大高村以西段在L1测线与L2测线之间消失,同时向南倾的武陟断裂演变为济源凹陷的边界断裂,自西向东该隆起规模逐渐增大。该隆起北侧边缘开始发育北盘谷寺-新乡断裂大高村以东段,南侧边缘开始发育向南倾的平陵断裂,且随隆起规模的继续增大,盘谷寺-新乡断裂大高村以东段及平陵断裂自西向东活动性逐渐增强。推测该隐伏隆起是引起该区盘谷寺-新乡断裂倾向反转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84.
985.
地震调查在南黄海崂山隆起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崂山隆起位于南黄海中部,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的隆起构造单元,其调查与研究程度极低,新近系之下是否有沉积地层一直没有得到资料的证实。近年来战略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新近系之下发现了层状地层,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分析、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区域地质对比,推测为海相古生界,是下扬子区古生界的海上延伸。这一发现对推动南黄海海域油气新领域、新层位的调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86.
一、区域地质背景 戈塘金矿床位于南岭EW向复杂构造带西延部分的北侧,受广西与昆明山字型反射的弧联合控制。山字型反射弧由晴隆弧、兴仁弧、南盘江弧(亦称隆林弧)的隆起带和凹陷相间组成,戈塘金矿床分布在隆起带上的戈塘穹窿的东端。  相似文献   
987.
南黄海崂山隆起地层属性及油气地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近几年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同时,结合与下扬子地块的区域地质对比,建立崂山隆起地层层序格架,确定其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其地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崂山隆起海相下构造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烃源丰富,保存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88.
塔里木盆地基底卷入扭压构造与巴楚隆起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板块斜向碰撞中,与走滑断层相伴生的隆升是弯曲挤压的必然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斜向碰撞使得塔里木盆地边界和内部发育的基底卷入构造大多表现出逆冲与走滑断裂的双重特征。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和构造几何学、地面资料约束研究表明,巴楚隆起两侧的阿恰-吐木休克和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断裂是由基底卷入构造和扭压构造复合而成的基底卷入扭压构造。这种构造样式的组合包括3个部分,即两端的基底走滑断裂和中段的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巴楚隆起的形成主要与阿恰-吐木休克断裂的基底卷入扭压构造活动有关。巴楚隆起的形成过程具有“跷跷板”特点,可分两个阶段:巴楚隆起前石炭纪沿南缘的玛扎塔格断裂抬升,地层最大剥蚀厚度至少530m;前古近纪,主要剥蚀区沿吐木休克断裂以南展布,推测最大剥蚀厚度超过1100m。巴楚隆起南段的主变形期是在前石炭纪完成的,地层缩短量约占55%;北段推迟到前古近纪,缩短量占55%;而中段的地层缩短量一直在逐步增强,前上新世达到最大,占52%。  相似文献   
989.
对博兴洼陷始新统和渐新统所取的20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始新统与渐新统样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上地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一致。稀土特征元素之间的比值显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岩虽都来自后太古代,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可以看出始新统源岩主体为长英质火山岩,渐新统则为长英质和基性岩的火山岩混合物源。多方面对比认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沉积物源改造,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鲁西隆起与邻近盆地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所发生的构造分异事件,而这次构造分异也造成了邻近盆地内始新统与渐新统之间油气藏成藏要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