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4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958篇
测绘学   725篇
大气科学   2102篇
地球物理   621篇
地质学   1145篇
海洋学   490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378篇
自然地理   1218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干旱区沙地长期培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雪峰  苏永中  杨晓  刘文杰  杨荣 《中国沙漠》2011,31(6):1416-1422
为了研究干旱区沙地长期培肥对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定位实验设计5种培肥方式,采集分析土壤样品中的线虫群落组成特征。实验中共捕获线虫18 337条,归属22科30属。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促进线虫总数中植物寄生线虫(PP)比例的增加,瓦斯乐斯卡指数(WI)在M3处理中最低为0.98±0.22,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类群多样性;长期施用化肥能够抑制植物寄生线虫(PP),提高食细菌线虫(BF)和食真菌线虫(FF)在线虫总数中的比例,瓦斯乐斯卡指数(WI)在NPK3处理中最高为2.51±1.12,化学肥料降低了线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类群多样性,辛普森指数(Dom)和营养类群指数(TD)分别在NPK3处理中达到最低值0.13±0.01和2.34±0.07。线虫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土壤生物学角度揭示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地下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对于保护干旱区土壤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2.
种培芳  李毅  苏世平 《中国沙漠》2010,30(3):539-545
在自然条件下以分布于兰州九州台(LZJ)、张掖临泽(ZYL)和武威民勤(WWM)3个地区的红砂为试材,利用PAM-2100便携式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和Lcpro+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红砂生长季节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红砂叶片的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中Fv/Fm和ΦPSⅡ均呈反正态分布曲线日进程,在中午13:00强光下降低至最低值;Fo和qN则呈正态分布曲线日进程,在中午13:00达到最大值。3个地区红砂的Fv/Fm虽在中午呈降低趋势,但因其值均高于0.8,所以并未发生光抑制现象。在环境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温度(Ta)以及水分条件协同作用于红砂的光化学效率。当水分条件较高时,PAR成为影响光化学效率降低的首要因子;而当水分降低时,RH成为加速光化学效率下降的主要因子。在土壤极端干旱叠加强光、高温和低湿的逆境中红砂主要采取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和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两种保护机制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3.
胡广录  赵文智  刘鹄  李守波 《中国沙漠》2010,30(6):1398-1404
以1987年、2000年、2008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在GIS 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支持下,获得了民乐县童子坝河流域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景观类型信息和描述景观格局特征的8个景观指数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实施综合治理前后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类型水平上,各种草地景观类型的斑块呈现边缘整齐、形状规则的特点,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减小,聚合度增加;特别是高覆盖度草地的斑块数目、平均斑块面积都呈增加趋势,斑块边界形状变得连续、规则,显现出人为干扰的痕迹;河床、河漫滩景观的斑块数目减少,斑块边界形状趋于规整,贯穿连通性增强\.②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空间格局规整有序,景观多样性提高,异质性增加,破碎化程度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强,以高覆盖度草地为主的景观优势显著体现出来。③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对童子坝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这可为内陆河小流域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4.
975.
林冠截留在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样方尺度上的降水截留特征研究为主,基于遥感与GIS方法进行流域或区域景观尺度上的林冠降水截留模拟研究还比较少。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的青海云杉-苔藓林内按照不同林冠结构布设林冠截留样方,通过2008年42次降雨事件的观测,将林冠截留模型与降雨及林冠结构特征联系起来。把表征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引入到模型中对模型进行改进,经检验改进的截留模型对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较好。为此,将模型中的降雨和叶面积指数进行空间化,通过改进模型实现小流域尺度上的林冠截留模拟。利用GIS工具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林冠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该流域2008年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在97.9~236.6 mm之间,平均为161.8 mm,林冠降雨截留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率在27.92%~58.00%之间,平均为41.70%,截留率随海拔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冠年截留量约为1.6×105m3,占整个流域总降雨量的13.25%左右。  相似文献   
976.
嘉陵江流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均GDP为主要测度指标,采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探索2000-2007年嘉陵江流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和空间作用类型.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流域经济的总体差异表现为中游地区差异>上游地区差异>下游地区差异,中游地区差异是导致流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上游、下游及区间差异不断扩大,而中游地区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区域向主要交通干线聚集,而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不强,"马太效应"严重,建立"天水经济中心"和"川东经济中心",可增强上游和中游经济实力,对缩小流域经济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7.
基于DEA_Malmquist的河北省县级粮食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DEA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从粮食生产"全要素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5方面对河北省138个县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北省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很快,各项粮食生产效率相关程度较高,"技术效率"对粮食生产"全要素效率"影响较大,"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存在一定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72.2)省域范围内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分布趋势明显,"全要素效率"在东西方向上呈倒"U"型分布趋势,"技术效率"呈一阶分布趋势.3)研究区内138个县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全要素效率"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衡水等中东部地区,非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河北省未来粮食生产应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进行有序有效的土地整理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78.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上游区域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C(凹)型,且动态指数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生存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的生长。  相似文献   
979.
基于点状数据与GIS的广州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扶助和娱乐设施等10类。利用1 km2格网画出了各行业点状密度,并通过分区产业百分比及区位商分析了各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是管理服务、房地产、零售及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而在新城区其主导功能是制造业、批发与运输及生产服务业等。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广州大都市区各产业企业都呈凝聚分布,在中心城区金融行业分布最集中,其次是房地产、生产服务业、娱乐、管理服务等。利用邻近性指数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社会扶助、娱乐和零售等邻近性较大。  相似文献   
980.
高原季风对500hPa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一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区域西风带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近61年来,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增强后者减弱。除了都具有1—2年、27—28年和线性趋势变化的共同周期外,还呈现出各自的周期变化,并且均发生过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前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者发生在80年代中期,高原夏季风由偏弱转为偏强,区域西风由偏强转入偏弱,在跃变前后两者各种周期的时间尺度和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排除1—2年周期的不确定性,预计接下来高原夏季风将直接进入偏弱期,区域西风指数可能在3—4年后才转入偏强期,并且高原夏季风会比区域西风指数提前发生突变,对区域西风指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原夏季风不仅自身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影响中纬度西风带的活动,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